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脑活疫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也是中国第一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疫苗。此文介绍了乙脑活疫苗在国外进行的临床研究,包括该疫苗在亚洲不同地区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免疫效力和安全性研究,从而为该疫苗在中国以外的乙型脑炎流行区的推广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种规格(1、5次人用剂量)的成品乙脑疫苗进行(25±2)、(37±2)℃条件下保存的加速稳定性试验,以及2~8℃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考察,检定关键质量指标,并对长期稳定性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4批1次人用剂量、2批5次人用剂量疫苗于(25±2)℃、相对湿度(60±5)%存放3个月,(37±2)℃、相对湿度(75±5)%存放14d,其外观、病毒滴度、水分、pH值均符合质量标准.9批1次人用剂量、7批5次人用剂量疫苗在2~8℃存放24个月的检定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回归分析显示,在2~8℃存放时间每增加1个月,1、5次人用剂量疫苗的病毒滴度分别平均降低0.020和0.017 lg蚀斑形成单位/ml,水分分别平均增加0.055%和0.047%.根据回归方程因变量均值95%置信区间计算出的乙脑疫苗有效期远长于现行注册标准规定的18个月.结论 被检乙脑疫苗质量稳定性良好,产品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疫苗病毒群体中病毒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学特征,分析SA14-14-2株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病毒的均一性,为疫苗病毒的遗传稳定性提供实验证据。 方法   对3批疫苗病毒连续进行3次蚀斑纯化后,各挑选8个蚀斑纯化株,扩大培养一代。比较24个病毒纯化株的包膜(envelope,E)蛋白基因序列、单斑培养病毒滴度以及蚀斑特征。 结果   24个纯化株中共有6个病毒株(25%)的E蛋白核苷酸发生变化,其中2株(8.3%)的核苷酸变异导致其编码氨基酸发生改变,这些变异占总核苷酸变异数的28.6%。动物实验表明,这2个纯化株没有引起小鼠神经毒力变化。在所有24个纯化株中,我国2010年版药典规定的影响疫苗病毒遗传稳定性的8个E蛋白关键位点的氨基酸均未发生改变。24个纯化株病毒的蚀斑大小和形态以及单斑培养滴度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疫苗病毒具有典型的准种群体多样性特征,但在群体病毒中未检测到E蛋白氨基酸位点为野生型病毒位点的个体病毒,因此,疫苗病毒具有很好的减毒群体特征和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艺液体进行系统验证,确保其配制过程和储存过程的一致性。 方法   根据工艺液体在生产中是否接触或进入产品,确定验证主要针对8种关键工艺液体。针对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影响液体质量的变量建立工艺参数,并根据液体在生产中的用途建立能反映工艺液体质量的标准。通过系统性实验收集数据来证明液体制备和储存过程工艺参数的可行性。 结果  在对8种关键工艺液体每种各3次的混合均一性验证中,每次9个样品的相对标准差均<5%,并且8种液体每种各3批在经过最长可能储存时间后,样品检定结果均符合可接受标准。 结论  验证证明了采用乙脑活疫苗关键工艺液体的制备程序能配制出均一并符合工艺要求的液体,且每种工艺液体均能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在最长储存时间内维持质量稳定,从而为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符合中国药典及WHO标准的乙脑活疫苗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Vero细胞为基质,研制安全有效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方法 将经Vero细胞适应的乙型脑炎病毒P3株接种Vero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采用β-丙内酯灭活,通过超滤浓缩、硫酸鱼精蛋白沉淀、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纯化病毒,最终配制成预防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疫苗.通过临床试验考察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结果 该疫苗的主要考核指标,如病毒滴度、总蛋白含量、Vero细胞DNA残留量、效价等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接种本疫苗后局部及全身反应轻微;各年龄组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均>90%.结论 采用本法制备的疫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法 520例健康儿童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260例。A组为注射含明胶冻干水痘疫苗,B组为注射无明胶冻干水痘疫苗。对比两组的安全性与免疫性。结果 A组、B组中无1例出现即时反应;随访10 d内,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两组的1级反应与2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明胶水痘疫苗的安全性较好,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是通过WHO预认证的国际项目产品。无菌分装工艺作为乙脑疫苗冻干粉针剂生产工艺的核心部分将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9~10日全球疫苗安全性咨询委员会(GACVS)召开了第12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乙型脑炎(JE)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主种子批弱毒株的神经毒力减弱程度,对其进行猴体神经毒力试验,以观察其安全性。 方法  对恒河猴脑内和脊髓内同时注射乙脑病毒强毒株SA14或减毒活疫苗主种子批弱毒株SA14-14-2,然后进行为期21 d的临床体征观察,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强毒株组动物接种后的临床体征为典型的神经毒性反应,动物发病并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并有神经细胞坏死。弱毒株组动物仅出现短时发热,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轻微炎症反应,未见神经细胞坏死现象。 结论   乙脑减毒活疫苗主种子批的神经毒力高度减弱, 对恒河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摸索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单次病毒收获液最适冻融条件。方法  将单次病毒收获液于不同温度中冻存不同时间后,在不同条件下融解,用噬斑法检测收获液病毒滴度,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最适冻融方法。调整冻存袋内冻存病毒液的体积,确定冻存量对冻融效果的影响。结果  -70 ℃条件下冻存6个月,27 ℃水浴中解冻,对不同冻存量冻融前后单次病毒收获液滴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F=0.182,P=0.907。结论  确定了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单次病毒收获液最适冻融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PHK细胞残余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原液的残余PHK细胞蛋白的适用性。 方法   对PHK细胞残余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乙脑疫苗原液的残余PHK细胞蛋白的准确性、精密度、专属性、耐用性和线性进行验证。 结果   PHK细胞残余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乙脑疫苗原液的残余PHK细胞蛋白的准确性良好,PHK细胞蛋白标准品的回收率为96.16%~111.44%。该试剂盒在PHK细胞蛋白质量浓度为6.25~200.00 μg/L时呈现良好的线性,决定系数为0.997,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分别为6.70和22.33 μg/L。该试剂盒检测乙脑疫苗原液中的残余PHK细胞蛋白的专属性良好,而且操作人员、时间和试剂盒批号变化对检测结果没影响(相对标准偏差均≤15%)。 结论   PHK细胞残余蛋白检测试剂盒适用于乙脑疫苗中的残余PHK细胞蛋白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40层细胞工厂(CF40)替代15 L转瓶工艺制备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方法  分别采用CF40和15 L转瓶工艺制备乙脑减毒活疫苗,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细胞计数来考察细胞质量。病毒收获时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并对2种工艺制备的原液、半成品以及成品进行病毒滴度检测对比,成品37 ℃放置7 d考察成品热稳定性。结果  两种工艺相比,细胞工厂内单位面积内细胞数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一致性和单只地鼠制备的细胞数量均优于15 L转瓶;CF40和15 L转瓶制备的单一病毒收获液平均滴度分别为7.59 lgPFU/ml和7.56 lgPFU/ml,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CF40单一病毒收获液收率一致性更好;两种工艺制备的原液、半成品、成品滴度以及7 d后37 ℃热稳定性均符合企业注册标准规定。结论  使用CF40制备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可行的,并且在产品收率和一致性方面优于15 L转瓶工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适用于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生物学关键质量指标(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ion,CQA)的警戒限和行动限范围,开展趋势分析以及时发现异常趋势,指导疫苗生产。 方法   根据CQA的数据分布及特点,采用休哈特控制图法及阈值法建立限度范围,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并采用适宜的限度范围对近3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乙脑疫苗的病毒滴度等生物学CQA数据为非正态分布,采用休哈特控制图建立的行动限范围有超出法规限的情况;而采用阈值法建立的行动限范围则均在法规限以内。采用阈值法建立的限度分析近3年乙脑疫苗各生产阶段生物学指标的状态,各指标超出行动限的点数均小于总点数的1%,表明乙脑疫苗各生产阶段处于稳定状态。 结论  阈值法为建立限度范围的适用方法;趋势分析中应结合数据本身特性与分布,选用适合的方法来建立限度标准,才能更为科学地将趋势分析工具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4.
Pigs were vaccinated with an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vaccine and challenged with virulent JEV, either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r by exposure to infected mosquitoes. The vaccinated pigs developed circulating antibodies to JEV. After challenge they did not develop viremia detectable by inoculation of their serum in suckling mice. They were also unable to transmit virus to mosquitoes fed on their skin. In contrast, unvaccinated pigs, whether challenged by injection or by mosquito bites, developed viremia and did transmit virus to mosquitoes which were allowed to bite them. Transmission seemed possible for only 3 days post-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