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灭活对血浆中各种成分回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血液及其制品病毒标记物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窗口期"的存在,输血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目前还不能完全剔除携带HBV、HCV、HIV等的血液或其制品[1].为了避免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和"窗口期"病毒的危害,对血液进行MB(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技术、检测项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能有效地阻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传播。本中心自2009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成分,在这期间对血浆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PCR法筛查混合血浆中病毒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主要依靠严格的献血者选择(献血前询问及使用敏感的抗体 /抗原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输血相关病毒的筛查)和使用有效的去除/灭活病毒程序对血液制品进行处理.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HBV、HCV和HIV第2代和第3代ELISA检测试剂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输血及血液制品带来的病毒感染[1~4],但是,输血导致的病毒感染仍时有发生[1,4],这主要是因为有诊断窗口期的存在--窗口期之内,已经遭受病毒感染的献血者体内尚未产生足够的、可以检测到的抗体复合物[1,3~5],ELISA试剂的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 如果使用高度敏感的核酸扩增(PCR)技术直接检测病毒的核酸,就可以大幅度地缩短阳转前的窗口期,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Schreiber等证明,使用PCR检测技术可以使HCV、HBV和HIV的窗口期分别缩短到59d,29d和11d[1].同时美国的研究者们也证明,多次献浆者经PCR检测后,其传播3种病毒(HCV、HBV和HIV)的危害性分别降低72%,4 2%和50%. 在过去的10年中,PCR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许多项目的诊断和应用方面商业化,将它应用于减少输血病毒感染是采供血机构的目标.然而,这项技术尚未能在采供血机构中广泛应用是基于一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① PCR技术的实现,需要一些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设备方面接受过特别训练的人员;②为了防止样本扩增时出现交叉污染,试剂准备、样本处理、病毒扩增和检测均需要在单独隔离的房间里进行,对实验室的空间和洁净程度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5.
血液病毒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效的血液病毒灭活技术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血液病毒灭活效果评价则是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血液病毒灭活技术及血液病毒灭活效果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现将有关血液病毒灭活技术中的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方面的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6.
献血者的遴选及血液的病原体筛查等措施虽十分有效地降低了输血感染经血传播病毒的风险[1,2],但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消除由于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及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等因素造成的病毒漏检[3],且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等未列入血液筛检范围的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可能性客观存在[4].  相似文献   

7.
临床输血除自体输血外,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有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国家采取无偿献血政策,筛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制品在采集后至发放前和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须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志物检测[1],以极大程度降低临床经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病毒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通过严格的血液检测排除一切可能检出的病毒阳性血液是提高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目前大多数血站采用献血前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后直接采血进行血液学检测,也有少数血站采取献血者直接采血后对成品血液重复二次检测,由此带来采供机构的血液筛查工作无序性、筛查判断原则不一致性的普遍问题,为使我国采供血机构血液筛查工作更加规范、标准,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血液检验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几年来,我站先后采用了二种不同的血液检测模式,现对二种检测模式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 ,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 ,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即有机溶剂 /清洁剂法 ( S/ D法 )、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指示病毒及其检测 应用国际通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 ( VSV Indianna株 )和…  相似文献   

10.
西尼罗病毒在献血中的筛查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45-248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首先在1937年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一位发热妇女血液中分离到,从而得名[1]。2001年美国发生西尼罗病毒大流行,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恐慌。2002年WNV输血相关传播(transfusion-as-sociated transmission,TAT)感染被证实[2],共有23名输血者在接受了16名WNV感染者血液后感染WNV,估计采集了约500份感染WNV的血液,这对美国的血液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和输血相关组织迅速采取措施,对WNV通过血液传播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输血安全性[3]。目前,我国虽尚无WNV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