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丽 《海南医学》2004,15(5):90-91,86
目的 对防“非典”中药进行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方法 分析常用防“非典”中药的处方配伍、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药材质量以及文献报道的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防“非典”中药的使用尚不规范。结论 中药防“非典”要科学严谨,安全合理,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相似文献   

2.
"非典"后的医学道德重建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室淳 《当代医学》2007,13(6):64-68
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第一场全球性传染病”(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女士语)。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甚至严重冲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非”战争中,医务人员始终处于战斗的第一线,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用语言和行动履行了医学职业的神圣职责。应该说,“抗非”斗争检阅了医学道德的现实状况,提升了白衣天使的道德境界;又强化了社会公益原则,冲击了患者的侍统权利和义务:还增加了医学职业风险.催生了医务人员职业献身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1 “非典”与温病的历史渊源2 0 0 2年 11月 2 6日我国第一例“非典”患者经中山医科大学确诊。此时 ,多数国人的印象大约只是“肺炎”。而4个月之后 ,确诊人数达 2 0 0 0以上 ,死亡率为 4 2 %。患者多为急性起病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 ,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如干咳等。而30 0年前的清初温病派在中医历史上卓然出现 ,叶天士(16 6 7~ 174 6 )为其核心人物。在经历多次瘟疫流行后 ,叶天士深刻总结了其临床实践 ,他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写道 :“病从外感 ,治以阳气 ,若因口鼻受气 ,大凡吸入之邪 ,首…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系列课程体系的实践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整体的一部分,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的研究和改革实践,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评价到实践活动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的体系,旨在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达到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目标,为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等卫校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视中等卫校教师“职业高原”的现实问题,积极寻求“职业高原”存在的根源及克服的办法,帮助教师有效克服消极情绪,安全度过“职业高原”期,促进中等卫校教师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抗击非典精神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本文论述了抗击非典战斗中的各种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并对这些精神在抗击非典时期及非典后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意义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专科医师培训"综合评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医学本科生在完成学校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仍然需要接受某一学科系统化、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才能使其掌握从事医疗活动所具有的诊疗知识和技能。自2003年卫生部启动“建立全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课题后,我院作为一家省级“三甲”医院,对住院医师培训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于2005年3月推出新型的管理模式——“社会化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开创了浙江省内专科医师培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病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国家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由该病引起的死亡排在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前面。在发展中国家、地区该病的发生和死亡率也很高。1中医学有关冠心病的论述冠心病为西医病名,祖国医学古称之为“心痛”“、卒心病”“、久心病”“、厥心病”“、心痹”“、真心痛”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较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内经·素问》中就记载有心痛病名,是喻其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云:心痛者,胸中…  相似文献   

9.
李军 《开卷有益》2007,(5):42-42
青春期与更年期是女性一生当中的两个生理时期,处在这两个时期的母女常常“相撞”,引发出一系列烦恼,解读这两个时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使母女两代人和睦相处,有利于女性的心身健康、家庭和谐。  相似文献   

10.
论"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应”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命题,《内经》一书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人与天地相应也”,从而形成了“天人相应”自然观。笔者将《内经》与《春秋繁露》两书中有关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基本涵义相同,与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两书在运用该观点时,对“天”和“人”的认识却有本质的区别。《内经》的“天人相应”观着重从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角度研究和论证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关系,其“天”专指自然界;“人”则指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生理反应。而《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观着重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人事活动与“天”——神的关系,扩大了“天”的内容。因此,从哲学角度说两者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是医学人文发展的基础?医学的本质以及新时期人类对健康的需求,要求我们培养出大批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意欲取之,必先予之?医学院校在培养?训练医学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用人文知识去浇灌他们,用人文精神去熏陶他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用人文的精神去关怀?滋润?影响在校医学生,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历来重视"形神并调"。汉以前"神"的概念已经得到系统的论述,并在早期的用药中有所体现;汉代及三国时期则侧重药物调神,并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调神方剂;晋代则重视针刺调神;南北朝时期则从养生的角度提出守神、养神;隋唐时期则提出"胎神"的观点,同时重视"神"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宋代则从男女气血的不同角度来调神;金元时期则提出"脉神"的观点,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则结合望诊将望面色与望神相结合,并提出"舌神"的观点;民国以后则逐渐弱化了"神"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论医学的人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方芳  陈俊国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463-464,469
长期以来,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医学人文精神却逐渐淡化,生命、人性、精神等医学最应关注的问题正在受到忽视或漠视。为此,本文从医学的人文属性、目的和医学人文精神以及医学发展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医学的人文因素。并且提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是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变化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医师的技术水平和传统的职业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为应对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必须重视广大医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教育。对于医学教育而言,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培养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医师职业精神提出的背景及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重塑医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建设的有效模式,旨在不断提高医学教育效果,培养医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真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新医学模式的重要条件,强化医学人文精神首先必需明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本文在辨析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点是"以人为本",核心是敬畏生命权、尊重健康权。医学人文精神必需通过医疗实践来实现并不断拓展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人文精神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基础上,提出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并为人们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才能推进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的蓬勃发展,凸显了传统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背离。为此要从医学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探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医学留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体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崔群颖 《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19-220,232
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不是空泛和孤立的,更不是与专业课程对立。而是要与专业知识、医学科学紧密联系,两者的契合点就在于科学精神和德性精神,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与重振医学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内在质量和价值的关怀与重视,这也正是现代人所呼唤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质所在.现代医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精神萎缩.倡导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反思医学的功能和本质,重振医学人文精神,当前仍然是医学高校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