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颈椎前路带锁钛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杰  杨永华 《江西医药》2006,41(9):657-65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带锁钛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1-23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均取得满意疗效,植骨融合良好。无钛板螺钉松动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损伤节段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方便护理,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2001-01~2005-04对6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4例,C级33例,D级10例,所有患者均有椎管侵占现象。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5个月。59例植骨块于3个月内全部骨性融合,病死3例。生存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15级。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颈椎前路行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15例的体会.方法经颈前路减压后用自体髂骨植入,然后用带锁钛板作内固定.结果本组15例患者经过6个月~2年随访观察,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融合,颈椎稳定,脊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ZEPHIR颈前路钛板系统和异体骨笼在下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46例下颈椎不稳患者行颈前路减压ZEPHIR前路钛板内固定、异体骨笼植入融合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43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98%,无钛板螺钉松动或断裂。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ZEPHIR颈前路钛板系统内固定、异体骨笼植入融合术治疗颈椎不稳具有以下优点:颈椎前路减压彻底,术后颈椎稳定性恢复好,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东升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776-1777
目的观察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减压、融合、带锁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8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均行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自体三面髂骨皮质骨23例,钛网植骨5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于术前及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评定。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至少8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植骨块均获融合,无钢板螺钉钛网松动、断裂、退出、下沉等并发症。术后最后一次随访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2级。结论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复位和即刻稳定.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汪仁焕  陈维善 《淮海医药》2003,21(5):349-350
目的 探讨前路 Orion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复位取髂骨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脊髓损伤 2 6例 ,随访 7~ 2 6个月 ,定期摄 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以 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 Orion钢板固定后 ,手术节段稳定性好 ,融合率高 ,无需外固定 ,脊髓功能平均提高 1.0 8级。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 Orion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 ,融合率高 ,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一期后路单开门及前路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一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植骨融合时间为13周,无植骨骨块滑脱或塌陷,未见钢板、螺丝钉断裂、松动等。按O dom法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0.5%。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满意,前路减压后以髂骨块植入椎间隙、自锁钛板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并可长期保持椎间隙的高度和颈椎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钛板联合钛网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例,术后观察减压、固定、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X线或MRI扫描检查。结果对患者行12~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8月,植骨于18周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佳,椎间高度未发生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脊髓血管损伤,无钢板螺钉折断等并发症。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由术前6~10分(平均8.5分)恢复至术后的12~15分(平均13.2分),优16例,良9例,好转3例,优良率89.3%。结论该术式减压彻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1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资料:术前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术中行前路减压复位、Cage植骨、钛网植骨及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术后观察疗效。结果5l例患者屈曲位牵引后,40例均完全复位,11例在术中复位,牵引成功率80.39%。所有患者实施颈前路手术无一例死亡,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脊髓功能Frankel评分:51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提高1~2级;其中B级恢复20例,C级恢复25例,D级恢复6例。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手术是一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实用外科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推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4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48例获得随访,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颈椎高度及曲线无丢失,植骨块呈骨性愈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得到早期稳定,重建颈椎的稳定性、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间隙者27例,3个椎间隙者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并行带锁板固定。结果32例中29例随访平均3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后。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93.0%(27/29),优良率为79.0%(23/29),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4.1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前路钢板系统-Orion钢板结合钛网容纳自体骨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3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自体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42、3岁,均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结果:除1例患者于术后第一周出现钢板及螺钉松动,钛网移位外,其他患者均在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颈椎生理曲度部分或全部恢复。结论: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促进植骨融合,从而为脊髓功能恢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别应用稚问融合器+骨粉、椎间融合器+自体骨、自体髂骨三种稚间植骨方法复合颈椎前路钛板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58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复合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其中植骨材料使用椎闯融合器+骨粉(A组)19例、椎间融合器+自体骨(B组)28例、自体髂骨(C组)11例,平均随访10个月(8~17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颈椎侧位片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骨二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及钛网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采用JOA评分方法评价脊髓功能。结果45例患者进行6-25个月的随访,平均15个月,无失访者。钛网植骨均在11周左右达到临床愈合,所有病例均在术后3d、12、24、48周行CT扫描,结果湿示JOA脊髓功能评分南术前平均6.8分上升至术后13.5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2,P〈0.05);钛网植骨均与上下椎体融合,可见骨小梁通过。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取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0.3±1.7)d,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经随访治疗优良率为96.0%,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提高。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可发挥显著疗效,安全可靠,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xplore the 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methods to treat central cord syndrome without radiographic spinal fracture-dislocation (CCSWORF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cases of CCSWORFD, and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methods for CCSWORFD. Twenty four cases of CCSWORFD (19 males and 5 females), all suffering from cervical hyperextension injury, between 45–68 (average 59) years old, were operated on by 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methods. Among these, 18 cases had been followed up for 6–24 (average 15) months; 18 cases, who had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late fixation with titanium mesh bone grafting or iliac bone grafting achieved reliable effects based on the 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 evaluation (improved scores of cases with titanium mesh bone grafting, t = 2.800, P < 0.05; improved scores of cases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t = 3.270, P < 0.05) and reliable reconstruction of cervical spine. The two groups obtained the same curative effect (t = 0.470, P > 0.05). Most of these cases had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The decompression which relieves the oppression to the spinal cord can help lessen edema of the spinal cord, and early fixation for stability of cervical vertebra is better for the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injury. Anterior operation with titanium mesh bone grafting or iliac bone grafting are both reliable curative methods for CCSWORFD, and titanium mesh bone grafting can avoid the trauma of the supplying graft. Mesh bone grafting can also shorten hospital stay.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以来应用PEEK材料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7例49节段:单节段11例:C3-4者2例,C4-5者2例,C5-6者6例,C6-7者1例;双节段10例:C4-5和C5-6者6例、C5-6和C6-7者4例;三节段6例:C3-4、C4-5、C5-6者:3例,C4-5、C5-6、C6-7者:3例;Cage植骨融合11例,钢板植骨融合9例,Cage联合钢板融合7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3(6~54)]个月,临床效果:JOA评分术前为平均[6.8±2.2(3~1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9±1.4(10~15)]分,较术前增加(6.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为(59.1±10.5)%(P〈0.05),优良率为81.5%。颈椎生理曲度: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值较术前增加(7.8±5.1)mm,其中Cage植骨融合、钢板植骨融合、Cage联合钢板融合分别增加(7.7±6.1)mm(、7.0±3.9)mm、(9.1±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末次随访时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7±1.8)m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钢板植骨融合、Cage植骨融合及Cage联合钢板融合节段高度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3±1.6)mm(、2.8±2.2)mm(、3.0±1.3)mm,P〈0.05,P〈0.05,P〈0.05。椎间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100%,颈椎稳定性好,无下沉、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钢板及螺钉无折断。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加用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满意,能够维持和提高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新型前路颈椎桥型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术和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35例,ROI-C置入固定)和对照组(41例,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指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以日本整形外科及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I-C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感染、血肿、神经损伤、食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吞咽不适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随着时间改变依次升高,VA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置入术、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MCSM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隙高度,但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4月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善X射线、CT平扫及重建、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资料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评估,对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行持续颅骨闭合牵引复位,据复位情况早期选择后路、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其中3例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加大牵引质量复位成功。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术后X射线随访提示:颈椎序列、椎体高度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平均约提高1级以上。植骨4-6个月融合,无内置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行持续颅骨闭合牵引,根据复位情况及损伤类型择期选择后路、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对胸腰椎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路减压后自体植骨融合并用钛板进行内固定,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治疗后胸腰椎的生理弯曲基本恢复正常,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椎管狭窄程度减轻,Cobb角得到纠正,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彻底,方便于脊髓神经的恢复,自体植骨并钛板固定后比较稳定,是骨折良好愈合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