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扁平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下肢力线改变,最终使患者出现膝、髋关节甚至腰背痛。距下关节制动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在跗骨窦中置入植入物来改变足弓诸骨的排列。相比于关节融合及截骨等手术治疗其优势是创伤小、恢复快,保留了关节功能,对以后再次手术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距下关节制动术(SA)与外侧柱延长术(LCL)治疗扁平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8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SA与LCL治疗扁平足的相关文献。由两名作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ager 5.4软件对术后足部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T1MT)、足部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距舟覆盖角(TCA)、跟骨倾斜角(Pitch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4篇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SA组与LCL组在T1MT、TCA、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CL组在矫正Pitch角结果上优于SA组(MD=-1.87,95%CI:-3.49~-0.25,P=0.02),LCL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A...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距下关节制动术在儿童平足症中的应用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距下关节制动术在儿童平足症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距下关节制动术技术成熟、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儿童平足症疗效确切。结论距下关节制动术是治疗儿童平足症有效方法之一,但其详细生物力学机制及相关并发症的应对策略仍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
扁平足是一种与足内侧纵弓塌陷、足跟外翻和前足外展有关的畸形。其病因及治疗方案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治疗可给予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达到一定时间,未能改善症状时,则需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应用Hyprocure的距下关节稳定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方式,在矫正畸形方面效果显著,由于Hyprocure的形态设计与跗骨窦部位较为适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分别接受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41例(61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8~14岁,截骨矫形术组21例(31足),男11例,女10例;单侧11例,双侧10例;左足15例,右足16例;平均年龄(12.87±1.12)岁。距下关节制动组20例(30足),男12例,女8例;单侧10例,双侧10例;左足17例,右足13例;平均年龄(11.56±1.73)岁。对患儿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进行影像学评估,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st metatarsal angle, T1MT)和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 TNCA);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 CPA)和后足力线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跟骨外翻角(calcaneus valgus angle, CVA)。采...  相似文献   

6.
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介绍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6月~2001年10月,利用环锯(Φ11.5mm、12mm、13mm)对18例距下关节痛患者进行环锯切骨融合,男12例,女6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右足11例,左足7例;创伤性距下关节炎8例,退变性关节炎5例,先天性跟距骨桥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顽固性跗骨窦炎1例。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80~91分,平均83.8分。踝关节后外侧入路14例,踝关节前外侧入路4例;14例行原锯心骨旋转90°回植融合,4例取髂骨骨柱植骨融合。术后踝关节中立位石膏固定12~16周。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4年,平均25个月。术后2周切口一期愈合,4周有骨痂形成,12周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22~49分,平均32.5分,较术前降低30~59分,平均降低51.3分。均摄X线片示距下关节牢固融合。1例出现轻度足下垂,1例出现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后足跟部酸胀痛。结论采用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的方法治疗距下关节痛,切口小,易显露,不影响后足的生物力学结构。在距下关节原位状态下融合,对距下关节高度及距舟关节稳定性影响不大;应用锯心骨旋转回植不需另植骨。  相似文献   

7.
李欣  刘宏  肖晟  方科  文捷  唐仲文  曾鸣  曹舒 《骨科》2016,7(4):257-260
目的:介绍应用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肢瘫患儿扁平外翻足畸形的手术指征和方法,对临床疗效及结果作出评价,并讨论其矫正机制和矫形效果。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技术治疗痉挛性双肢瘫患儿28例(46足),并根据畸形的程度给予相应的软组织重建手术。术后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从疼痛、功能、对线三方面评价患儿临床效果,同时观察患儿足外翻的影像学指数的改变,比较前后位片距骨-第一跖骨角和距跟角,正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和跟骨-第一跖骨角(Hibbs’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2年8个月,所有患儿骨性愈合并且畸形没有复发。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结果,平均得分88分,28足优,18足良。影像学评价测定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足负重前后位的距跟角、正侧位Meary角及Hibbs’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肢瘫患儿扁平外翻足畸形疗效确切,后足外翻术后的指数和距下关节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本研究仅为中短期的观察,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7年2月,对8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交替使用三个入路。结果8例术后随访20~55个月,平均30个月。未见皮肤坏死、麻木、感染等手术并发症。8例X线片均示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10.8周(9~12周)。改良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从术前的(51.0±11.7)分提高到(82.0±10.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配对t检验,t=19.69,P〈0.01)。结论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理论上不损伤跟骨距骨的血供,患者痛苦小,操作简单,避免切开,早期适当活动及负重,有助于恢复本体感觉,有利于骨性愈合,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背景:距下关节制动器在儿童平足畸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尚缺少相关的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柔韧性平足患者31例(56足),男17例(31足),女14例(25足),年龄8~14岁,平均(12.6±1.2)岁。所有患足均行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满意度调查及影像学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距舟覆盖角(TCA),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55~63个月,平均(60.5±3.2)个月。2例(2足)因负重出现跗骨窦区疼痛,更换较小型号的稳定器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Maryland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很满意22例(70.97%),满意6例(19.35%),一般3例(9.68%)。末次随访时T1MT角、T2MT角、TCA角、Meary角、Pitch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良好,平足畸形改善效果满意,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治疗相当困难且非手术疗效一直不甚理想.常遗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2002年至2005年笔对本院31例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治疗,随访3月~2年.患足功能恢复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程翔宇  宋卫东  李文翠  刘建全 《骨科》2016,7(5):381-384
距下关节连接距骨和跟骨,其三维运动可保持足部的稳定,而距下关节力学结构及接触特性的改变是柔韧性平足的特点,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式。距下关节稳定术(extraosseous talotarsal stabi?lization, EOTTS)作为距下关节制动术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治疗柔韧性平足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虽然EOTTS是行之有效的技术,但目前尚缺乏术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改变的研究结果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资料。同时EOTTS的生物力学机制还未被完全了解,未来可建立手术模型深入分析足部生物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粗钻头法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采用粗钻头法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11例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2~63岁,平均42.5岁。右足6例,左足5例。其中陈旧性跟骨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9例,骨关节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采用跟骨外侧切口,以4.5 mm粗钻头于距下关节处开出骨道,取髂骨植入。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42个月,平均22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按视觉模拟法对疼痛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为5.9~7.5分(平均6.7分)及1.1~2.0(平均1.5分)。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评分系统评分,从术前41~67分(平均55.6分)至末次随访72~94分(平均83.7分)。优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1.8%。结论应用粗钻头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临床操作简便、易行、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C型臂透视引导下定位距下关节,采用跟腱后外侧切口,透视引导下于距下关节内打人导针,并以阶梯钻沿导针方向扩开通道,破坏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后取自体髂骨移植或以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间隙,并自足跟打人空心拉力螺钉1~2枚给予固定。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Ⅲ,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4.12%。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骨折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1998年7月~2003年8月,使用开放复位“Y”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18例20侧,比较手术前后Bǒ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结果 术后经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行走,足弓恢复正常,Bǒhler角由术前平均-6.25。恢复至术后平均19.35,跟骨丘部高度由术前36.40mm恢复至术后42.90mm。结论 对于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Y”形钛钢板固定,即可复位距下关节,恢复Bǒhler角、Gissane角,同时又可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宽度,使其达到解剖复位,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柔性平足症疗效良好, 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距下关节制动器是距下关节制动术的关键, 对患者预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距下关节制动器不断改进优化, 相关认识和理念不断更新, 包括不同类型制动器的比较、可吸收材料制动器的应用、解剖型制动器概念的提出等。本文就距下关节制动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陈城  施忠民 《中国骨伤》2022,35(12):1166-1169
平足可分为柔性平足和僵硬性平足。而当平足患者出现症状则称为平足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要手术治疗。距下关节植入物手术(subtalar arthroereisis,SA)是一种微创手术,尽管应用于柔性平足症多年且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诸多争议之处。争议点集中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年龄、单独使用与否、可吸收材料植入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植入物去除。本文对其争议总结如下:SA最佳适应证是儿童及青少年柔性平足症,10~12岁是最佳治疗年龄;跗骨联合伴平足及成人平足是相对适应证。僵硬性平足、韧带过度松弛、距下关节炎是距下关节植入物手术的绝对禁忌;肥胖、神经源性柔性平足是相对禁忌证。SA的矫形能力有限,可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其他手术。可吸收材料植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研究证实。没有必要常规去除植入物,去除主要原因是跗骨窦区疼痛。  相似文献   

17.
18.
距下关节运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下关节运动的探讨杨星光,毛宾尧,刘明廷,刘洪涛,李保文距下关节属鞍状关节,是由距骨和跟骨形成的关节。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复合关节,即有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组成。我们通过对40副距跟骨标本和4尸7足的测定,观察了距下关节面的构成以及运动,从运动解剖学来...  相似文献   

19.
距下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的内翻伤力可导致距下关节韧带或距下关节、踝关节外侧韧带合损伤。通过应力下的距下关节斜位片,断层片、荧光动态观察、CT及距下关节造影,结合临床诊断可明确距下关节不稳定的存在,并在手术时注意恢复距下关节韧带解剖的连续性以防止后期距下关节不稳定及跗骨窦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距下关节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距下关节的稳定、脱位机制及脱位后复住失败的原因和对策作一综述,以便能为临床正确诊断和处理该类损伤,减少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