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14岁,体重52kg,西藏人,藏族。2002年8月从拉萨来到江苏常州民族中学就读初中。该生在西藏期间,喜食风干牛肉,曾发现大便内有似面条样的节片,常有腹部不适等症状。2003年2月作者等用透明胶纸肛拭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连续3d均查到绦虫虫卵,并检获绦虫节片。驱虫治疗采用槟榔南瓜子疗法:空腹服南瓜子仁粉70g,2h后服70g槟榔煎剂,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两例牛带绦虫感染病例,其中一例国内感染,另一例系非洲埃塞俄比亚输入性感染。2例患者均采用槟榔-南瓜子法进行驱虫治疗。病例1驱虫治疗后在粪便中检获部分孕节片,查找有完整头节。病例2治疗后排出一活的完整虫体,显微镜下可见头节近方形,无顶突和小钩。治疗后2~3个月电话随访,两例患者均痊愈。  相似文献   

3.
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或称亚洲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asiatica)是1988年由范秉真氏在台湾首先报道,故称之为台湾带绦虫(Taenia taiwanensis)。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范秉真先生等在台湾高山族居民中调查证实,当地流行的牛带绦虫病病原体为亚洲带绦虫,人群的感染率达11%(3104/27359)。之后,该绦虫种又分别在云南、贵州等省及泰国、韩国、新加坡、印尼、  相似文献   

4.
例1:男,32岁,黑龙江人。2001年到宁夏打工半年后,发现粪便内有白色“虫体”排出。当地医院给予“肠虫清”口服,4片/次,tid,连服6 d。2002年来青岛打工,仍发现有“虫体”排出,再次服用“肠虫清”无效,到我室诊治。患者一般状况尚好,但较消瘦。自述经常腹部不适,肛门瘙痒,有时腹痛、腹泻。自发现“虫体”以来,精神紧张,经常失眠。患者带来的“虫体”经鉴定为牛带绦虫孕节,诊断为牛带绦虫病。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仙游县猪带绦虫和猪囊尾蚴感染率居全省之首。2004年有一家3人先后发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大学校医院于2020年6月收治1例男性绦虫病患者,患者自诉排便时发现粪便中有乳白色蠕动的虫体节片,有绦虫病史。经服南瓜子-槟榔合剂后排出1条乳白色带绦虫。收集排出的绦虫虫体,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饮食习惯,初步鉴定为牛带绦虫。基于绦虫线粒体nad1和rrnS基因位点对虫体DNA的PCR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出约为529 bp和357 bp大小的片段。基于nad1基因位点,BLAST比对显示其与肯尼亚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M503345)序列一致性为100%;基于rrnS基因位点,其与日本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B031355)序列一致性为99.7%,鉴定为牛带绦虫。分别于3、 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绦虫节片排出。  相似文献   

7.
都匀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研究,目前均以其形态学、生活史、流行地域分布研究为主,而对其生化指标的动态观察未见报道。本文对都匀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生化指标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感染对宿主生化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都匀亚洲牛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牛的研究,以其形态学、生活史、生化、病理研究为主,而实验感染牛的免疫功能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检测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牛的免疫功能变化,探讨其囊尾蚴寄生是否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改变,并以此评价囊尾蚴寄生对宿主的毒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贵州省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发育情况。方法用都匀带绦虫孕节和从江带绦虫孕节分别灌喂5~33d龄健康乳牛2头和3头、17~23d龄健康乳猪各2头。于感染后25~85d分别剖检、观察牛和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结果在感染都匀带绦虫62、85d的2头乳牛肝脏中共检获28个囊尾蚴,其大小为1.16~1.91mm×1.03~1.50mm。在感染都匀带绦虫50、62d的2头乳猪肝脏中共检获67个囊尾蚴,大小为1.28~2.84mm×1.26~2.57mm。两组囊尾蚴仅分布在肝脏且形态特征相同,活体观察成熟囊尾蚴均可见到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伸缩活动的顶突。压片染色镜检,31%的囊尾蚴顶突略凸,69%的顶突略凹,56%的顶突周围有两圈退化的小钩。在感染从江带绦虫25、35、67d的3头乳牛体内共检获2745个囊尾蚴,为全身分布,大小为0.86~6.52mm×0.66~4.39mm。在感染从江带绦虫50、67d的2头乳猪体内共检获106个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大小为1.08~2.86mm×0.96~2.68mm。从江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囊尾蚴,活体观察及压片染色镜检,囊尾蚴原头节均未发现顶突和小钩。结论都匀带绦虫为亚洲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囊尾蚴仅分布于肝脏,其囊尾蚴常具有退化小钩;从江带绦虫为传统牛带绦虫,在牛体内囊尾蚴呈全身分布,在猪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取新鲜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孕节,分别用生理盐水洗净,置37℃水浴箱孵化成六钩蚴、经皮下或腹腔接种小鼠。分别于感染后40、60、75d取血作免疫学检查。结果 两实验组小鼠感染六钩蚴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均升高,其中IgM在感染后40d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IgG、IgA在感染后60d达高峰,之后下降;补体C3、C4水平下降,至感染后75d,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组和从江牛带绦虫感组分别下降82.8%和77.5%;检查两组小鼠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除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外其余无明显改变。结论免疫抑制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符合免疫应答规律。但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小鼠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牛带绦虫实验感染乳牛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牛带绦虫感染乳牛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采用贵州从江县的牛带绦虫孕节灌喂荷兰霍尔斯坦种乳牛1头,隔离饲养。于感染后35d剖检,切取病变组织制片、HE染色,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乳牛的肝脏、心肌、肩胛肌、肾脏等均有囊尾蚴寄生,致相应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损害。其中以肝脏病变最为突出,多处肝细胞小灶性坏死及片状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牛带绦虫感染霍尔斯坦乳牛35d即可致多组织多器官囊尾蚴寄生,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特别是肝脏,囊尾蚴寄生最多,病理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14.
患儿 ,男 ,15个月 ,江西南城人。其父诉 ,2 0 0 1年 9月 10日早晨吃酸奶后 ,便哭闹不安 ,呕吐 ,腹泻 (约 15次 /d) ,便呈绿色 ,有腥臭味。 9月 14日晚 ,在稀便中发现有蠕动的白色片状物 ,共 4段 ,每 2片相连。送县医院鉴定 ,诊断不明。 9月 16日将患儿送至江西省儿童医院入院治疗。体检 :体温 37.2℃ ,神清 ,轻度脱水外观 ,心肺正常 ,腹部平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活跃 ,神经系统体检无异常。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9 6× 10 9/L ,中性粒细胞占 2 4.6 % ,红细胞计数 4.8× 10 12 /L ,血红蛋白 15 9g/L ,血小板计数 2 5 1× 10 9/L ,K…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贵州省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囊尾蚴在猪体内的发育情况。 方法 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孕节直接灌喂当地圈养的 14d龄健康乳猪 8头 ,并以健康乳猪 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 40、5 0、60和 75d分别剖检 ,观察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 结果 从感染后 40d起 ,在 6头猪的肝脏表面和实质内共检获 42 1个囊尾蚴 ,多分布在肝实质内 ,其大小为 1.3 4~ 2 .78mm× 1.2 2~ 2 .3 1mm。其余部位未找到囊尾蚴。感染后 40d和 5 0d ,囊尾蚴经胆汁孵育 ,头节翻出率分别为 78.3 %和 93 .4%。感染后 5 0d开始发现钙化的囊尾蚴。囊尾蚴活体观察可见头节上 4个吸盘和活动的顶突。压片染色镜检 ,头节有 4个吸盘和顶突 ,顶突周围发现不完整的两圈点状结构。 结论 根据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发育时间及形态特征 ,进一步认定贵州省都匀市的带绦虫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家猪是其可能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6.
亚洲牛带绦虫的确立国内外尚无定论,据王正蓉等对来自从江和都匀的牛带绦虫作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特异片断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研究及陈艳对贵州都匀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调查,显示都匀牛带绦虫为亚洲牛带绦虫。为进一步从2种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部位侧面来证实,采用南瓜子、槟榔驱除从江和都匀当地牛带绦虫病患者体内的成虫,用孕节喂养乳猪和乳牛,观察其寄生部位异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小丽  栗绍刚  吴赵永 《传染病信息》2023,36(2):119-123,153
目的 总结并分析带绦虫与裂头绦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方法 对在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1月—2022年7月就诊的28例肠道绦虫病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带绦虫病组12例,裂头绦虫病组16例,并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2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29.33±15.42)岁和(28.88±11.57)岁。裂头绦虫病组的无症状者比例(10/16)大于带绦虫病组(4/12),2组中均有4例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带绦虫病组中,2例患者表现为肛周瘙痒,1例患者表现为体质量下降,但裂头绦虫病组中,患者均无上述2种症状。带绦虫病组中2例(2/12)患者粪便中检测到带绦虫卵,而裂头绦虫病组则有7例(7/16)患者检测到虫卵。28例患者的粪便中均检测到节片。带绦虫病组的北京本地病例为7例(7/12),裂头绦虫病组为10例(10/16)。除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均有食用生或半生可疑牛肉或鱼肉的流行病学史。结论 2种绦虫感染的患者临床症状均轻微,多无症状,但仍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及2种不同种类寄生虫共感染的风险,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可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牛带绦虫两亚种感染家猪后血清IL-2和INF-γ含量的变化,探讨牛带绦虫不同亚种所致家猪Th1细胞应答机制。方法用亚洲牛带绦虫虫卵和传统牛带绦虫虫卵分别灌胃20d龄健康乳猪各5头,以健康乳猪5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7、15、45和75d抽取猪耳缘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L-2和INF-γ含量。结果正常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不同时期基本处于稳定水平;亚洲牛带绦虫组血清IL-2和INF-γ在第7d含量最高,远高于传统牛带绦虫组(P<0.01),15d含量降低,远低于传统牛带绦虫组,两个实验组在第45d和75d无显著差异;与正常组相比,两个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第7、15和75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牛带绦虫两个亚种感染家猪后,早期Th1细胞应答较强,中期Th1细胞应答较低,晚期Th1细胞应答增强,但亚洲牛带绦虫所致家猪Th1细胞应答在第7d最强,传统牛带绦虫所致家猪Th1细胞应答在第15d最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四川省藏族农区1例重症脑囊尾蚴病的诊治经过。  相似文献   

20.
缩小膜壳绦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其终宿主主要为啮齿动物,但人如偶尔吃了有该虫感染的节肢动物时,则其似囊尾蚴可达到小肠而发生罕见的人体感染病例.作者报道在广东省茂名市的1例儿童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