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及锥体外系症状,也有部分病人以浮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者,常被误诊[1]。作者就近5年来住院确诊的50例HLD患者进行了肾图、肾B超、血与尿生化指标等一系列检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早期以锥体束损害为主征的肝豆状核变性二例报告万慧,廖杰芳典型肝豆状核变性(HLD)大多以锥体外系损害为首发和主要表现。而早期表现为锥体束损害者尚少见,现报告2例如下。例1男,28岁。因左侧上、下肢活动无力20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天行走时不慎拌倒,...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的脑MRI表现特点与HLD病程及神经体征间有无相关性,以及MRI是否有助于HLD的诊断。方法对16例具有角膜K-F环阳性、锥体外系体征以及生化检验异常的HLD患者进行了头部MRISE序列横轴面和矢状面扫描。结果异常信号多呈长T1长T2且分布广泛,对称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为本病较具特征性的改变,病变分布以豆状核、丘脑及脑干为显著,其分布与某些神经体征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病程间无相关性。结论MRI有助于HLD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CJD为Creutzfeldt—Jakobdisease的简称,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是由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一朊蛋白(prionprotein,PrP)引起。CJD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为大脑海绵状变性、神经细胞脱失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免疫组化PrPsc阳性。本病预后极差,死亡率100%。临床较少见,且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非萎缩性肌强直系指一组复杂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疾病,其中先天性肌强直(MC)较为罕见,是一种相对良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以无痛性骨股肌松弛困难为特点。1876年由丹麦医师Thomsen首先描述其遗传特征,故亦称Thomsen病。本文报告一家两代3例均患有先天性肌强直。临床资料父亲47岁,儿子17岁,女儿16岁。患者均青春期发病,以四肢骨骼肌用力后放松困难为特征,静止休息后或情绪紧张时,初始运动不能的症状严重;重复活动后症状减轻;与寒冷刺激无关。发病初期病情较轻,缓慢进展数年症状渐明显。无其他系统损害,不伴肌萎缩或…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神经心理学障碍刘国荣李月春李燕姜华吕培功我们对近7年来收集的15例有神经系统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而仅有肝脏或肾脏损害的HLD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测验,将其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2...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5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腓肠肌铜、锌、铁、镁含量及二琉基丁二酸钠(DMS)疗效进行了研究。25例HLD脓肠肌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锌、铁、镁无明显差异(P>0.05)。DMS治疗在11例患者中虽引起部分症状加重或一过性加重,但按症状出现及好转例次统计,好转率为83.62%。治疗后自第二疗程始24小时尿铜显著增高(P<0.05);而阶肠肌铜含量轻度增高(P>0.05),且与症状加重高度相关,因此认为DMS在增加尿排铜的同时可能引起体内铜离子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8.
当前DMD研究热点及正常成肌细胞移植治疗的分子基础和可行性谢建武综述慕容慎行审校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是一种以骨骼肌进行性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X性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型肌病,...  相似文献   

9.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协助诊断肌营养不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琳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12):793-795
肌营养不良(MD)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遗传性疾病。在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疾病诊断之前,MD的诊断和分类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受累肌肉的分布、缓慢进展的病程和遗传方式、血清肌酶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肌源性改变等。常见类型有Duchenne型MD(DMD)/Becker型MD(BMD)、肢带型MD(LGMD)、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家族性疾病。由于血浆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血中铜增加而在各脏器组织中蓄积,导致这些脏器功能、形态紊乱,使;临床表现多变复杂。常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症状及肝脏、肾脏损害。本文对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改变分析如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7-12岁。病程2个月-7年。以锥体外系症状突出者5例,肝脏症状突出者2例,肾脏症状突出者1例。其中动作不协调3例,肌胀力增高3例,进行性反应迟钝2例,口齿不清1例,惊厥1例。…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亦称Wilson病)是以铜离子代谢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机制是由于Wilson基因(13q4.1)突变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ATPTB蛋白或ATP7B酶)发生改变,引起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和胆管排铜障碍,使铜离子在肝、脑(尤其是基底节)、肾、角膜等组织中沉积;临床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F环等。肝豆状核变性好发于青少年,亚洲国家(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据我院李洵桦等统计,肝豆状核变性占我院神经遗传病门诊的10.14%,仅次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美多巴对早期帕金森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PD的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DN)缓慢进行性变性和消失,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多巴胺(Dopamine,DA)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Ⅰ、Ⅱ类抗原(HLA-Ⅰ、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HLA-Ⅰ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上。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LA-Ⅰ、HLA-Ⅱ类分子在PM和D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54例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AD)为首发症状的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转归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54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其临床特征与一般GS有所不同;(1)AD表现以手足肿胀最多,恶心呕吐次之,胸闷心悸较少。;(2)合并颅神经损害多(53.7%),(3)以肢体远端肌无力明显(76.5%),(4)感觉障碍出现率高(83.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I,Ⅱ类抗原(HLA-I,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 HLA-1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  相似文献   

16.
11例肝豆状核变性的磁共振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例肝豆状核变性的磁共振影像学观察刘吉良,李义召,张凤芝,张守瑞自1990年以来,我们观察了11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磁共振(MRI)影像学改变,目的是研究HLD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病程进展、治疗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HLD脑病灶的M...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WD患者在出生后即存在铜代谢障碍,5~lO岁时肝内的铜饱和,数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主要因肝脏或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在消化内科或神经内科,作为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1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电图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行脑电图监护(VEEG)检查,结果发现HLD患者VEEG异常率达8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异常率(20%)(P〈0.01);不同临床类型HLD患者VEEG的异常率无显著差异,其VEEG异常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慢化,阵发性慢波和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19.
重叠型干燥综合征伴神经系统损坏临床和电生理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10例干燥综合征(SS)与多发性肌炎(PM)、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分别重叠两种以上,诊断重叠型干燥综合征(OSIS)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的检查证实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即有轴索损害又有脱鞘改变或肌肉损害呈肌源性损害,使神经电生理的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体液细胞免疫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荧光一步法。结果PMD肌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M、IgG和补体C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31.1%和11.1%,Ig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要定位于肌膜和间质小血管壁上,与肌纤维萎缩性病变有关;PMD肌组织中有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阳性反应率分别为100.0%和55.5%,巨噬细胞聚集在坏死灶中,T细胞分布于退变肌纤维和血管周围,以CD8+T细胞为主,多数表达HLA-DR。结论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参与PMD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