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果。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每次治疗处理2.5-3.0倍总血容量,采集1/5-1/4倍总血容量的白细胞悬液,对39名患者共进行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结果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min;处理血量(12 268.77±1 978.25)m L;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用量(991.04±185.06)m L;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m L,悬液中白细胞计数551.05×109/L[(396.76-756.45)×109/L],白细胞总数491.52×109[(341.53-754.51)×109],据此计算可减低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减除值)111.35×109/L[(80.98-158.18)×109/L];单次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33.30×109/L[(163.62-367.05)×109/L]、167.34×109/L[(94.40-260.06)×109/L](s=765,P0.001),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减低值53.35×109/L[(35.72-107.03)×109/L],低于计算的白细胞减除值(s=681,P0.001);治疗结束时增、减液体容量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8.22%(4.76%-11.83%)。结论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可在保持患者循环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1/5-1/4倍总血容量)减除白细胞治疗,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白细胞负荷;减除患者白细胞总数比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减低值,对评价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效果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量减除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WBC)及血红蛋白(Hb)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ELP或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21例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共实施32次高量减除血小板治疗,每次治疗处理2.5-3.0倍总血容量(TBV),采集1/5-1/4倍TBV的血小板悬液。结果: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12.53±41.54)min;处理血量(8812.63±2087.15)ml;采集血小板悬液容量(798.84±190.77)ml;悬液血小板数(Plt)4486.50(3058.50-5279.50)×10~9/L、血小板总数3455.50(2288.68-4226.71)×10~9;WBC 13.79(10.21-20.72)×10~9/L、白细胞总数11.90(7.81-14.40)×10~9;Hb水平(3.28±1.25)g/L,Hb总量(2.62±1.17)g。治疗前、后患者循环血液Plt分别为1263.00(1052.50-1807.50)×10~9/L、(778.83±247.25)×10~9/L(Z=4.94,P 0.01),WBC分别为9.96(6.44-14.01)×10~9/L、8.59(5.37-13.12)×10~9/L(Z=13.31,P 0.05),Hb水平分别为(112.63±24.56)g/L、(10~9.55±24.46)g/L(t=1.68,P 0.05)。结论: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术,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实施高量减除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血小板负荷,提高减除血小板治疗的采集效率;虽可导致患者WBC有所下降,但WBC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对患者Hb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率,探讨相对科学、客观的采集效果评价指标,观察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对患者血液细胞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93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共进行158次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以患者总血容量1/5-1/4作为单次减除白细胞治疗采集白细胞悬液的目标值),采用减除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减除值、白细胞减除率、白细胞数减低值、白细胞数减低率、血红蛋白丢失量、血红蛋白丢失值、血红蛋白下降值、血小板丢失总数、血小板丢失值、血小板数下降值,综合评价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果及对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的影响;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观察减除白细胞治疗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单次治疗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为793.01±214.23ml,减除白细胞总数为353.25(241.99-547.28)×109,白细胞减除值为86.98(63.05-143.43)×109/L,白细胞减除率为44.24(28.37-70.48)%,白细胞数减低值为65.73(37.17-103.97)×109/L,白细胞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高量减除血小板治疗的采集效果。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ELP或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实施减除血小板治疗,每次治疗处理2.5—3.0倍总血容量,采集20%—25%总血容量的血小板悬液,对21名患者共进行32次减除血小板治疗。结果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12.53±41.54)min;处理血量(8 812.63±2 087.15)mL;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用量957.00 mL (844.50—1 113.50) mL;采集血小板悬液容量(798.84±190.77)mL,悬液中血小板计数4 486.50×10~9/L[(3 058.50—5 279.50)×10~9/L]、血小板总数3 455.50×10~9[(2 288.68—4 226.71)×10~9],可减低患者循环血液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除值)(976.74±485.86)×10~9/L,血小板减除率为67.91%±23.62%;单次治疗前、后患者循环血液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 263.00×10~9/L[(1 052.50—1 807.50)×10~9/L]、(778.83±247.25)×10~9/L(Z=4.937,P0.01),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减低值544.00×10~9/L[(411.65—809.60)×10~9/L],低于血小板减除值(Z=4.301,P0.01),治疗过程液体总输入量减去采集的血小板悬液容量的差值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11.66±4.55)%。结论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可在保持患者循环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实施高量减除血小板治疗(采集血小板悬液容量为20%—25%总血容量),显著降低患者体内血小板负荷,提高减除血小板治疗的采集效率;采用减除血小板总数、血小板减除值、血小板减除率、血小板计数减低值、血小板计数减低率综合评价减除血小板治疗的采集效果较采用血小板计数下降值这个单一的指标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电阻抗原理计数血小板出现异常情况时血小板结果提示警示符号“倡”及错误报警(Q-Flags)出现警示信息标本的可信性进行探讨。方法对XE-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出现警示信息且血小板直方图异常的638例标本进行镜检及手工计数,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分成4组:小红细胞及细胞碎片组(146例)、大血小板组(134例)、血小板聚集组(67例)及镜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小板组(291例)。结果小红细胞及细胞碎片组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和手工显微镜计数结果分别为(183.60±53.10)×109/L和(137.50±46.45)×109/L ,大血小板组为(52.50±33.52)×109/L和(98.40±41.34)×109/L ,血小板聚集组为(49.10±29.10)×109/L和(128.10±59.38)×109/L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仪器Q-Flag s警示量级点0~组、100~组和200~300组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90%、66.67%和89.55%。结论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出现警示标志且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应对标本进行镜检及手工复查,提高异常样本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离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其效果的影响因素,为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76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病人进行137次白细胞分离术,比较分离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包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GB)含量、血小板(PLT)计数等,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白细胞分离术的影响因素。[结果]白细胞分离术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由(255.5±154.1)×109/L下降至(204.8±147.9)×109/L,血红蛋白含量由(70.0±29.4)g/L下降至(64.7±26.5)g/L,血小板由(167.1±245.3)×109/L下降至(116.2±152.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前红细胞压积、水化、是否联合使用羟基脲及白细胞收集量、运行时间、单采次数均对白细胞分离术的效果有影响。[结论]白细胞分离术能快速去除白细胞,为治疗赢得时间,但其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实践中应积极规避,从而提升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7.
程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7):1360-1361,1363
目的探讨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以及潜血试验消化道出血的筛检作用。方法对126例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患者进行邻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Hb检测和人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法潜血试验以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邻甲苯胺法阳性率为25.4%,显著高于单克隆抗体Hb测和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18.3%和19.0%,P<0.05)。24例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均为18.5±9.3×109/L,显著低于便潜血阴性组的35.6±19.4×109/L,P<0.01;血小板计数<20×109/L组人Hb联转铁蛋白检测阳性率为31.9%,显著高于小板计数(20~50)×109/L组(11.4%,P<0.01);9例血小板计数范围为20~50)×109/L的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包括DIC 4例、肝硬化2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例;15例血小板数<20×109/L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以上后12例转为阴性。结论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明显升高,凝血因子降低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加重风险;免疫胶金法便潜血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好,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筛查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们近两年来应用连续流动式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4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6岁,平均49岁。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16例(1例为子宫肌瘤继发性真红),平均红细胞计数6.46×1012/L(5.02~8.96×1012/L),血红蛋白浓度218g/L(162~270g/L)。白血病22例(其中慢粒15例,急淋4例,急单3例),平均白细胞计数309×109/L(58.1~628×109/L)。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例,平均血小板计数804×109/L(448~…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的关系。方法初治APL病人43例,其中外周血WBC计数≥10×109/L(高白细胞组)21例,WBC〈10×109/L(低白细胞组)22例。应用ATRA60 mg/d分3次口服治疗,外周血WBC〉4.0×109/L者给予柔红霉素20 mg/d×3 d+阿糖胞苷100 mg/d×7 d方案小剂量化疗,血小板〈20×109/L伴出血倾向者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感染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病人诱导缓解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外周血WBC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骨髓常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白细胞组FIB低于低白细胞组(t=-3.082,P〈0.05),而PT高于低白细胞组(t=3.720,P〈0.05),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05)。36例病人完全缓解,3例达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死亡。APL病人治疗后第1周外周血WBC升高,至第4周逐渐恢复正常(F=9.041,q=2.825~6.786,P〈0.05);病人的出血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同时,血浆FIB、PT指标亦逐渐恢复,达到完全缓解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F=15.346、37.147,q=4.012~13.673,P〈0.05)。结论 APL病人外周血WBC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因出血所致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唐葵  罗建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8):2395-2395,2398
目的探索如何解决雅培血球质控品因有效期短、国内无经营许可证导致境外采购,经常供应不及时造成没有室内质控怎么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问题。方法将58份新鲜标本同时在希森美康KX-21和雅培CELL-DYN 3700血球仪上检测,比较7个主要指标的均值、相关性。结果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等指标在希森美康和雅培血球仪上检测均值分别为WBC(10.36±11.70)、(11.47±12.98)×109/L,RBC(3.46±0.87)×1012/L、(3.56±0.89)×1012/L,Hb(94.8±19.8)、(95.5±19.9)g/L,PLT(174±170)×109/L、(173±161)×109/L,Hct(30.5±6.4)%、(27.6±5.9)%,LYM%(16.4±12.8)%、(16.5±12.4)%,NEU%(73.7±18.3)%、(74.2±17.8)%,相关性分别为1,1,1,1,0.98,0.84,0.89,两个系统检测相比较,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6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常工作中,在保证希森美康血球仪在控的前提下,每天抽取3个标本(最好包含高、中、低值)在两个系统上比对,同时调整Hct参数为1.11,可以保证用雅培血球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末梢血与静脉血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有无差别。方法采集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血液科层流病房96名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用XT-2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WBC)检测结果为:1.106±0.684×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为:0.918±0.780×10^9/L,末梢血白细胞检测值高于静脉血结果,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中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分别为:69.875±15.437g/L,70.646±20.737×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分别为:70.177±15.225g/L,70.583±20.625×10^9/L,两组血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准确的判断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血常规检测应以静脉血为佳,而不能采用末梢血检测以代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0例ITP,35例AA及6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为(23.61±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62±2.01)%)(P〈0.01),其RP绝对值为(8.36±4.01)×109/L,则低于对照组(21.35±7.78)×109/L(P〈0.05),ITP患者经过治疗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8.58±1.9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4.12±1.81)%)(P〈0.05)和RP绝对值(2.63±1.22)×109/L (P〈0.01)都低于对照组。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P简便易行,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甘孜州藏区健康人全血细胞计数参考范围。方法对5822名甘孜高原藏区健康成年人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红细胞(RBC)计数男性组(4.45~6.47)×1012/L、女性组(3.81~5.84)×1012/L,血红蛋白(Hb)浓度男性组(132.3~192.6)g/L、女性组(110.4~166.0)g/L,白细胞(WBC)计数男性组(3.4~10.0)×109/L、女性组(3.02~10.0)×109/L,血小板(PLT)男性组(92~265)×109/L、女性组(89~271)×109/L。结论甘孜藏区健康成人的RBC和Hb值明显高于2006年颁布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中的值,WBC与PLT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自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009年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109几的肺癌患者共40例,其中TPO组和IL-11组各2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化疗后TPO组和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别为(58.6±13.6)X109/L和(59.3±12.1)×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度以上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恢复最高值,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TPO组中有2例输注外源性血小板,IL-11组有4例(P〉0.05)TPO组和IL-1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60%(P〈0.01)。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用rhTPO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自动法预稀释模式与全自动法闭盖全血模式检测血小板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健康人静脉血标本分别用全自动法预稀释模式与全自动法闭盖全血模式进行血小板检测。结果同一份标本不同模式比较:全自动法预稀释模式血小板计数结果为(188.44±50.15)×109/L,全自动法闭盖全血模式(193.04±50.84)×109/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法预稀释模式血小板平均体积结果为(8.12±0.69)fL,全自动法闭盖全血模式(8.15±0.67)f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法预稀释模式血小板分布宽度结果为(16.28±0.57),全自动法闭盖全血模式(16.21±0.5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健康人规范化血小板检测结果不受不同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血小板异常患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血小板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60例中,10%(6/60)出现脑梗死,年龄为69±11岁.血小板计数为(1112±366)×109/L;1.7e(1/60)出现脑出血,54岁,血小板计数为597×109/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696例中,0.6%(4/696)患者出现脑出血,年龄为56±30岁,血小板计数为(29±12)×109/L:ITP患者中0.3%(2/696)出现脑梗死,分别为64岁、73岁,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9×109/L、166×109/L.结论:ET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建议二级预防治疗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再次脑梗塞;ITP患者并发卒中少见,二级治疗中建议谨慎选择抗血小板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白细胞(WBC)分类计数与ImmuKnow法检测CD4^+T细胞内的腺苷三磷酸(ATP)值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判断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方法选择50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受者术后1周至1个月内的样本,进行WBC分类计数并采用ImmuKnow法检测CD4+T细胞内ATP值,分析两者的相关性。随机选择5例肝移植受者于术后1、2、3、4、5周分别重复检测上述指标,进一步验证两者动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50例行肝移植受者ImmuKnow法ATP值为446.7±219.1μg/L,WBC总数为(8.08±3.62)×109/L,与ImmuKnow法ATP值的相关系数(r)为0.659(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为(6.07±3.07)×109/L,与ImmuKnow法ATP值的r为0.593(P〈0.001);单核细胞计数为(0.53±0.25)×109/L,与ImmuKnow法ATP值的r为0.371(P=0.006)。淋巴细胞计数为(1.13±0.69)×109/L,与ImmuKnow ATP值无相关关系(r=0.138,P=0.135)。5例肝移植受者术后重复检测,WBC总数的变化与ImmuKnow法ATP值的变化呈正相关,r均〉0.5,但由于样本量较少,仅有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WBC计数与CD4^+T细胞ImmuKnow法ATP值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WBC计数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mmuKnow法ATP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了解临床常见的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其解决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5月间住院的71 535例,在血常规检测时有血小板减少的1326例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中EDTA-K2抗凝剂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病例87例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再次分析检测,同时涂片瑞-姬氏染色油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87例EDTA-K2抗凝剂血小板数值为(56±27)×109/L,换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在同一仪器上检测,其血小板数值为(185±39)×109/L,两者结果用配对t检验分析,统计学上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1.83,P<0.01).EDTA-K抗凝剂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其发生率为0.12%,占血小板减少总数的6.56%.结论:EDTA-K2抗凝剂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12%,极易误诊.对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标本应进行涂片复查.发现有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应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剂进行再次检测,以防发生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