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苏畅 《大家健康》2014,(8):274-275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3例发病4.5 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 9例,全组患者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病灶.结果:4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例血管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其中3例患者死亡,1例神经功能部分改善;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7例血管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超早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疗效与血管闭塞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6h,在数字血管减影机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出责任闭塞血管,应用小球囊或支架(soltaire)进行血栓碎裂,或取栓后对残余血栓应用微导管进行动脉内溶栓;术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个月后应用牛津残障量表(OH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1例患右经过碎栓、溶栓治疗后有17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4例未通。术后颅内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但术后2个月应用OHS进行预后评价,其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占76.19%。且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3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结果:发现闭塞30例(69.8%),溶栓后完全再通17例(56.7%),部分再通9例(30.0%),未再通4例(13.3%),总体血管再通率86.7%.颅内出血3例(7.0%),死亡4例(9.3%).NIHSS评分:术前(12.8±2.9),术后24 h(12.1±2.6),术后14 d(8.1±2.4),术后3个月(5.5±2.0),术前与术后24 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4 d及3个月比较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24 h 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收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均在患者发病后6 h 内行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术后即刻复查颅脑 CT。对照组仅给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2 h 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21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21 d 后疗效及 BI 评分、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结果治疗后2组 NIHSS 评分均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治疗7 d、14 d、21 d 后,治疗组 NIHSS 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1 d 后与治疗前 NIHSS 评分比较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1d 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效率:83.33% vs50.00%;显效率:100.00% vs83.33%)。2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1%vs3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与机械取栓后24h 内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神经功能改善、溶栓效果较好,残疾、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共8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其中58例病人在发病后3~ 5 h行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24例病人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两组病人均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当前向血流达TICI Ⅱ-Ⅲ级时表示血管再通成功,TICI 0-Ⅰ级表示血管再通失败。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我们分别统计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天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47例,再通失败11例,血管再通率81.0%,继发性脑出血2例(3.45%),再通后血栓脱落导致继发性脑栓塞2例(3.45%),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取栓组血管再通成功20例,再通失败4例,血管再通率83.3%,继发性脑栓塞1例,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而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不低于取栓组,相比之下,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试验组采用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0.0%明显低于试验组88.0%,两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均在15~22分之间,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NIHSS评分为(8.07±2.86),试验组NIHSS评分为(3.34±1.98),对照组、血管再通成功率20.0%明显低于试验组血管再通成功率8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高于试验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的治疗方式在严控时间窗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 26 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 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 6h 以内.分5组:1 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 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再率、NHJSS 评分,死亡率.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 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