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注射用加替沙星和替硝唑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和替硝唑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前后两种药物的含量,并观察和测定外观性状、pH值变化。结果注射用加替沙星和替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及350C放置24h,配伍溶液外观性状、pH值及2种组分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后至少24h稳定,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替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替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在48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和测定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加替沙星与替硝唑含量变化均小于5%,配伍液外观澄明,且无气体、沉淀产生,pH值、颜色及气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48h内稳定,可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3.
郑芳  朱雪松  师娉嫔  陈莉莉 《中国药师》2010,13(9):1367-1369
目的:考察25℃与37℃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RP-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盐酸氨溴索与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后8h内各时间段的含量,同时测定pH,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结果:在25℃与37℃下、8h内,配伍液外观、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8h,pH、外观、含量基本无变化,微粒检测等尚有待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25 ℃下24 h内,加替沙星注射液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24 h不同时间加替沙星含量和降解产物的量,同时观察外观和测定pH值。结果: 25 ℃下24 h内,4种配伍液的外观澄明无色变,pH值、主药含量和降解产物均无明显变化。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有气泡产生,pH值已超出主药允许范围,降解产物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室温24 h内,加替沙星注射液可以与4种输液配伍使用,与碳酸氢钠注射液不宜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5.
加替沙星注射淮与5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考察25℃下24h内,加替沙星注射液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24h不同时间加替沙星含量和降解产物的量,同时观察外观和测定pH值,结果:25℃下24h内,4种配伍液的外观澄明无色变,pH值,主药含量和降解产物均无明显变化,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有气泡产生,pH值已超出主药允许范围,降解产物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室温24h内,加替沙星注射液可以与4种输液配伍使用,与碳酸氢钠注射液不宜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1)℃,观察两药配伍后的外观、pH、含量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加替沙星和头孢地嗪钠含量。结果两药配伍后6 h内的外观、p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室温条件下,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加替沙星和奥硝唑含量,研究室内光线及25℃下,注射用加替沙星与奥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Nova-pak C18柱(3.9mm×150mm,4.0μm);以磷酸盐缓冲液-甲醇(68:32,pH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9nm;流速:0.9mL.min-1,以诺氟沙星为内标,测定配伍液24h内加替沙星和奥硝唑的含量变化;同时监测pH值、外观及气味的变化。结果本测定方法加替沙星线性范围为10.00~200.0μg.mL-1(r=0.9994),最小检测限为0.003μg.mL-1,平均回收率为99.8%,RSD<1.51%(n=5),日内RSD及日间RSD均<2.70%(n=5);奥硝唑线性范围为25.00~500.0μg.mL-1(r=0.9995),最小检测限为0.005μg.mL-1,平均回收率为99.8%,RSD<1.90%(n=5),日内RSD及日间RSD均<2.02%(n=5)。25℃24h内,配伍液外观澄明,无气体、沉淀产生,pH值、颜色及气味均无明显变化,加替沙星与奥硝唑含量变化均<5%。结论加替沙星与奥硝唑注射剂配伍后于25℃24h内稳定,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8.
9.
注射用加替沙星与甲硝唑磷酸二钠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甲硝唑磷酸二钠在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25℃条件下放置8h内配伍液中2组分含量,并比较配伍前、后其外观、pH值的变化。结果配伍后加替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甲硝唑磷酸二钠含量略有下降,其余考察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与甲硝唑磷酸二钠可加入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应用,但应在25℃条件下4h内使用。  相似文献   

10.
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后,分别在25、37℃放置12h内各时间段的含量,并测定pH值,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结果:在25、37℃下、12h内,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25、37℃下,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在12h内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1.
头孢曲松钠与甲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实验在25°C与37°C下对头孢曲松钠与甲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药配伍后在8h内溶液外观、pH值和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分别观察及测定配伍液在室温(20±1)℃下放置8h内的外观、pH值变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两药配伍后,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可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加替沙星与头孢曲松钠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头孢曲松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2 ℃),观察两药配伍后的外观、pH值变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加替沙星和头孢曲松钠的含量.结果:两药配伍后,4 h内的含量、pH值及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两药可配伍使用,但应在4 h内用完.  相似文献   

14.
加替沙星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观察8h内加替沙星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紫外光谱的变化,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加替沙星和奥硝唑的含量。结果:两药配伍后,8h内的含量、pH值及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加替沙星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观察8 h内加替沙星(2g·L-1)与替硝唑(4 g·L-1)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紫外光谱的变化,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药物的含量.结果两药配伍后,8 h内的含量、pH值及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加替沙星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6.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加替沙星注射液的含量(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加替沙星注射液的含量方法。方法 CLC ODS柱 (15mm× 6.0mm ,5 μm ) ,流动相 :0 .0 5mol/L枸橼酸 乙腈 (80∶2 0 ) ,三乙胺调 pH3 .0 ,流速 1mL·min-1,Ex =3 60nm ,Em =465nm ,样品稀释 10 0 0倍 ,进样10 μL。 结果 加替沙星在 4~ 3 2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回收率 (99.98± 0 .0 6) % ,日内、日间RSD <2 %。 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 ,可用于测定加替沙星注射液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20℃),两 药配伍后6h内外以、PH值、紫外光谱及紫外法和HPLC法所测含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甲磺酸加替沙星(GATM)和加替沙星(GAT)是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的新型制剂,对改变酸根的甲磺酸加替沙星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考察并和加替沙星进行比较。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单剂量口服等克分子剂量(0.0497 mmol.kg-1)GATM和GAT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中GAT的含量,采用3p97程序软件计算二者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单次口服GATM(23.43 mg.kg-1)和GAT(20 mg.kg-1)后,二者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特征,药时曲线拟合为二房室模型,其中GATM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9.13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5.05 mg.L-1.h,血药峰浓度(Cm ax)4.41mg.L-1,达峰时间(Tm ax)0.5 h;而GAT的药代参数分别为:T12β10.70 h,AUC 13.84 mg.L-1.h,Cm ax4.25 mg.L-1,Tm ax0.5 h。结论在上述剂量条件下GATM与GAT的吸收(Tm ax、Cm ax、AUC)、分布(V/F)和消除(T12β、CL)参数差异未见显著性,二者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相似,药代动力学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