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中医学对此病多从肾、脾、肝三脏论治,但现代研究从肝、脾、肾三脏论治痛风的研究较少,缺乏现代科学依据进行解释。随着国内外的探索,肠道菌群与痛风的关联早已成为研究热门。故而本文基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脾”在痛风的作用,为痛风的论治提供分子生物学的靶向依据,拓宽临床诊治痛风的思路,以期为中医学从“脾”论治痛风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阐述丘余良主任论治糖尿病肾病水肿的经验。丘余良主任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水湿为标,脉络瘀滞贯穿始终。临床治疗应在补肾健脾、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基础上再加以辨证,进行分期、分证论治,在标本兼顾的同时又有所侧重,灵活遣方用药,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药“肾病Ⅱ号方”对IgA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诱导方法建立IgA肾病模型,分别予中药“肾病Ⅱ号方”低、中、高剂量进行干预,观察疗效评价、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及PCR方面,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05),高剂量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组成具有显著差异;高剂量组的群落结构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的群落结构之间,且有向正常组恢复的趋势。在模型组中,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有变形杆菌纲、粪球菌属和拟杆菌属(P < 0.05)。在高剂量组中,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有双歧杆菌属(P < 0.05)。结论 肾病Ⅱ号方具有治疗IgA肾病大鼠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DKD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伴随高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与患者遗传基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由超过一百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参与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产生维生素,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的提出,有关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及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已成热点,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献主要目的是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6.
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阐述肠道菌群改变与肥胖发生的关系,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肥胖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中医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干预肥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中医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尿蛋白水平,延缓疾病进展。本病与脾关系密切,脾虚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故提出从脾论治、兼顾治肾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属于难治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平衡可对抑郁症起到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在志为思,通过健脾助运之法可以对抑郁症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实验观察到脾虚会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由此认为肠道菌群是脾的一个“象”的表现,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象思维提出了脾-肠道菌群藏象学说,以此加强肠道菌群与脾之间理论联系。从肠道菌群、脾对抑郁症进行了分析,以期中医学治疗抑郁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连梅汤(Lianmei Decoction,LMT)对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C57BL/6J设为空白组、db/db糖尿病小鼠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连梅汤低、中和高剂量组。收集不同组别小鼠的血清进行肝功能相关指标TC、AST、ALT、HDL-c、LDL-c和TG检测,验证连梅汤对小鼠血糖和血脂的调节作用,最后对实验小鼠粪便进行16SrDNA测序。结果 db/db小鼠与C57BL/6J比较血糖和血脂显著升高,研究模型出现T2DM。实验结果表明,在连梅汤的治疗下,与C57BL/6J小鼠比较,连梅汤对血糖、血清中FFA、血清中INS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b/db糖尿病小鼠TC、AST、ALT、HDL-c、LDL-c和TG在治疗组都有趋于正常的趋势,且在低剂量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阳性药物二甲双胍。HE染色显示连梅汤不同剂量治疗组结肠未见明显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结果显示,连梅汤能够显著提高拟杆菌和降低厚壁菌门的丰度。虽然连梅汤在属水平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但是却扩大了肠道微生物的总群多样性。结论 该研究证明了连梅汤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对db/db糖尿病小鼠的肝脏功能和血糖血脂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为连梅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文慧  刘静君 《光明中医》2021,36(10):1616-1618
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成为治疗PCOS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中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键病机为脾肾亏虚、痰湿阻滞,多从脾肾论治,补肾健脾类中药可促进益生菌增殖,抑制有害菌过度繁殖,起到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作用,这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从脾肾论治提供了依据.此文就三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失衡致结直肠癌的研究成了热点,而中药治病多以口服形式进入肠道,直接与菌群相互作用发挥疗效,在优化菌群结构、保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结直肠癌各证型中菌群变化特点,探讨中药与菌群相互作用治疗结直肠癌的积极作用,以此展望中药调整菌群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渐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老年人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医药在防治AMD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基于陈达夫教授创立的“眼科六经辨证”学说,从脾论治AMD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AM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而中医学认为,脾脏在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脾脏与肠腑关系密切,二者协调共用。故本文基于肠道菌群理论,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阐述脾脏与AMD之间的联系,探讨从脾论治AM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被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然而,对于其中的“脾为孤藏”尚缺乏现代科学的解释。近年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的免疫、代谢、消化和吸收等功能,与各个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文章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围绕脾藏的理论,以“主运化”“主为卫”“主枢机”“百病脾为先”和“菌乱从脾治”等理论为基础,对“脾为孤藏”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目的在于为基于肠道菌群从脾论治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作为药物代谢的重要媒介,被认为是人体的又一器官,其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近五年来,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中药及其有效组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研究将对这些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肥胖症的发病率日趋升高,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是肥胖症的一大发病机制,肠道菌群成为防治肥胖症的新靶点。中医学认为肥胖症的病机关键是脾肾两虚,而脾肾两脏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健脾补肾类中药对肠道菌群有一定调节作用,这为从脾肾论治单纯性肥胖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已在基因、分子层面进行了揭示。中医典籍无关于"肠道菌群"的记载,其功能的论述散见于脾的相关章节。笔者通过多年临证探索,提出针对糖尿病治疗的助脾散精法,并发现助脾散精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联系,对于糖尿病治疗有其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晕动病是指在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由于旋转刺激引起的一类前庭神经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症状调查表明:晕动病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伴随出现,同时这些胃肠道疾病及其伴随的情绪异常均会引起、加重晕动病发病;通过调理体质、饮食调节及中西医治疗调理胃肠道后,晕动病的发病率及症状会明显减轻,由上可看出晕动病与胃肠道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的影响及针灸调理肠道菌群治疗晕动病的可行性,探讨肠道菌群及胃肠道与晕动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关系以及针灸治疗晕动病的切入点,以期为晕动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刘中勇教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认为心悸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关系紧密,临床治疗心悸应从脾入手,具体治法有益气健脾养心、疏肝健脾宁心、清热化痰稳心,收效显著,其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中医理论中,脾不布精、肝失疏泄、真阴枯竭都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文章立足于中医肝、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求丰富和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发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