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患者的急诊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方法 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患者均急诊行动脉瘤夹闭+去骨瓣减压术。10例术前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患者,16例怀疑为动脉瘤性。结果颈动脉动脉瘤4例,中动脉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动脉瘤夹闭及去骨瓣减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3~6个月,根据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5例。结论对于术前可以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患者应积极行急诊动脉瘤夹闭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于怀疑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患者应仔细分析CT后积极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05年5月~2010年8月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的急诊手术探查治疗,9例入院时均呈昏迷,其中5例一侧瞳孔散大,3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呼吸不规则;均在入院1~2 h内急诊手术探查。结果 9例中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均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死亡2例,术后完全清醒6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未行DSA或CTA检查,为争取抢救时间,可急诊手术探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下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动脉瘤夹闭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4~5分23例,3分5例,2分2例,1分2例,出院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尽早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夹闭动脉瘤,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CTA术前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价值及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显示技术(VRT)作用的比较.材料和方法:对36例CT平扫怀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初选27例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MIP、SSD及VRT成像,观察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向及载瘤动脉;进行瘤体大小及瘤颈宽度的测量,部分病例与术中结果比较.结果:27例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大小:5~60mm.瘤颈呈蒂状(颈宽<10mm)18例、宽颈(颈宽≥10mm)9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颈内动脉虹吸部(6例)、基底动脉(2例).蒂状窄颈动脉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1例瘤颈宽为10mm手术后患者所在中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性梗死,9例均放弃手术.结论:CTA可作为动脉瘤的有效术前筛选诊断,可作为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前的重要指导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瘤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全脑血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有动脉瘤的患者264例,分别研究〈5nm和≥5mm的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动脉瘤的位置、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血糖以及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瘤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264例患者共发生动脉瘤302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73个,未破裂动脉瘤29个,9例患者同时患有2个破裂动脉瘤,〈5mm的动脉瘤87个,≥5mm的动脉瘤186个。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与破裂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动脉瘤大小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2)。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处以及50~60岁年龄段的患者,其破裂的颅内小动脉瘤分别为33个(37.93%)、27个(31.03%)和38个(43.68%),要多于其它部位及其它年龄段。结论: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对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影响;最大径〈5mm的颅内动脉瘤也有一定的破裂风险,其数目也达到一定的比例;瘤体长径与宽径比值或许可用来预测颅内不同大小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翼点与眶上外侧入路下行显微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榆林市第二医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0例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显微夹闭术,A组采用常规经翼点入路,B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动脉瘤破裂率、术中动脉瘤夹闭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分级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术中动脉瘤夹闭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GOS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点和眶上外侧入路下行显微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相当,但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急性期显微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2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hunt分级Ⅰ~Ⅲ级10例,Ⅳ级2例。在发病3d内行显微手术夹闭,其中6例手术经额锁孔入路完成。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12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8例术后复查头部CTA显示夹闭满意,所有患者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重要方式,急性期手术及个体化选择锁孔手术对减少再出血几率、减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寻找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21例22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瘤3个,10例患者经DSA证实,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例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行DSA及手术前死亡。结论CTA无创伤、费用低、安全可靠、所需时间短、三维立体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于SAH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检出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SAH患者筛查动脉瘤的初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48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分级、手术时间及疗效等。结果24h内手术12例,24~48h手术30例,48~72h手术6例,术中均成功夹闭动脉瘤颈;术后死亡3例,中等残废3例,1例轻微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11例,完全康复30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术中颅压的控制、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缺点,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20例动脉瘤患者中,小动脉瘤8例(12mm),大动脉瘤7例(12-25mm),巨大动脉瘤5例(>25mm)。15例患者行动脉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结果:14个采用球囊行瘤腔内栓塞的动脉瘤中,3个月后DSA随访,10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4个动脉瘤部分栓塞。6例采用球囊行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患者,3个月DSA随访皆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颅内大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的可脱性球囊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外科不能手术或行瘤腔内直接栓塞治疗难度较大的某些动脉瘤,载瘤动脉的闭塞治疗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时机与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经翼点入路17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进行的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17例均行动脉瘤夹闭,其中1例眼动脉瘤术中单纯夹闭困难,先行单侧视神经离断后,再行夹闭。1例复杂的前交通动脉术中破裂,行部分额叶切除,暴露近端载瘤动脉阻断后,再行夹闭,余均顺利夹闭。17例患者治愈12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l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经确诊且病情允许应争取早期手术。经翼点入路应用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结合Microplex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33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3例,基底动脉顶端3例。结果以支架辅助治疗的19例动脉瘤中13例完全致密填塞,4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70%~90%)。以球囊辅助治疗的14例动脉瘤中9例完全致密填塞,3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结论支架或球囊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支架或球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术夹闭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1992~ 2 0 0 3年收治的 3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前状况、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部位、治疗效果及脑血管造影 (DSA)的随访结果。结果  2 36例行开颅夹闭手术 ,2 1例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 ,6例因术后出血再次手术 ;死亡 9例 ;87例术后 3个月或 6个月DSA复查 ,其中 3例因动脉瘤夹移位而再次手术夹闭。 10 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4例出现一过性偏瘫或失语 ,经保守治疗后消失 ;6 3例不同时期DSA随访 ,6 2例动脉瘤栓塞良好 ,未再显影 ,1例动脉瘤复发 ,再次栓塞。 6例保守治疗 ,自动出院。结论 手术夹闭适合于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因血管痉挛或解剖原因微导管不能到位的、瘤体小于 3mm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发生危及生命的颅内血肿者 ,应手术清除血肿 ,同时夹闭动脉瘤。血管内栓塞适合大多数动脉瘤 ,尤为适合于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 ,随着Remodeling技术和颅内血管支架的应用 ,宽颈动脉瘤适合血管内栓塞 ,适应证越来越宽。对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的比较缺乏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53.6±12.6)岁。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3枚,大脑中动脉1枚,椎动脉2枚;破裂动脉瘤1枚,未破裂35枚;动脉瘤呈囊性30枚,梭形4枚,夹层2枚;动脉瘤为小型4枚,中型21枚,大型8枚,巨大型3枚。对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PED加圈组15枚,单纯PED组21枚。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枚(PED加圈组4枚,PED组1枚)。发生围手术期轻微缺血事件4例(PED加圈组1例,PED组3例),均为轻微脑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PED加圈组 1例术中发生导丝操作相关出血性并发症,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两组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0分33例,1分1例,3分1例。23例(65.7%)获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6个月(3~24个月),PED加圈组、PE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分别为9例(90%,9/10)、9例(69.2%,9/13),瘤颈残留分别为1例(10%,1/10)、3例(23.1%,3/13);PED组1例与术后即刻造影无明显变化(7.7%,1/13)。结论?PED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促进瘤囊内血栓形成,可能减少延迟性术后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提高复杂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同时,并不增加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15.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翼点人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4例,所有患者均实行直接夹闭术。结果出院时治疗结果良好17例,致残5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动脉瘤再次出血。结论熟练掌握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可获得良好的暴露,术后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一个良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PIA)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PIA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10例PIA患儿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7.7±4.8)岁。动脉瘤位于椎动脉3例,位于基底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左豆纹动脉、左脉络膜前动脉、左大脑后动脉及左后交通动脉各1例;先天性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3例;瘤体破裂和未破裂各5例。血管内治疗应用单纯弹簧圈填塞动脉瘤4例,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4例,Glubran胶栓塞动脉瘤2例。术前、术后3 d、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0.90±0.54)分、(0.80±0.60)分、(0.30±0.70)分,术前mRS评分与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A多为先天性,好发于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有脑血管痉挛 (CVS)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 2 4例脑血管造影显示有CVS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Hunt&Hess1 5级分别有 2、8、7、4和 3例。前交通动脉瘤 8例、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 3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3例。采用全麻下 ,超选动脉瘤囊内弹簧圈 (GDC或EDC)栓塞后 ,动脉内注射 0 .3%罂粟碱 ,部分血管痉挛改善不明显者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术后均给予“三高”治疗。结果 脑血管造影CVS位于动脉瘤近端 9例、远端 5例、两者均有 10例。CVS位于一侧 13例、双侧 6例、弥漫性 5例。 2 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注射罂粟碱 ,并有 4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 10 0 %闭塞 17例、闭塞 90 %以上 5例。 2例因微导管无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本组无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和载瘤动脉闭塞 ,球囊成形术者没有出现动脉夹层瘤或破裂。随访无动脉瘤再出血 ,GOS优良 17例、中重残 3例、死亡 2例。结论 伴有CVS的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降低病死率和残废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前脑动脉A1段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253例ACo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患者年龄、性别、A1段发育不良和动脉瘤大小等风险因素,预测ACoA动脉瘤破裂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253例患者共确诊253枚ACoA动脉瘤,其中218枚(86.2%)动脉瘤破裂,35枚(13.8%)未破裂。69.6%(176/253)动脉瘤最大径<5 mm,其中146枚(83.0%)破裂。所有患者中141例(55.7%)表现出A1段发育不良,其中右侧106例(41.9%),左侧仅35例(13.8%)。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A1段发育不良患病率比较,A1段发育不良与患者年龄和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OR=3.483,95%CI=1.233~9.837,P=0.018)和患者年龄(<65岁)(OR=0.150,95%CI=0.068~0.330,P<0.001)是ACo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且通常在形态较小(<5 mm)时也易破裂。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能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但它与动脉瘤大小和破裂风险无关。ACoA动脉瘤破裂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和动脉瘤大小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unt-Hess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SAH患者发病后7d内进行CT及DSA检查,寻找SAH的原因,明确SAH均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明确病因后,即刻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行有效的对症治疗。对于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不同患者的疗效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X^2检验。结果:31例患者经CT、DSA检查,均明确诊断。SAH均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所有动脉瘤均经栓塞治疗。其中动脉瘤腔100%闭塞26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5例,1例动脉瘤复发并经第2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29.0%(9/31)出现与SAH有关的永久性后遗症。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0例;病死率32.3%(10/31)。术后随访3~68个月均无再出血。动脉瘤直径11~25mm组7例,死亡5例;5~10mm组21例,死亡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6.60,P〈0.05)。瘤颈≤4mm组24例,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死亡5例;瘤颈〉4mm组7例,动脉瘤完全栓塞3例,死亡5例,2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11.24、P〈0.01,X^2=6.35、P〈0.05)。结论:CT及DSA可对Hunt-HessⅣ~Ⅴ级SAH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对已破裂的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前后的MS3D-CTA资料。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然后采用容积重组(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共发现17个动脉瘤夹,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胼周动脉瘤1例2个动脉瘤夹。MS 3D-CTA检查未见异常7例,动脉瘤残留2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伴有血管痉挛3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VR上12例清晰显示瘤夹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3例较清晰显示,1例胼周动脉瘤使用2个瘤夹者线束硬化性伪影明显而显示较差;动脉瘤夹的形态及大小在薄层MIP与MPR上均能准确显示,但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感较差。结论MS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快捷、安全和有效的随访检查手段,VR与薄层MIP、MPR结合可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