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的结构重构是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包括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心房肌间质改变和心房扩大。各种心脏疾病、心律失常或衰老均可以导致心房结构重构。心房间质组织纤维化是房颤发生的重要机制,间质纤维化可导致心房内径扩张、心房壁变薄和心房结构重构。心房纤维化与扩张导致房内及房间传导的延迟、心房传导各相异性增加,均有利于折返的形成,是导致房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很多研究揭示房颤与心房纤维化有关,而且有研究显示房颤病人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和活性都有所升高.因此,清楚认识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关系,对了解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及纤维化的作用,和指导临床治疗房颤、预防房颤复发等诸方面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房颤的病理解剖学基础主要是心房纤维化和心房扩大,早期主要表现为电重构及离子通道特征发生改变,随着病程进展,心肌细胞肥大、心房纤维化、胶原沉积等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心房纤维化是结构重构的重要特征,目前被认为是房颤发生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是一类通过与特异的、高亲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本身可引起心房发生结构重构,有利于房颤的维持。房颤时心房肌局部醛固酮水平升高,引起钙超载,参与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此是引起心房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溶解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房颤心房结构重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心房重构,特别是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主要表现为心房肌肥厚、扩大、纤维化.研究表明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本文拟探讨炎症对心房结构重构及房颤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表明,心房间质纤维化是心房颤动(房颤)易于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基础。房颤后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l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其抑制因子(T1MPs)的比例失衡是心肌间质纤维化重要发生机制。研究表明房颤后心房肌MMP-2、MMP-9表达和活性均增加。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10min后MMP-13表达升高,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房颤时心房肌MMP-13表达的变化,仍不清楚。本文通过观察急性房颤后兔心房肌MMP-13和其特异性抑制剂TIMP-3表达的变化,研究MMP-13在房颤后心房基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心房心肌病的概念引起重视, 以心房电重构、解剖重构、功能障碍、心房纤维化、血液高凝状态为主要特点, 常与心房颤动(房颤)同时存在, 明显增加血栓栓塞风险。房颤与心房心肌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过程, 相互促进、互为病症,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心房心肌病可能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心房纤维化作为心房心肌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可通过延迟增强核磁显像技术评价, 并对评估房颤血栓风险及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针对房颤、心房心肌病的上游治疗及危险因素控制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房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心房的重构(包括电学重构、解剖重构和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密切相关.房颤可诱导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和(或)功能异常,进而反馈性地促进心房功能性折返基质的形成,发生电学重构;循环往复的电学重构造成心房基质的改变,失活的心房肌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心房逐渐纤维化,出现解剖重构;与此同时,心房广泛的纤维化进一步阻碍电冲动的传导,反过来加重电学重构;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可通过正向反馈环机制促进房颤的维持和复发.早期治疗心房重构可延迟甚至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近研究发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活性增高,其内源性组织抑制因子表达下调,使心房纤维化,导致心房肌传导速度减慢及传导空间分布离散增加,促进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一、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改变 1.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收缩重构和结构重构被认为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特点,而结构重构被认为是房颤维持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心房间质纤维化导致的心房传导障碍是房颤发生、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子水平,房颤患者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生长因子-β1、炎症与氧化应激对细胞外基质失调和心房纤维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右心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将48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风湿性瓣膜病患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组27例,慢性房颤组21例,采用病理学检查评价心房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评价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慢性房颤患心房组织有显的纤维化,而且其心房肌细胞IL-1β和TNF-α的表达强度也显大于窦性心律组。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房颤患心房组织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显增加。炎症反应可能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房颤患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房颤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75例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换瓣手术者,按心律情况分为三组,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各组心房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PDGF-AA)、-BB(PDGF-B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α(PDGFR-αα)、-ββ(PDGFR-ββ)的mRNA水平。再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α-SMA、PDGF-AA、PDGF-BB、PDGFR-αα、PDGFR-ββ蛋白表达及分布。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和慢性房颤组心房组织中PDGF-BB、PDGFR-ββ和α-SMA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α-SMA的mRNA与PDGF-BB、PDGFR-ββ定量分析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0.56,P均小于0.01)。结论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DGF-BB、PDGFR-ββ和α-SMA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房颤增加患者病死率,并与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认知障碍的发病相关,造成患者生存质量及寿命下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房颤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上普遍认为心脏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病机制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心房纤维化是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是房颤的结果,更是房颤发生、持续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主要的发症有中风、心力衰竭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等。一般认为房颤的电生理机制是心房内大量子波折返,导致心房应期不规律和传导减慢所致。房颤病人常出现心房组织纤维化、脂肪浸润。可能与炎症及退行性改变有关。Frustaci曾对孤立性房颤(指心电图证实的,但没有危险因素、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正常)病人进行心房肌活检,其中有66%存在心肌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的发生过程中是否存在心房肌的纤维化,以及TGF-β1/TAK1信号系统在心房颤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假手术组(Group S)和快速起搏组(Group P).给予兔左心房心外膜电起搏,以900次/min高频起搏,建立房颤模型.起搏前后及房颤后记录心电图.取兔心房组织,观察细胞结构变化(HE染色),比较左房重量指数及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Masson染色),免疫组化、Westen-blot检测TGF-β1、TAK1蛋白表达水平,PCR检测TGF-β1mRNA、TAK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起搏兔的左房重量、左房重量指数明显高于Group S.Masson染色显示起搏兔的左心房心肌间质胶原显著增多.②起搏组的TGF-β1、TAK1的表达明显高于Group S.③在起搏组中,代表心肌纤维化的心肌间质胶原及LAWI与TGF-β1、TAK1的表达密切相关(P<0.05),其中与TGF-β1呈正相关(R2=0.72,P<0.05),与TAK1亦呈正相关(R2=0.762,P<0.05).结论 心房颤动在发生早期即存在心房组织的纤维化.快速起搏诱导的心房颤动早期,TGF-β1/TAK1通路信号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GF-β1/TAK1通路信号可能是心房纤维化信号途径之一,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心房纤维化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提供了一种病理生理基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参与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刺激心房间质纤维增生,从而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房颤小鼠模型心房重构改变,以及探索黏着斑激酶(FAK)及其介导下游信号通路AKT/S6K在心房重构中分子改变。 方法 利用为心脏特异性表达人源肾素原受体 (pRR) 的转基因小鼠作为房颤小鼠模型,选取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本研究两组各选取16例8月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检测观察心房心室改变;获取心房组织,分别进行Masson病理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观察两组纤维化程度以及FAK及其下游通路在两组小鼠心房组织中的变化。 结果 房颤模型小鼠在8月龄已经出现明显的持续性房颤,心脏超声提示房颤组小鼠心房和心室都较对照组小鼠扩大,有心房重构,病理提示房颤组小鼠心房纤维化程度较高,同时FAK及下游AKT/S6K通路蛋白的磷酸化表达均发生上调。 结论 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引起的心肌组织结构的变化,为房颤持续和血栓形成提供基质。房颤可引起心房扩大和纤维化形成,其中FAK介导的AKT/SK通路可能是参与重构的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19.
房颤的非离子通道药物治疗:ACEI和AR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和实验研究都已证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介导心房颤动的形态学底物心房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抑制AngⅡ可以逆转心房颤动时心房重构的发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通过对RAAS的干预,阻断AngⅡ介导心房纤维化的特异性信号转导通路,从而阻断心房重构的进程,预防或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望成为未来心房颤动的非离子通道药物治疗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实验犬心房组织Ⅰ型胶原(Col 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LMP-2)的基因表达与纤维化及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4只,随机分为心室快速起搏致心衰组和健康对照组,Burst 刺激诱发房颤,Mallory 染色测定纤维化程度,RT-PCR 和免疫组化检测左右心房各基因的 mRNA 和蛋白表达。结果心衰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67.4±6.0)%降至(29.2±7.8)%;发生房颤及持续性房颤分别由2只和0只增至7只和5只,房颤持续时间由(0.57±0.57)s 延长至(462.12±181.43)s;左右心房纤维化程度分别增加268.8%和190.35;Col Ⅰ及 MMP-2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在左、右心房中,Col Ⅰ mRNA 和蛋白表达分别上调56.2%、132.2%和37.4%、78.0%,MMP-2则为100.0%、115.7%和65.7%、96.8%);TIMP-2的 mRNA 在左心房中下调46.3%,蛋白表达在左、右心房中均无明显改变,但 MMP-2/TIMP-2和其蛋白表达在左、右心房中分别显著升高285.3%、143.8%和106.1%、134.7%;在心衰组中,房颤持续时间与左心房纤维化程度、Col Ⅰ的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同时左心房MMP-2/TIMP-2比值与 Col Ⅰ的基因表达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心房组织 MMP-2、TIMP-2和 Col Ⅰ的基因表达改变可能是心衰时房颤发生与维持的分子机制之一,而 MMP-2/TIMP-2的失衡引起 Col Ⅰ的分子重构,可能是心衰时发生心房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