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1月至2 0 0 2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术376 8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3例,占0 .34%。患者发病年龄2 2~36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4例;妊娠合并贫血1例、妊高征3例、外阴静脉曲张1例、肺栓塞1例;孕周≤37周2例,>37周11例;术后7~16d发现血栓形成;体重≥80kg 5例;输血3例。13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活动时疼痛。伴发热6例,超过38℃2例,均为单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左侧8例,右侧5例)。Homan′s征阳性9例,Lowenberg′s试验阳性6例。采用抬高患肢,绝对卧床休息,局部热敷,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高危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9例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产后发病时间为术后2~15d。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延迟,伴有不同的感染因素,其中合并血小板增多2例,宫颈支原体感染2例,阴道炎4例。9例患者均经超声确诊,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分别于发病后14-40d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易发生于妊娠、剖宫产等患者,并多于产褥早期发病,应及早预防,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3.
1.下肢浮肿 手指按压脚踝或小腿,手指松开后按压部位呈一凹陷,常常不能立即恢复,称为“凹陷型水肿”。当心脏不能好好工作,身体不能有效完成血液循环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会潴留于下肢。此时常常伴其他一些心衰症状,诸如尿频、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夜间咳嗽,这种水肿也称为“心源性水肿”。它首先出现于下肢,尤其是踝部,然后逐渐发展到全身,出现这种情况要赶紧去检查。  相似文献   

4.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 4例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4例中4例恶性肿瘤,3例发展为肺栓塞。1 3例经彩超检查确诊。9例手术取栓,其中4例妇科手术同时外科取栓治疗;5例保守治疗。1 3例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妇科肿瘤合并DVT应引起充分重视,彩超检查有助于DVT的诊断。急性DVT保守或手术治疗均有效。如DVT与妇科肿瘤有关,可在妇科手术同时行取栓术,联合抗凝、溶栓、祛聚、扩血管等综合治疗,防止血栓再发和促进后期再通。对有高危因素者手术前后应预防性应用抗凝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部位、类型、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例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DV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DVT患者10例,发生率为1.02/1000,妊娠期3例下肢DVT,形成部位位于髂外静脉及股静脉1例,右侧小腿肌间静脉1例,下肢深静脉1例;产褥期7例下肢DVT,形成部位位于小腿肌间静脉6例,胫后静脉1例。下肢DVT多见位于左侧,且肌间静脉血栓为最常见类型(7/10),其中6例为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为左侧腘窝浅静脉合并同侧多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DVT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9/10)、高龄(5/10)、BMI高(4/10)、长期卧床(4/10)、辅助生殖技术(3/10)。产褥期发现DVT时D-二聚体值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患者发现DVT后均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嘱穿弹力袜动态观察,监测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治疗至产后1~3月,患者症状缓解,复查下肢静脉彩超,静脉血栓消失。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具有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尤其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应早期识别下肢DVT的症状明确诊断,尽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901172 鼠伤寒沙门氏菌骨髓炎2例报告/朱长君…∥实用儿科杂志。-1990,5(2)。-107 患婴分别为生后3个月及5天,均有腹泻史,例1大便及血培养均有鼠伤寒沙门氏菌。右上臂肿胀,X光摄片右肱骨干骺端明显骨质破坏,诊断右肱骨骨髓炎,加用庆大霉素治疗好转出院。例2诊断硬肿症与脐炎,大便及血培养也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生长。左下肢大腿部肿胀,抽出脓液2ml,培养也有相同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7.
900807 新生儿心导管术(附90例报告)/周爱卿…∥新生儿科杂志。-1989,4(3)。-112~113 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平均年龄14.3天,最小为16小时。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为:紫绀伴心力衰竭38例,单纯紫绀44例,单纯心衰8例。术前纠正酸中毒,尽可能改善低氧血症,纠正心力衰竭。术前禁食4小时,同时补液。早期病例全麻26例,以后64例均予局麻。诊断性心导管术90例:切开法50例,经皮穿刺法40例。90例中共进行132次造影。经皮球囊房隔造口术27例。本组无1例在术中死亡。在插导管及造影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术后24小时内死亡1例。有28例于导管术后立即或不久进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妇科盆腔手术后11例LE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LEDVT发生占妇科盆腔手术的0.2%.11例LEDVT的主要临床表现:低热,患侧下肢疼痛、肿胀、增粗,腓肠肌握痛,患肢活动困难,皮肤苍白或花斑样紫绀,皮温低.11例全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而确诊.用低分子肝素钙、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或加用路路通、阿司匹林、活血化瘀中药治疗,10例经1个疗程治愈,1例经2个疗程治愈.结论:重视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主要临床表现,结合彩超检查可确诊,及时溶栓、抗凝等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羊水量异常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致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治疗。 方法2002-06—2004-08,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内科收治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致肾病综合征6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1)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2)其病理特点为:在毛细血管内增生的基础上有细胞新月体形成,可见IgG、C3的颗粒状沉积物沿毛细血管袢连续排列,且发现“不典型驼峰”和部分足突融合;(3)治疗:6例均予激素治疗。其中2例治疗4周内完全缓解;4例未能在4周内达到完全缓解者,2例加用环磷酰胺,2例予雷公藤,均缓解。 结论(1)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关系密切,伴新月体者肉眼血尿时间较长,伴足突融合者蛋白尿程度重,持续时间长;(2)给予足量激素,或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取得较好疗效,但长期预后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下肢疼痛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症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下肢疼痛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儿经检查均确诊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其主要症状为间歇性下肢疼痛。经对其进行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所有患儿疼痛症状均消失,并没有患儿症状反复,ALP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应当合理饮食,含丰富钙剂的食物,如奶制品、海产品以及豆类等,要多食用;同时要注重维生素D的适量补充,及足够的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老年下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实施常规连续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阻滞起效和完善时间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观察组所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所用时间(P<0.01);观察组下肢改良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运用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能够取得阻滞起效快、不良反应小、平面易调控等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下肢骨折晚期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98例下肢骨折晚期膝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98例患者持续治疗1~6个月,平均4.4个月,结果达优者74例,达良者19例,达可者5例,优良率为94.89%。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下肢骨折晚期膝关节僵硬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机械预防措施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高危患者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有血栓中高危险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139例,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GCS(142例)、GCS+IPC(136例)预防措施。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血栓相关指标变化、术后下肢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GCS组的DVT发生率11.3%(16/142),肺栓塞发生率8.5%(6/71);GCS+IPC组的DVT发生率4.4%(6/136),肺栓塞发生率1.5%(1/68)。两组的DVT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IPC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低于GC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预防组间术后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功能及血栓相关指标平均值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CS、GCS+IPC均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GCS+IPC较GCS预防DVT的效果更佳,而且能降低致死性高的P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现将我院子宫切除术后并发DVT 15例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行子宫切除术 2 372例 ,术后并发DVT 15例 (占 0 6 % )。年龄43~ 6 8岁 ,平均 5 0 73岁 ;体重 48~ 71kg ,平均 5 8 2kg ;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增粗 ,皮肤苍白或发绀 ,皮温低 ;术后持续性发热 (37 5~ 38 5℃ ) ,血象偏高。 15例并发DVT的患者中子宫内膜癌 1例 ,功能性子宫内出血 2例 ,子宫肌瘤 9例。1 2 诊断方法 除临床症状体征外 ,主要通过彩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孕产妇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的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6例PTE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妊娠结局。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的年龄为(29.5±3.5)岁(26~35岁)。妊娠期发病者6例, 中位发病孕周为12周(7~38周);产褥期发病者10例, 中位发病时间为产后4 d(16 h~40 d)。高危型2例, 中危型9例(中-高危6例, 中-低危3例), 低危型5例。6例妊娠期发病者中4例有明确高危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分均≤2分;10例产褥期发病者中9例有明确高危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分2~9分。妊娠期发病者均无预防性抗凝治疗指征, 产褥期发病者中9例有预防性抗凝治疗指征, 但均未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高危型患者2例行溶栓治疗, 后行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中危型及低危型患者均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妊娠期发病者均抗凝±溶栓后适时终止妊娠, 后续抗凝治疗。16例孕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为了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4月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及辅助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资料显示,①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绝大部分有发热,本组69例(占89.4%)。②仍以年长儿发病最多本组7~14岁44例(57.89%)。③咳嗽有特征性,早期干咳,部分较剧烈。本组咳嗽76例(100%)其中刺激性干咳48例(63.15),有咳痰9例(11.84%),剧烈咳嗽19例(25%)。④肺部阳性体征多不明显,本组肺部呼吸音粗55例(72,36%)。⑤胸片显示肺呈肺叶或节段性大片密度增高影或肺实变浸润性病变增多,本组46例(60.52%),其次为肺门阴影增浓的改变、间质性肺炎改变及支气管肺炎改变。⑥血常规白细胞大多为正常,本组白细胞4—10×10~9/L 55例(72.36%),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多高于相应年龄范围值,本组64例(84.21%)。结论:对于①起病急、高热不退、肺大叶实变,已应用非大环内酯类类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者要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要在寻找MP感染的证据的同时,果断加用大环内酯类类抗生素;②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例细胞比例增高要考虑支原体肺炎,③血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增高者病要考虑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时给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要积极寻找其他病原感染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人γ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痫前期孕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34例、轻度子痫前期66例、健康孕妇50例(对照组),比较三组一般资料、血清IFI16、sFlt-1、VEGF的表达。结果三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尿蛋白、血清IFI16、sFlt-1、VEG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FI16、s Flt-1、VEGF和SBP、DBP、24 h尿蛋白之间均呈正相关(P 0.05),且血清IFI16、sFlt-1、VEGF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血清IFI16、sFlt-1、VEGF在子痫前期孕妇中表达明显升高,均参与着胎盘血管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8.
硝苯啶治疗原发性痛经11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盆腔内无明显病变者谓之原发性痛经。系因卵巢内分泌异常、子宫肌痉挛或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发病时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或伴其他不适而影响工作与生活。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不理想。O1994年以来,应用硝苯陡治疗原发性痛经11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11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入,年龄16~33岁,平均19岁。未婚76例,已婚43例,病史l~16年,就诊时发病时间l~Zh,均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伴腰痛55例,疼痛剧烈伴恶心、呕吐20例。均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就诊前92例既往有药物治疗史。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诊断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9例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发病前均有呼吸道感染史。临床上以双下肢肌痛为主要表现,8例行走困难,其中5例甚至不敢站立。小腿腓肠肌握痛阳性8例,肌力减低1例。实验室检查9例肌酸激酶(CK)均有不同程度升高(695~18 990.0U/L),其中1 000.0U/L者7例;6例检测血清肌蛋白(MYO)升高4例(116.6~671.0μg/L);病原学检测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5例,疑似病毒感染4例。经治疗9例病情均好转,出院时肌痛消失、活动正常7例。肌痛明显减轻2例。CK降低,其中2例已恢复正常。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引发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的下肢肌痛伴活动受限、腓肠肌握痛阳性,CK和Myo显著升高及经治后病情快速好转,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100例先兆子痫及子痫患者分为应用或不用苯妥因治疗组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因高血压(舒张压>100mmHg)而入院,伴或不伴下肢水肿。2例患者在惊厥后有深度神志丧失而住入加强监护病房。60例(包括1例子痫)用普通治疗方案一安定、速尿及肼苯哒嗪治疗,为对照组。余50例除用上述方案外,加用苯妥因100mg每天3次静脉输注。每天侧2次血压,定期监测胎心,苯妥因治疗组中除1例外,余血压均恢复正常。对照组中血压恢复正常38例,余12例加用苯妥因后血压变为正常。苯妥因组中1例昏迷患者于3天后意识恢复;对照组中1例昏迷患者在第10天仍无意识,后予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