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腮腺嗜酸性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男 ,73岁。 8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耳垂下方有一黄豆大肿物 ,活动度尚可 ,无痒痛等不适感。肿块逐渐增大 ,因肿块肿痛收院。查体 :于右耳垂下触及有一大小约 3cm× 3cm× 1cm的肿块 ,质中 ,活动 ,界限清 ,无触痛 ,表面光滑 ,无粘连。临床诊断 :腮腺混合瘤。行手术切除送检。病理检查 :暗红色 2 cm× 2cm× 1cm大小的肿块 ,包膜完整 ,切面呈囊性 ,内含暗红色液体。镜检 :瘤细胞体积大 ,呈圆形或多边形 ,胞膜清晰 ,胞浆中充满嗜酸性颗粒。核圆呈空泡状 ,可见多个核仁 ,未见核分裂像。有时部分细胞似受挤压而致体积减小 ,核染色质密…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 ,77岁 ,农民。 1年半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耳垂下方有一杏核大肿物 ,轻微活动 ,无痒痛等不适感。肿块逐渐长大 ,长速缓慢 ,因肿块肿痛收院。查体 :于颌面部见左侧耳垂下缘下颌后窝处有一大小约 4cm× 3 5cm× 3 0cm的肿块 ,质中 ,活动 ,轻微压痛 ,表面光滑 ,无粘连。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双侧腮腺无压痛 ,挤压双侧腮腺导管口无脓性分泌物 ,导管口不红肿。彩超示左腮腺肿瘤并部分液化 ;CT示左腮腺肿瘤并发感染。临床诊断 :左腮腺肿瘤并发感染。行手术治疗 ,术中见肿瘤位于面神经总干处 ,包膜完整 ,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无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性腺瘤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甲状腺嗜酸性腺瘤超声图像,其中女性13例,男性2例,年龄30~77岁(平均53.5岁)。结果:肿瘤均单发,大小10~50mm(平均26mm)。12个肿瘤呈实质性,3个呈囊实性。不均质低回声9个,均匀低回声2个,不均质中等回声2个,均匀中等回声2个。2个肿瘤内见细小钙化斑,1个伴声衰减。12个肿瘤边界清,3个边界欠清。14个肿瘤形态规则,1个形态不规则。4个肿瘤伴"晕环征"。6个肿瘤有膨胀感,9个肿瘤无明显膨胀感。13个肿瘤行彩色超声检查,9个内部见丰富分枝状血流,周边见环状血流,2个内部见短线状血流,周边环状,仅2个内部无彩色血流,周边见点状彩色血流。结论:甲状腺嗜酸性腺瘤主要表现为单发结节,实质为主,低回声为主,边界清,形态规则,肿瘤膨胀感不强,"晕环征"不多见,内部及周边有丰富彩色血流。甲状腺结节有上述表现者提示嗜酸性腺瘤的可能。必要时行术前结节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帮助诊断以确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恶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总结分析6例宫颈恶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临床分期Ib期1例,Ⅱa期2例,Ⅱb期2例,Ⅳ期1例。结果与结论: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2例,阴道不规则流血伴白带增多2例,阴道大出血1例,无明显症状1例。术前妇科检查见宫颈结节状或菜花状肿物2例,子宫颈糜烂2例,子宫颈光滑、未见明显外生肿物2例。首诊误诊4例,确诊2例,首诊确诊率2/6。病理特点为腺体富含黏液,形态不规则,可见乳头状突起或者鹿角形分支,细胞多单层柱状,胞核轻度异型及大小不等,可见低分化细胞。3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部分腺上皮细胞癌胚抗原(+),p53(+),Ki67(+)。其中3例患者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生存时间分别为32个月、33个月和40个月;另3例死于因肿瘤转移。宫颈恶性腺瘤临床可无特异临床症状,联合应用病理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提高恶性腺瘤早期诊断率,对早期患者应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肾源性腺瘤(N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NA,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0~76岁。1例有急性膀胱炎病史,1例2年前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病史。膀胱镜下3例病变均表现为黏膜的局部隆起。组织学上,病变主要由乳头状、小管状和小囊状结构组成,管腔中可见嗜酸性分泌物,上皮为立方状或矮柱状,部分呈“靴钉样”改变;间质水肿及慢性炎改变。免疫组化:上皮细胞PAX2、PAX8(+),CK7、P504S部分(+),而PSA和p63(-),Ki-67增殖指数<2%。结论膀胱N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改变,患者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膀胱NA常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以及膀胱透明细胞腺癌等相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例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并随访.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因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就诊.肿瘤均位于胰体近胰尾部,最大径分别为3 cm和2.6cm;切面呈蜂窝状,囊内含清亮液体或灰红色液体.镜下见瘤组织由多个小囊腔构成,似疏松的海绵状、蜂窝状,囊腔直径0.1 ~0.5 cm;囊壁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胞质较透明;细胞核大小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CK7、CK20和CA19-9(+),CgA、Syn和CEA(-).结论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为胰腺罕见的肿瘤,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依据其特有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本病预后很好,恶性变的风险很小.治疗上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彻底切除可以根治.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7岁。右侧肢体无力10个月,加重伴头痛2个月。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行走时易向右侧摔倒。头颅CI‘示全脑室系统扩大,考虑为老年性脑萎缩。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且出现发作性头痛、头晕,每次持续3-5min,并伴视力明显下降。MRI示第四脑室下部占位,考虑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梗阻性积水。行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2011年收治的EG患者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EG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9例)、腹痛(7例)、便血(5例)、低热(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腹水(1例);(2)EG患者中9例有过敏体质;(3)9例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明显增高,随症状缓解而下降;(4)患者内镜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可见黏膜散在充血、点片状糜烂、出血灶或浅溃疡,以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回盲部最明显,活体组织检查可见大量EOS浸润;(5)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13例(81.3%)黏膜型EG的CT或消化道钡餐检查无特殊发现,2例(12.5%)肌型EG肠壁肌层受累时可见不全肠梗阻,1例(6.3%)浆膜型EG出现腹水;(6)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EOS恢复正常;(7)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EG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深层活检胃肠黏膜组织中EOS增多是诊断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黏液性肾上腺皮质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黏液性肾上腺皮质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年龄40岁,上腹部、右腰部疼痛不适,增强CT示右侧肾上腺区软组织肿块。肿瘤有一层薄的纤维性包膜,突出的特征为间质内见较多的黏液,黏液内漂浮增生的多边形细胞呈条索状、假腺样、小巢样排列,多边形瘤细胞胞浆中等量,嗜酸性或嗜双色性,核圆,偶见小核仁,间质内纤维增生分隔瘤组织呈小结节状;其间夹杂有经典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免疫组化显示:黏液区内瘤细胞及经典的肾上腺皮质腺瘤瘤细胞阳性表达Ckpan、Syn、Inhibin-α、MelanA,不表达CK7、CK20、Villin、SMA、P63、Calponin、S100、CgA。结论黏液性肾上腺皮质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有独特的形态学表现,间质内黏液及黏液区内瘤细胞的特殊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是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 方法? 收集13例来源于肾、膀胱、输尿管的NA,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男性11例,女性2例。受累部位:输尿管7例、膀胱5例、膀胱及输尿管1例、肾盂2例。NA大体呈输尿管狭窄(6/7),膀胱壁粗糙(3/5)及肾盂息肉(2/2)表现。镜下特征为管状(13/13)及管状乳头状(7/13)结构,被覆立方/柱状上皮(13/13),或混合鞋钉样嗜酸上皮(12/13)。间质疏松,内含不等量血管及炎细胞(13/13)。免疫组化示CK7、PAX-8、CK19、CK8特异表达。 结论 NA为泌尿系统罕见肿瘤,组织学特征独特,有过诊疗和漏诊风险,也有复发和恶变潜能。确诊需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行常规HE和超微结构观察.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化EnVision染色,检测2例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肿瘤。结果:肿瘤呈实质性,切面有黏液感。肿瘤细胞在黏液背景中排列成相互吻合的网状或假腺腔样结构,腺腔内和细胞间为嗜酸性黏液。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抑制素-α(inhibin-α)、黑素细胞相关蛋白A(melan-A)、波形蛋白(vimentin)、突触素(synapsin)和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超微结构示肿瘤细胞间有无定形黏液样物质,胞质内含丰富的内质网。结论:黏液样肾上腺肿瘤是罕见的肿瘤,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检测有助于肾上腺皮质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进行临床和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资料观察。结果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中老年患者低密度影,组织学特征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表达和电镜下改变同软组织平滑肌肉瘤,可有肿瘤组织边缘的骨化,肿瘤组织内可见破骨细胞。多数病例有车辐状结构的区域。结论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和软组织平滑肌肉瘤相比,组织学上并无特殊,但诊断却较困难。常需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电镜的帮助方能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 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LHM)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LHM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文2例LHM均出现胸痛。光镜下见瘤细胞呈圆形、短梭形及梭形,大小不等,弥漫分布。肿瘤组织中见非典型的纤维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电镜下瘤细胞表面见少量较细长的蓬发样微绒毛,胞质内见较多张力微丝。免疫组化示vimentin、calretinin、CK、抗间皮抗原、CD68和EAM均(+)。结论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恶性肉瘤样间皮瘤,其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需与恶性淋巴瘤、恶性胸腺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8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8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其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复杂多样。其中4例为无色素型,2例初诊为其他肿瘤。经免疫组化检查证实8例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HMB45(8/8),vimentin(8/8),S-100(8/8),NSE(5/8),LC(0/8)。我们体会在高度怀疑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时,可通过HMB45及vimentin、S-100、NSE、LCA等的联合标记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结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结原发性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指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2例肿瘤均位于颈部淋巴结,光镜检查肿瘤组织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杂乱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梭形,胞质少,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细,少数有核仁,分裂象多见。瘤细胞S-100、CD68及vimentin( ),CD21、CD34、CK、CD45、SMA及HMB45均(-)。电镜下瘤细胞胞质有大量长指状突起,无桥粒连接及Birbeck颗粒。结论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电镜及免疫组化,并应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黑色素瘤、梭形细胞癌及其他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皮肤原发性肥大细胞瘤(C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皮肤原发性肥大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为4个月和3岁,皮损位于颈部、肩部及右足跟部.镜下见真皮层多量圆形或卵圆形中等大小细胞聚集,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未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117(+),CD1a和S-100蛋白(-);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胞质内出现较多紫红色异染颗粒.结论 皮肤原发性肥大细胞瘤是好发于儿童的一种少见病,明确该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间质细胞的起源,为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病理形态依据。方法对33例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作回顾性临床病理观察,其中8例进行GFAP、Vimmentin、CD34、Mac387.、a-AT、CK免疫组化标记;3例作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病年龄从7~75岁,平均37.9岁;27例发生于小脑,占81.8%,其他在脑干、脊髓、第四脑室占18.2%;22例发生囊性变(66.7%);有颅内高压症状者26例,占78.79%,共济失调者19例,占57.58%,二者同存者15例,占45.45%;术后复发者4例,占12.12%。肿瘤内间质细胞对GFAP、Pac387、a-AT、CK缺乏阳性表达,而Vimmentin阳性。电镜证实肿瘤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特征。结论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成人,临床以颅内高压症状为主要特征,其间质细胞具有表达间叶细胞特性的术后易复发的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0例PSIL患者的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其中2例行基因重排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0例PSIL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来源23例(76.7%)、T细胞来源7例(23.3%)。其组织学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53.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B细胞淋巴瘤7例(23.3%)、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20.0%)、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3.4%)。免疫组化结果示,30例PSIL均表达CD45,AE1/AE3均阴性,4例B细胞淋巴瘤EMA弱阳性。23例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20和CD79α,7例T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3和CD45RO。NK/T细胞淋巴瘤还表达CD56和TIA-1。1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6例(37.5%)表达Bcl-2蛋白,10例(62.5%)表达MIB-1。7例MALT型B细胞淋巴瘤中有5例(71.4%)表达Bcl-2,1例(14.3%)表达MIB-1。基因重排结果示,2例B细胞淋巴瘤均呈Fr2A、Fr3A阳性,TcR阴性。结论:PSIL大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MIB-1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