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墙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胃癌外科治疗的观点趋于一致,即(1)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2)对身体条件允许者,又没有远处转移者,应手术探备并力争切除。(3)手术务必彻底,以收根治之效。但外科手术切除胃癌,有时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为此,我们进行了胃癌在双对比造影CT扫描表现与手术切除可行性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沁德  韩承新 《武警医学》1996,7(5):263-264
非气腹腹腔镜在腹部外科应用14例报告武警总医院普外科王沁德,韩承新,李华,蔡晓军,陈新国,武金虎(北京100039)关键词腹腔镜,胆结石,结肠肿瘤,直肠肿瘤,疝非气腹腹腔镜(GLLS)是国外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微创外科之一[1]。我院自1994年3月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直径≤4 cm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涿州市中医医院2016—2018年收治的直径≤4 cm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DTC患者11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放手术组(55例)和腔镜手术组(60例),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并发症及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等指标。结果 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t=3.669、6.704,P<0.05),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t=19.719、7.477、13.910,P<0.05)。腔镜手术组切口美容满意度显著高于开放手术组(χ2=68.889,P<0.05)。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3 d时血清VEGF和Tg水平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t=7.709、4.328,P<0.05)。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χ2=4.142,P<0.05);2组术后随访1-2年,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腔镜甲状腺癌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直径≤4 cm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DTC疗效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美容效果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实体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是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前提之一。缺血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是最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促肿瘤生长因子和血管生长因子,细胞生物学和动物研究表明其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及生长有关。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种定量指标,与肿瘤的预后有关。HIF1-α在经过手术及放疗后的复发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目前少见报道,本研究对复发乳腺癌组织中HIF1-α表达和MVD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腔镜与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优劣势,为甲状腺及旁腺疾病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间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共406例,按患者对手术的意愿分为全腔镜组和腔镜辅助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第1 d引流量、引流总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术后5个月评价患者手术效果及满意度。结果全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腔镜辅助组,患者第1 d引流量、引流总量多于腔镜辅助组,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短于腔镜辅助组,费用多于腔镜辅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颈部感觉减退”、“颈前皮肤紧张感”评分低于腔镜辅助组,但“术后满意度”评分高于腔镜辅助组(P〈0.05)。结论全腔镜手术与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均对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但全腔镜手术对患者容貌影响更小,而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则更简捷高效,对患者身体伤害更小,需根据患者意愿及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腔镜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外科技术,但由于腔镜器械结构及材质特殊,使用频率高,因此腔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是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管理中的难点。我室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完成腔镜手术408例,通过408例的实践对腔镜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开放甲状腺手术和经全乳晕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108例经全乳晕路径的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腔镜组)和105例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开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P<0.05),住院时间短(P<0.05);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乳晕腔镜手术治疗适用于良性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安全可靠、疼痛不明显。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O2气腹对婴幼儿腔镜手术呼吸管理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1100例以七氟烷吸入复合静脉全身麻醉下完成腹腔镜手术的0~8岁婴幼儿资料.对比气腹前5min(基础值)与气腹10min、气腹20min、气腹后10min和术后10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体温(T),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气腹10min、气腹20min的HR、MAP、Paw、PETCO2均显著升高(P<0.05),SpO2、T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对婴幼儿的循环和呼吸有较大影响,但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麻醉期的监测,同样可以安全的实施腹腔镜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9.
气管原发良性肿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气管原发良性肿瘤(平滑肌瘤2例,乳头瘤、息肉和软骨瘤各1例),其中3例行CT扫描,2例行MRI检查。CT/MRI均显示肿瘤起自气管壁,向腔内突出的肿块边界清楚。4例肿瘤阻塞气管腔超过75%以上。2例肿瘤与气管壁有广基底相连,3例基底较窄,其中1例肿瘤穿过气管壁向腔外生长。本文描述了气管原发良性肿瘤的CT/MRI特点,讨论了气管原发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我们认为,CT/MRI在气管肿瘤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人工气腹对结直肠肿瘤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介质对结直肠癌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直肠癌HT-29细胞株,模拟CO2气腹、He气腹处理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黏附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钙黏素的表达。建立气腹动物实验模型,观测腹腔转移瘤的情况。结果模拟CO2气腹组细胞黏附力大于模拟He气腹组、对照组;模拟CO2气腹组E-钙黏素的表达小于模拟He气腹组、对照组;模拟He气腹组与对照组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O2气腹组裸鼠移植瘤平均瘤重大于He气腹组、免气腹组;He气腹组与免气腹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2气腹有可能对肿瘤转移起一定促进作用,He气腹对肿瘤转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腔隙腔镜下手术CO2气腹与自然腔隙腔镜下手术CO2气腹对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58例人工腔隙腔镜下手术的择期病人,45例自然腔隙腔镜下手术的择期病人:于CO2充气前、充气后15、30、45、60和90 m in分别观测并记录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参数,并行动脉血气分析,观察其变化。结果充气后两组组内比较与充气前的BP、HR、PETCO2、PaCO2有显著性差异(P<0.05)。充气后30 m in各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气后45m in及其后时间点,BP、HR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CO2、PaCO2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充气后机体内PETCO2、PaCO2的变化大,30 m in后处于相对稳定,但人工腔隙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夏风  郑传胜 《放射学实践》2005,20(11):1026-1028
肝癌是常见的富血管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不能行外科切除的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均不甚理想。肿瘤血管生成因子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在肿瘤切除术或TACE术后复发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及转移1939年有学者提出了肿瘤能诱发宿主新生血管形成。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假说,认为实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通常为1~2 mm3),其进一步生长要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用于持…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学疗法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肿瘤患者死亡率的关键。但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控制仍是医学界的棘手问题。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与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规手段。但这些传统的治疗手段常难以获得理想疗效,医学界仍在不断探索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逐渐趋向成熟的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一种新手段。在临床上,光动力学疗法及其与传统治疗手段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已逐渐被接受。为了有效控制和根治恶性肿瘤,光动力学疗法以及其他传统治疗手段往往在抗肿瘤免疫的参与下,才有可能达到抗局部原发肿瘤、抗转移肿瘤和防止肿瘤复发等理想效果。本文对光动力学疗法诱导抗肿瘤免疫的临床前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光动力学疗法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的机制及其作用和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其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131I核素治疗+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是DTC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可为DTC的诊治、转移与复发的预测、疗效的评估提供依据。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存在可影响Tg的测定。因此,笔者对Tg和TgAb在DTC诊治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改进腹腔镜手术技术。方法2003年3~8月,对650例老年胆囊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切除术(Lc),按手术时采用的气腹压力不同分为常规气腹压Lc组(C组,n=300)和低气腹压LC组(L组,n=350)。C组腹压14—15mmHg,L组气腹压5—6mmHg。手术前和手术后第24、72h检测两组血气、血肌酐(Scr)的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L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相近;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降低;血浆高CO2水平及肾功能改变明显减轻。结论进行低气腹压LC安全可行;老年胆囊良性病变患者实施低气腹压腹腔镜胆囊切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l)浓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7例患者气腹前10min、气腹建立后10min、30min、60min及解除气腹后10min血浆中ACTH及Col的含量。结果:气腹前与气腹解除后血浆中ACTH、Col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气腹建立后10min及30min两种激素含量均比气腹前升高(P〈0.05)。气腹建立后60min,Col含量仍比气腹前明显升高(P〈0.05),ACTH含量无差异性改变(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C02气腹对血浆ACTH及Col浓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腔镜解剖特点,以提高术中腔镜游离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2例在我院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局限性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直径1.4~7.0cm,平均3.4cm;术中先常规建立腹膜后腔,在肾周筋膜无血管平面间游离肾脏背侧,找到肾蒂血管后结扎离断,再在筋膜无血管平面充分游离肾脏及肾周脂肪;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一例转为开放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一例发生腹膜破裂。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48~105min);平均出血量为70ml(40~200ml);患者术后4~7天出院,随访3~20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腔镜下辨认正确的解剖层面游离肾周间隙及肾血管,能提高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月~1995年8月,我们对颅内恶性肿瘤46例进行了包括微导管超选择供瘤动脉注药、静脉给药和口服化疗药的多途径给药治疗,近期和远期效果均较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32例,女14例。年龄8~56岁,平均35岁。星形细胞瘤Ⅱ级6例,Ⅲ~Ⅳ级20例;髓母细胞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转移瘤15例。肿瘤均位于幕上。其中37例为手术后,9例脑转移瘤未手术。化疗指证:(1)无颅高压危象;(2)一般情况较好;(3)确为颅内恶性肿瘤,手术已全部或大部切除,CT复查病灶消失或部分残存,少数不愿或不宜手术的患者;(4)…  相似文献   

19.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20%,发病年龄在10~ 30岁,约占75%[1].骨肉瘤生物学行为多呈高度恶性,早期即易通过血液发生转移.近年来,随着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出现,以及外科保肢手术的创新,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但骨肉瘤仍是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的肿瘤.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是目前骨肉瘤治疗的新方法,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促进肿瘤细胞坏死,提高保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李先浪  王晓荣   《放射学实践》2014,(3):314-3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定性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SCT特点,包括肿瘤的生长方式(腔内型、腔外型或腔内外型)、大小(〈或≥5cm)、囊变、坏死、钙化、溃疡、强化程度及方式、区域淋巴结是否肿大和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等,判断上述征象对间质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4例。发生坏死、侵犯周围组织、腹腔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的间质瘤几乎全是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5cm、腔外或腔内外型生长、囊变、溃疡、钙化、不均匀强化的病变,恶性及潜在恶性几率明显增加。结论: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肿瘤出现坏死、侵犯周边组织、区域淋巴结肿大和远处器官转移可判断为恶性及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