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COX-2表达的影响,为研究Hp感染致胃癌的机制及以COX-2为靶标的胃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对照组10例正常胃黏膜及实验组50例胃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用快速尿素酶诊断法和13C呼气试验两种方法检测胃癌患者Hp感染状况,分析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COX-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COX-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有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P<0.05).结论 COX-2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且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Hp感染可能上调胃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肠化生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PCR-SSCP)的方法,检测36例活检和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及30例肠化生标本的MSI.结果36例胃癌中,有15例检出1个以上位点MSI,总阳性率为41.7%;中-高分化腺癌MSI检出率为66.7%(10/15例),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的26.3%(5/19例,P<0.05);肠型胃癌MSI阳性率为64.7%(11/17例)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的22.2%(4/18例,P<0.05);MSI与胃癌大小、发生部位、分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无显著相关.3例早期胃癌MSI均阳性,30例肠化生标本中有9例检出MSI,阳性率为30.0%.Ⅰ、Ⅱ、Ⅲ型肠化生MSI阳性率分别为250%(2/8例)、25.0%(3/12例)、40.0%(4/10例).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SI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标志,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ia基因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49例胃癌组织、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rassfia和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assfia在胃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缺失率为51%(25/49),在正常组织中完全表达,其表达缺失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TNM分期相关(P<0.05),但与其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转录表达率为65.3%(32/49),在正常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P<0.05),但与其TNM分期和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raasfia基因是胃癌的相关抑癌基因,在胃癌中存在表达缺失;survivin作为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rassfia的表达缺失和survivn的表达上调具有相关性,两者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师瑞  王钧 《胃肠病学》2014,(3):185-187
已有研究提示微小RNA(miRNA)参与了多种肿瘤包括胃癌的发生、发展,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期研究表明Hp可能通过miRNA途径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胃癌相关miRNA,尤其是Hp感染相关miRNA分子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对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癌的预防作用.[方法]9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加味四君子汤组,增液汤组,0.85%氯化钠组.每组1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MNNG造模.喂养(28士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结果]83只(92.2%)大鼠完成实验.模型组大鼠胃癌发生率40.0%(6/15),显著高于加味四君子汤组5.9%(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增液汤组及0.85%氯化钠组与模型组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无胃癌发生.[结论]脾虚血瘀是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加味四君子汤健脾化瘀治疗能有效地抑制MNNG诱发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凋亡蛋白livin和 caspase-9、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检测58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中livin和caspase-9、p53的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 livin和caspase-9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5%、20.7%、58.6%,与正常胃黏膜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5%、62.1%、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在组织分化差、淋巴结转移者、临床分期高表达率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livin表达与caspase-9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rs=-0.195,P<0.05).livin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s= 0.851,P<0.05).结论 livin和caspase-9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新分子靶点.抑癌基因p53的失活与凋亡抑制基因livin在胃癌的发生方面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胃癌发生机制.方法自1998-12/2000-02选择我院经内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15例(肠上皮化生10例,不典型增生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应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应用病理组织学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其中一种方法Hp阳性即可诊断Hp感染.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胃癌组(26/30)86.6%,萎缩性胃炎组(4/15)26.6%,正常对照组(2/15)13.3%.Hp阳性率胃癌组(17/30)56.7%,萎缩性胃炎组(10/15)66.7%,正常对照组(7/15)46.7%.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其功能是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序列加至新合成的DNA链末端,以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稳定,从而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端粒酶的活性关系到细胞永生化或恶变.端粒酶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活性都有过度表达,胃癌患者端粒酶阳性可达85%.本组胃癌端粒酶阳性率86.6%,正常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只有13.3%,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端粒酶的活化可引起细胞永生化及胃癌发生.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端粒酶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本组萎缩性胃炎组端粒酶阳性率为26.6%,提示在癌前病变中组织中存在少数永生化细胞,这些端粒酶阳性的永生化细胞实际上是一种癌前细胞,对端粒酶阳性患者进行监测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可使胃粘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进而上皮细胞突变,干细胞增生,端粒短缩,人端粒酶RNA(hTR)过度表达及端粒酶的活化,最终导致胃癌发生.对胃癌组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Hp阳性的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两者呈正相关.结论Hp感染与端粒酶活化及胃癌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肿瘤相关基因NAG6、NAG-7、BRD7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NAG6、NAG 7、BRD7为最近克隆的肿瘤相关新基因 ,对它们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 ,探讨这些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 PCR、Northern杂交、点杂交方法检测 34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这些基因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 ,有 61 .8% (2 1 / 34)NAG6基因表达缺失 ,NAG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下调 (P <0 .0 1 ) ,但NAG6表达下调与胃癌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无明显关系 (P >0 .0 5)。NAG 7基因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 88.2 % (30 / 34)和 82 .3 % (2 8/ 34)。BRD7基因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RT PCR、Northern杂交、点杂交结果均显示NAG 7、BRD7基因在胃癌与癌旁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同时 ,点杂交也证实NAG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结论 NAG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 ,这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但可能与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无关。BRD7、NAG 7基因在胃癌中未发现表达水平改变 ,初步提示这两种基因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癌癌前病变癌变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胃癌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特别强调幽门螺杆菌为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许多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胃癌癌前病变发生癌变的机制以及如何使其逆转,是预防和降低胃癌发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胃癌端粒酶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TRAP-银染色和PCR-ELISA二种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研究中共对68例胃癌组织和68份相应的癌旁组织,25例胃溃疡组织、3份肿瘤细胞克隆株进行了检测,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8%(59/6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3%(5/68)和胃溃疡组织4%(1/25)(P<0.01).肿瘤细胞克隆株阳性率为100%(3/3).结果显示,端粒酶活性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胃癌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陈云锋 《山东医药》2008,48(37):86-87
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30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发现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率为40.0%(12/30),而正常胃组织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甲基化;p16基因甲基化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但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P<0.05).认为p16基因甲基化是胃癌组织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杨倩  陈晓宇  彭延申  郑青 《胃肠病学》2012,17(10):587-591
背景:RRM1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研究发现RRM1抑制细胞移行和转移的功能部分是通过诱导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来调节的。目前,RRM1在胃癌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的:探讨RRM1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0例异型增生(DYS)胃黏膜以及51例胃癌组织中RRM1和PTEN的定位和表达,并分析RRM1表达与PTEN表达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NAG、CAG、DYS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RRM1和PTEN表达均逐渐下降(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1)。胃癌组织RRM1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抑癌基因RRM1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进行性下调或缺失,且与PTEN表达呈正相关,并与胃癌分化相关。RRM1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其发挥抑癌基因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PTEN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周芳 《山东医药》2008,48(25):72-73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胃癌、31例癌旁非典型增生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的MTA1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胃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MTA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癌旁非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22.58%和67.16%,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MTA1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程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提示MTA1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PTEN在胃癌中的表达,观察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与MMP-9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胃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PTEN基因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61.4%)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100%)(P<0.01),其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 胃癌组织MMP-9蛋白表达的阳性率(73.7%)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19.3%)(P<0.01),其表达水平随胃癌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进展而增高.PTEN蛋白表达强度与MMP-9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s=-0.462,P<0.01). 结论提示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PTEN蛋白的低表达或失表达,不能有效抑制MMP-9的异常激活,促进了癌细胞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5.
杜凤田 《山东医药》1993,33(8):49-49
本文就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近况作一简介。一、概念所谓的胃癌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Condition)是指某些有较多机会转为胃癌的胃部疾患。常见的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而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是指胃粘膜发生的较正常或其他胃粘膜病变更容易发生癌变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长度变化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琼脂糖DNA杂交检测58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胃癌与邻近胃组织中端粒限制性内切酶片段(TRF)的长度,并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状况及生存期.结果发现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平均TRF长度均比相应邻近胃组织缩短.其中原发性胃癌有14例TRF缩短,5例TRF延长;且在胃癌中TRF的这种异常状态与肿瘤的大小、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及患者的生存率相一致.结论 TRF长度不仅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也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TRAF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4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TRAF4的表达,TUNEL法检测TRAF4阳性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细胞凋亡.结果:TRAF4在正常胃组织中呈浆、核阳性表达.其浆阳性率在正常胃组织(80%)、不典型增生(93.3%)和胃癌(95.6%)中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核阳性率在正常胃组织中高于胃癌(70.0%vs35.6%,P<0.05),在高分化胃癌中高于低分化胃癌(71.4%vs26.1%,P<0.05),在无淋巴转移胃癌中高于伴有淋巴转移(52.4%vs20.8%,P<0.05).TRAF4表达阳性正常胃组织细胞凋亡百分率高于胃癌组织(75vs37.2,P<0.05).结论:TRAF4在胃癌中具有较低核表达,且其核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胃癌转移呈负相关,同时可能抑制胃癌凋亡.  相似文献   

18.
取35例胃癌(胃癌组)及37例慢性胃炎(对照组)患者全血标本,使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结合PCR 体外扩增方法,检测人IL1B-31和-511位点基因多态性,并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IL-1B-31位点T携带子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C/C型比较,T携带子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OR=4.237(95%CI:1.563~10.000);IL-1B-511位点的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IL-1B-31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Hp感染后中国人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散发性胃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 mRNA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hMLH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黏膜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逆转录PCR(RT-PCR)检测两种组织中hMLH1 mRNA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hML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t=4.082,P<0.01),hMLH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18例(30%),其癌旁黏膜组织中未发现有甲基化.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hMLH1 mRNA表达阴性的21例病例中,17例(81%)发生甲基化,而hMLH1 mRNA表达阳性的39例中仅有1例(2.5%)发生甲基化,hMLH1 mRNA表达降低与甲基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χ2=8.0182,P=0.0046).结论:胃癌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缺失密切相关,是导致hMLH1基因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DNA-PCR技术检测H.Pylori感染,采用PCR-RFLP,PCR-SSCP,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182例胃癌及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中抑癌基因APC,MCC,DCC,YNZ22及p53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mRNA及蛋白异常表达.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pylori的感染率(IM61.7%,Dys 63.3%,GC 42.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17.5%,P<0.05).但胃癌及癌前病变间H.pylori感染率无显著差别(P>0.05),胃肠两型胃癌中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47.1%及42.2%,两者无显著差别(P>0.05).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多种抑癌基因失活.H.pylori感染与癌前病变-肠化生中APC基因异常蛋白表达有关(Hp+43.2%vsHp-13.0%,P<0.05).胃癌组织H.pylori感染阳性组中APC基因突变(50.0%)及蛋白表达(63.6%)、p53基因蛋白表达率(59.1%)显著高于阴性组(vs16.7%,P<0.05;vs30.0%,P<0.01;vs20.0%,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多种抑癌基因失活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H.pylori感染与APC,p53基因失活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