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傅山系明末清初著名的儒医,其代表著作《傅青主女科》一直为历代临床医家所推崇,其中许多治法方药疗效显著,流传至今。笔者现就傅山治疗血崩之特色,作一探讨。1 审因论治 首辨虚实 《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有7条证治,加上产后血崩共8条,每条证治,必先探其病因,辨其虚实,尔后再商治法方药。述言不繁一目了然。例如血崩昏暗证曰:“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者,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乃虚火耳”。“……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再如少妇血崩证云:“有少妇甫娠三月即便血崩而胎亦随堕,……盖因元气衰弱。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傅青主,山西省阳曲县籍。著作甚丰,所撰《傅青主女科》一书尤为精湛。本文初步探讨书中所记载的女科急性出血的治疗经验。一、血崩昏晕,补阴止崩对于女科血崩“世人一见……,往往用止涩之品”。傅氏则极力反对,他强调应因人、因地、因时而辨证施治。如见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于地,不省人事,傅氏指出:“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乃虚火耳。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取固本止崩汤:熟地一两,白术一两土炒,生黄芪三钱,当归五钱酒洗,  相似文献   

3.
《傅青主女科》《血崩》门,列证七类,制方八首,论超前贤,用药精妙,对崩漏的辨治,“思过半矣”。本文结合临床,就《女科》对崩漏的辨证论治,作以粗浅探析,望同道指正。固本止崩应佐收涩《女科》论“血崩昏暗”云:“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大熟地30  相似文献   

4.
血崩,系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者,古称“崩中”或“经崩”,病情急重,救治失当,危及生命。吾师郑家本主任中医师认为,血崩非单纯是血热或肾虚所致,而因虚火致崩者居多。他根据《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虚中一证,因火者居多,因寒者少,然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之意,创立滋水清火止崩场,以滋阴治其本,佐清热之品,以治其标。药用生地、山英肉、山药、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肾水(肝阴),达壮水之主;选知母、黄柏、丹皮清泻虚火,而保真阴;地榆、地骨皮、白芍凉血敛阴;地锦草、酋草寓止血于活血之中,验之临床,效果甚佳。笔…  相似文献   

5.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概称崩漏.在治疗崩漏的过程中,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同的病情阶段,分别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治疗.当出血较多或出血较长时,"急则治其标",应采用"塞流"、"澄源"之法以尽快止血,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采用"复旧"为主,结合澄源求因之法以正本清源,固本善后.如《傅青主女科·血崩》所云:"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阳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之.  相似文献   

6.
清代名医傅青主治疗血崩着眼于培补气血,扶正固本,提出“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临证根据崩下的不同表现,采用补气止崩法、气血两补止崩法、开郁止崩法、逐瘀止崩法、滋阴降火止崩法来治疗本病,其特点是在澄源固本的基础上达到塞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阳痿常见病因为命门火衰,肝肾亏虚,或因惊恐、抑郁所致.武之望《济阳纲目·种子论》主张补泻同施,注重清虚火,调肾水,调气清火而血自匀和,多用清补平补类药物,在补虚的同时兼顾调气血、清虚火,以通为顺,以补为用.阳痿不举者,方用巨胜子丸;阴虚有火者,方用补阴丸;年老者,补益当徐徐图之,宜小菟丝子丸、天门冬膏;阴阳两虚者,可用...  相似文献   

8.
医者勘病,动曰实火虚火,泾渭分明,见真识确者固多;岐路亡手,马鹿其“间者亦”复不少。《内经》虽屡申“谨守病机”之训,而针药治火,实实虚虚者多矣。故景岳云“诸”病之杀人,而性火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杀人,而以虚为实,则无不杀之矣”。此虚实二火之所以不可不论也。何谓实火虚火?实火者,邪郁经络,热积脏腑也;虚火者,脏真不守,正气外扬也。来(?)既异,火生自殊,虽同火证而别若天渊。析而论之,盖有五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傅青主在治疗血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如见崩不涩止,独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从虚立论,补气补精,扶正祛邪;补血之中,行止血之法;祛邪扶正,祛瘀生新,祛邪每寓扶正之中;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等.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1231~1351)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阳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之说,是滋阴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丹溪心法·火门》中记载有:“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气从左边起者,乃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乃阴火也,气从脚下起者,入腹如火者,乃虚之极也,盖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一法,用附子末津调塞涌泉穴,用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妙。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龟板补阴,乃阴中之阴也……”这是朱氏用反佐之法,重视应用温药附子末调匀外敷脚底涌泉穴治疗虚火上炎、虚阳浮越患者,以引火归元。配以四物汤加黄柏,龟板滋阴降火,养阴火自降。可贵的是朱氏对相火证中治疗用药敷涌泉穴已有深刻的认识,至今对养生原则及临床应用颇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霞  孙海东  王翠 《河南中医》2012,32(4):498-499
吾师向诗余教授乃武汉市名医,行医30余年,治病无数,阅历颇丰,医术精湛,擅长针药并行治疗脑病及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吾跟师近两载,受益良多.“以火论治”疗面痛: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头痛”之症,其疼痛时发时止,亦可称为“头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外感或内因均可引起.向师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以火热居多,火热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病症早期实火居多,后期多为虚火,亦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或实火去,虚火现,其治法多应从火论治,应明辨病症之虚实,实者清热以泻火,虚者滋阴以熄火.《黄帝内经》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本病病因为肝火内动,病久可致肝肾阴血不足.  相似文献   

12.
癥瘕是困扰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症状主要为胞宫结块,时伴小腹胀满、出血等。记录一则原用于治疗虚火血崩症的药方——固本止漏汤治疗癥瘕症的临床验案一则,并通过该病案探讨分析癥瘕的病机与治疗原则以及固本止漏汤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医家钱乙创制[1],见于闫秀忠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是方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等组成,为补阴的基础方。方中重用熟地甘微苦,滋肾填精为君药;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益肺养阴而固精;山茱萸酸涩微温,养肝肾而涩精止遗,二药为臣,与君药共起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涩精止遗之功。由于肾阴亏虚,常导致虚火上炎,而致肾浊不降,故配以泽泻甘淡寒,泄肾之湿浊;茯苓甘淡平,渗脾湿;丹皮辛苦凉,清泄肝火,合为佐使药,以防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  相似文献   

14.
崩漏证治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漏一病,乃常见妇科病之一,于妇女影响甚剧。唐容川谓:"崩漏者,非经期而下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者名为血崩,经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产后下血过多,亦名血崩。"包括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周期不清。在出血期间无腹痛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连阿胶汤治血小板减少症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玫 《西部中医药》1994,7(6):21-21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属中医“血证”与“发斑”范畴,多与火或气有关,《景岳全书·血证论》曰:“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血动惟火惟气,火为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气为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因虚火妄动,扰乱营血,血随火动,离经妄行,而致出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溢于脉络之外,渗于皮肤之间而出血。  相似文献   

16.
陈俊  张莞然  邱明义 《光明中医》2014,(10):2159-2160
作为病理之火的实火、虚火在中医古籍中被广泛论述,然则实火易辨,虚火难分。根据病机差异虚火又可以分为阴虚之火和阳虚之火,临床如何辨证施治关乎预后,切不可见火便苦寒直折,亦不可一概滋阴降火。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对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对虚阳浮越者温阳、引火归原。  相似文献   

17.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虚火实火阴火辨清·陆懋修撰伤寒病中阳明实热,张介宾所谓果有火证火脉者也。人于此证,独名之实火;人于此证而外,凡有火证,则皆名为虚火。余则以为阳明之热,因是实火,而论火之实,则杂证中自有实火之病,正当除此阳明热而分火之虚实,甚非可以杂征之火概目...  相似文献   

18.
泻脾泄热法治实火口疳口疳俗称口疮。由于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故口疳常与心脾两脏相关。若心脾之火熏蒸,则口疳作矣。但火有虚实之分,病有常变之异,临证岂能一例衡之?属心经邪热者当泻心导赤,属脾经积热者当泻脾泄热,此实火论治之大略。若虚火论治,又当随证立法:思虑劳倦,损伤脾气,证见运化无权,虚火内生者,当补土伏火;劳心过度,阴液暗耗,证见口干口苦,心烦不寐者,当泻南补北,交通心肾:长期反复发作,阴伤及阳,虚阳浮越者,则温养下焦,引火归源。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崩中治法,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归纳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奉为治崩之圭臬,余窃以为未必尽然。崩中原因颇多,因虚而崩者,固当塞流止血以为先。若因瘀血所致者,骤然止之,则瘀血更加凝涩,血未止而瘀益甚,即或止于一时,终因瘀血未除而复崩,法当活血化瘀抉其壅塞,惜医者多视为危途,惯以止血为万全。独王清任胆识超人,创少腹逐瘀汤治血崩。瘀血一去,血自归经,何患血崩不止。虽日活血,实则止血。  相似文献   

20.
治暴喑验方     
喑者 ,乃音哑失声之谓 ,暴喑则指病起骤然 ,片时之间 ,即声嘶难言 ,系阴寒之邪骤中少阴 ,客于下焦 ,逼其无根失守之火 ,发越于上 ;火虚于下 ,格阳于上 ,阴阳无相接续而发为是证 ,辨证当属虚火阴寒 ,不独外邪客肺也。故治疗若用宣肺通窍之剂 ,往往难获全效。笔者参阅有关文献 ,见载“喉痹姜桂汤”一方 ,临床用之 ,屡试不爽 ,方中药仅肉桂、炮姜、甘草 3味 ,各取1.5 g,共置碗内以沸水泡之 ,待温后徐徐咽下药汁。服二剂后 ,热退痛止 ,液生舌润 ,恢复健康。治暴喑验方@袁丽芳!215312$江苏省昆山市石牌镇卫生院 @吴卫华!215312$江苏省昆山市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