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硝酸盐是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现已确定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有较强的致癌作用〔1〕。亚硝酸盐可以经过化学或生物学的途径合成多种多样的N-亚硝基化合物,而亚硝胺的形成浓度和亚硝酸盐的平方成正比〔2〕。因此,必须控制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了解列车餐车上食物中亚硝  相似文献   

2.
亚硝酸盐中毒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颖  贾晨光  张培霞 《职业与健康》2006,22(10):758-759
亚硝酸盐是N-亚硝基化合物。它可通过各种污染途径进入食物,也可由食物中广泛存在的亚硝基化合物前体在适宜条件下生成。近期,全国发生多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如山西省晋中市“万家灯火大酒店”非法使用亚硝酸盐造成168人中毒,湖北省咸宁一家庭因误食亚硝酸盐造成3人中毒2人死亡等。故亚硝酸盐中毒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鲜瘦猪肉馅在腐败过程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进行了研究。瘦猪肉馅新鲜时,检出了少量的N-亚硝基二甲胺和N-亚硝基二乙胺。瘦猪肉馅在腐败变质过程中,N-亚硝基二甲胺和N-亚硝基二乙胺的含量不断增加(前者更为明显)。不新鲜的肉类即含有较高的N-亚硝基二甲胺,故在肉类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其鲜度,在温度高的季节和环境中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亚硝化农肥水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种类。方法使用特异的高效液相色谱—光水解、热裂解—热能分析仪联机技术(HPLC-PHPS-TEA)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在亚硝化农肥水中发现N-亚硝基甲基脲(MNU),二甲基亚硝胺(NDMA);结论农肥水中含N-亚硝基化合物的胺类、酰胺类前体物:二甲胺和甲基脲。亚硝化农肥水中含有N-亚硝基化合物:二甲基亚硝胺和N-亚硝基甲基脲。这是两种能引起动物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因此,从环境微生物、环境化学角度为"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氮循环——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病因假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另外,使用我们的专利《消除饮用水中N-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物的方法》作为干预措施,经过干预处理的农肥水,不管是否亚硝化,均无N-亚硝基化合物。证明专利方法有效,可以直接应用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的病因预防。  相似文献   

5.
大量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环境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能够导致癌症的发生。到目前为止,对于亚硝酸盐诱发癌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作用机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外界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对体内N-亚硝基化合物和NO含量的影响,综述了N-亚硝基化合物和NO致癌的作用机制,并对亚硝酸盐引起癌变的其他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亚硝酸盐通过刺激体内N-亚硝基化合物和NO的生成,导致癌变的发生,同时亚硝酸盐刺激肿瘤新血管生成和亚硝酸盐作为癌变细胞糖酵解的氢受体也对癌变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Magee和Barnes发现二甲基亚硝胺(NDMA)能引起大鼠肝癌以来,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性得以广泛研究。已知N-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类强致癌物。目前已对300多种这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其中90%以上已被证明对多种动物有致癌作用。在所试动物中(包括灵长类在内),尚未见对N-亚硝基化合物致癌作用有抵抗力的报道,因而尽管目前尚无N-亚硝基化合物对人致癌的直接证据,但人们对N-亚硝基化合物在人类肿瘤病因中所起的  相似文献   

7.
脑肿瘤相关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锬  佟伟军  蔡玲斐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0):1194-1196
目的分析食物营养素及相关影响因素与脑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142例脑肿瘤患者,计算营养素及N-亚硝基化合物的日摄入量,转换为等级资料后,分析其与脑肿瘤的关系及因素问的交互作用。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与脑肿瘤只在男性中有关联(OR=2.51)。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胆固醇、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是脑肿瘤的保护因素,但不同摄入量在2种类型的脑瘤中略有差别。N-亚硝基化合物的中及高摄入量与脑胶质瘤有关(OR=3.07,OR=4.08),在脑膜瘤只有高摄入量有关联(OR=3.75)。非条件Logistic分析发现,碳水化合物、胆固醇、吸烟、N-亚硝基化合物及胡萝卜素与N-亚硝基化合物的交互作用项进入了模型。胡萝卜素与N-亚硝基化合物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胆固醇、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是脑肿瘤的保护因素,以胆固醇和胡萝卜素最具保护意义。N-亚硝基化合物是脑肿瘤的危险因素,危险随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亚硝基甲基脲(NMU)是一种N-亚硝基化合物,食物中有微量存在,曾报导也可能在人体胃中通过内源性形成。在实验条件下,N-亚硝基化合物显示出有明显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生物学特征,被认为是环境中一种潜在的有毒因子。本文作者用[~8H-甲基]NMU观察在雄性cynomolgus猴胰岛中的蓄积和其他组织中的分布,并观察给与35或75mg/kg NMU后产生的细胞毒性。[细胞毒性] Ⅰ组6只猴,静注15mg/ml NMU  相似文献   

9.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主要危害是在体内产生N-亚硝基化合物。动物实验已证实几种N-亚硝基化合物为致癌原。已知化学致癌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与致癌作用有关。N-亚硝基化合物转变为终致癌物的过程中也产生自由基。抗氧化剂VitC、VitE、BHA(丁基羟基  相似文献   

10.
亚硝酸盐是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现已确定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有较强的致癌作用[1].亚硝酸盐可以经过化学或生物学的途径合成多种多样的N-亚硝基化合物,而亚硝胺的形成浓度和亚硝酸盐的平方成正比[2].  相似文献   

11.
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是强致癌物质。合成的100多种N-亚硝基化合物中,已证明其中80%左右可使动物致癌。国内外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也证明人类的某些癌症可能与N-亚硝基化合物有关。我们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日本产JMS-D300双聚焦质  相似文献   

12.
冰箱与胃癌     
《健康必读》2007,(2):36-36
在冰箱普及之前,人们经常用腌制或烟熏的办法保存食物,而这样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胃中可转化为致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从这个方面说,冰箱的普及和正确使用降低了胃癌的发病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中存在的亚硝基类化合物种类很多,污染食品后可形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是一种强的致癌物,据报导还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对此类化合物有抵抗力。由于实验动物的大多数器官对N-亚硝基化合物较为敏感,所以应该考虑到人类是易感的。动物实验证实,N-亚硝基化合物是诱发食管癌的化学物质。因此,这一大类化合物作为人类癌肿的可疑病因已受到高度重视,特别在一些食管癌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14.
水、食品及药物中有几千种成分能够与亚硝酸盐反应而产生 N-亚硝基化合物。这种亚硝化反应的产物中,有几百种已做了致癌性动物实验,其中有一百多种已发现有致癌作用,有些甚至在很低剂量水平时就能致癌。当摄入亚硝酸盐和前致癌物(致癌的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时,就可能在人的胃中形成致癌的 N-亚硝基化合物。这就引起了关  相似文献   

15.
大蒜阻断人体内N-亚硝基脯氨酸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Ohshima以GC-TEA定量测定尿中N-亚硝基脯氨酸排出量的方法,以9名健康志愿者为对象,研究大蒜阻断人体内N-亚硝基脯氨酸的合成。受试者食生大蒜5g能完全阻断300mg硝酸钠与500mgL-脯氨酸在人体内合成N-亚硝基脯氨酸,平均阻断率为114.68%,为人群食大蒜预防内源性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及由此造成的致癌性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Mirvish 1972年首先报告了在体外试验中,维生素C(Vc)有抑制胺类和亚硝酸盐形成致癌性N-亚硝基化合物的作用。这是基于Vc能与亚硝酸盐很快地形成亚硝基-抗坏血酸盐的中间物。为了了解在哺乳类胃肠道中,Vc是否亦有抑制亚硝胺形成的作用,作者应用有强致癌性及致畸性的乙基亚硝基脲或其  相似文献   

17.
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 ,过量摄入可引起急性中毒。另外 ,它在适宜条件下与伯胺仲胺等结合 ,生成N一亚硝基化合物。N一亚硝基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 ,已知可使多种动物 ,多种器官组织产生肿瘤 ;少量多次长期摄入或一次冲击量均可致癌。至今尚未发现有一种动物对N一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有抵抗力。尽管目前对N一亚硝基化合物是否对人类有致癌性尚无定论 ,但对某些地区与国家的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 ,表明人类某些癌症可能与之有关[1 ] 。因此 ,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已引起食品卫生界的广泛重视 ,为观测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我们以…  相似文献   

18.
据Nrisinha P.Sen等报道[《J.Agric.Food chem》1997,45,47 14~4718]:亚硝酸盐广泛用于腌制肉品加工中的防腐剂,它主要针对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的抗微生物性能。然而亚硝酸盐在这类肉制品中有形成各种N-亚硝基化合物的作为,各种N-亚硝基化合物关联到消费者因食用腌肉而引发幼童白血病与脑肿  相似文献   

19.
N-亚硝基化合物是食源性致癌物之一,自一九五六年Magee和Barness首先发现二甲基亚硝胺有致癌性以来,人们就N-亚硝基化合物与胃癌的关系进行了不断探讨。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亚硝酰胺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合成,成为人类胃癌病因之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N-亚硝基化合物是目前已知的一类较强的化学致癌物。自从1956年Magee等用二甲基亚硝胺(DMNA)诱发了大鼠肝脏肿瘤后,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N-亚硝基化合物可以诱发动物肿瘤。Montesano等总结了79种亚硝胺和23种亚硝酰胺对大鼠的致癌作用(见表1),大约80%的亚硝胺和几乎全部的亚硝酰胺都能致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