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5例(28眼)虹膜新生血管生长原因,探讨消除虹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临床发现虹膜新生血管的患者25例(28眼)眼部相关检查资料,记录治疗方法及病情变化,分析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 结果 25例(28眼)治疗前裂隙灯下均可见虹膜新生血管;17例(20眼,71.4%)存在视网膜缺血表现,包括FFA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大片非灌注区,或存在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及纤维血管增殖膜;8例(8眼,28.6%)缺乏视网膜缺血相关表现。治疗后3个月,FFA显示25例(28眼)均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20例(23眼,82.1%)虹膜新生血管消退,5例(5眼,17.9%)虹膜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 结论 眼前部缺血也是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之一;全视网膜光凝术是针对视网膜缺血的治疗手段,不能消除全部的虹膜新生血管,抗VEGF药物注射对虹膜新生血管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研究。入选标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1)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牵引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排除标准:(1)曾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梗塞);(2)曾行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在行玻璃体切除术前7天接受眼内注药术,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5mg(0.1mL)Bevacizumab(Avastin)。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并发症的变化,如术中出血情况的变化、剥膜的难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的改变等;术后早期主要观察眼内出血、纤维蛋白渗出和虹膜红变发生情况;其次是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结果 30例(34眼)31~79岁患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选。术中发现所有患眼眼内新生血管膜明显萎缩,术中剥膜时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相对缩短,硅油使用频率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P<0.01),并且视网膜均解剖复位。结论 对于严重活动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新生血管和术中出血。但该药物手术前使用的最佳时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是全世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伴随眼底进行性退行性变性,其病理特征为视网膜、脉络膜变性萎缩,并可引起黄斑部囊样变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及脉络膜出血等。这些病理结构的变化可能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循环改变有关。本文旨在探讨高度近视相关的视网膜微循环改变,阐述其机理,以期为延缓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Coats病,又名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好发于婴幼儿,成人少见.其主要特征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微动脉的异常梭状或囊状扩张、渗漏,常伴有视网膜内、下的黄白色脂质渗出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晚期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虹膜红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甚至眼球萎缩;当成人发生上述病变并且眼底窥不清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1-3].我院近2年收治2例成人晚期Coats病,术前均误诊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经手术和术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纠正诊断为Coats病,手术也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2)是一种双侧、进展缓慢的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检测MacTel 2的理想工具。OCTA显示,MacTel 2的毛细血管扩张最早出现在旁中心凹颞侧的深层毛细血管丛,与椭圆体带丢失密切相关。随后出现的旁中心凹血管密度降低最先累及小静脉相邻的毛细血管。而直角小静脉的发展可促进视网膜-脉络膜吻合形成。一部分晚期MacTel 2患者可进展为新生血管,而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对未经治疗的新生血管效果显著。现就OCTA近期在MacTel 2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53眼严重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所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冷凝,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或环扎等治疗技术,随访1~12个月.结果52例保存了眼球,占98%.47例视力提高,占88.7%,视力大于0.3者12例,占22.3%.手术并发症以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为主.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PVR、视网膜脱离疗效满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系虹膜表面及房角有新生血管,同时合并房角纤维血管膜形成,导致房角关闭而发生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本病常导致难以控制的高眼压及剧烈眼痛,破坏性极强,预后差,其致盲率达92.4%[1].  相似文献   

8.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ubthneshold diode micropulse loser, SDML)是短时间内多次发射阈值下不连续的多个重复的能量脉冲的激光,目前可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等视网膜疾病中。与传统的激光相比较,SDML可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减少视网膜下纤维化以及瘢痕形成等风险。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修复Müller细胞的功能、使小胶质细胞失活以及能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上调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等保护因子的表达等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减轻黄斑水肿,从而达到保护视网膜功能,挽救患者视力的目的。但目前在临床运用中尚存在SDML治疗能量、时间、密度等参数未标准化以及分子机制未完全阐明等问题,因此仍旧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以及基础实验的研究。论文旨在对SDML的分子机制及其目前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为SDML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验光、前置镜下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PM继发CNV的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5mg/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12个月,根据每次随访所见的BCVA、视网膜中央厚度(centralmacularthickness,CMT)、视网膜下积液、CNV渗漏等变化情况确定是否需重复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CMT的变化。结果患眼平均治疗次数为1.8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13.30±4.42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55.50±6.72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42.20±7.67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P<0.05);治疗前CMT平均402.80±21.96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224.90±6.95μm,较治疗前下降177.90±23.2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可消退脉络膜新生血管,促进视网膜出血、水肿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度Ⅱ型视盘血管炎(ODV)早期全光凝治疗的意义。方法 将重度Ⅱ型ODV 25例(25 眼)分为常规治疗组(13例)和早期激光治疗组(12例)。全部患者给予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辅以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在随诊观察中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后给予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早期激光治疗组在发病2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PRP治疗。对所有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压、虹膜新生血管、视乳头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结果 随访1年,早期激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视力显著提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病率显著降低。结论 重度Ⅱ型ODV患者早期PRP治疗可以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致盲行玻璃体手术后脱盲率及未脱盲的原因。方法 对110例(142眼)符合盲标准并行玻璃体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术后的脱盲率并分析未脱盲的原因。结果 研究所纳入的142只盲眼中,术后脱盲91眼,脱盲率为64.1%。未脱盲的主要原因包括术前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严重闭塞、视神经病变、弥漫性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结论 玻璃体手术可以使部分糖尿病性盲的患者脱盲,而未脱盲的原因较复杂,避免糖尿病性盲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RVO属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观察发病后视网膜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的变化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以及预后的观察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是检查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是FA是一项有创检查,存在有过敏等风险。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定性的分析眼部血管形态,更重要的是能够无创性定量测量眼部血管及血流灌注,同时还能对深部病变进行评估。对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的应用、优点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 资料与方法 患儿,女,8岁,因家长发现右眼球萎缩、左眼视力差于2010年5月入我院.入院查体示V:左眼0.03,右眼无光感;IOP:双眼Tn,患儿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浅适中,房闪(-),瞳孔圆,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晶体无混浊,眼底:视盘边界清,色可,杯盘比0.3,周边网膜见新生血管伴出血,网膜轻微黄白色渗出灶,可发现视盘轻微牵拉移位视网膜皱襞明显,呈条带状,自视盘发出,终止于颞侧周边网膜,未见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4.
复方樟柳碱联合葛根素治疗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动脉阻塞,治疗上有多种方法,我科采用复方樟柳碱联合葛根素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少见的由成熟松质骨逐渐替代脉络膜组织形成的脉络膜良性肿瘤。肿瘤的生长、脱钙、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改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下液的产生等均可导致视力下降。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学技术不断更新,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脉络膜骨瘤的应用中,发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性的表现。本文针对脉络膜骨瘤OCT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正确解读脉络膜骨瘤患者的OCT结果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用低分子肝素对内皮抑素进行结构修饰,并评价其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方法用低分子肝素修饰内皮抑素,碱烧伤法建立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分别在球结膜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化内皮抑素(Ⅰ组)、内皮抑素(Ⅱ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 成功的利用低分子肝素对内皮抑素进行了结构修饰,动物实验表明Ⅰ组新生血管的长度、面积、数量、VEGF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化内皮抑素可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效果优于内皮抑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缺血综合征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多学科治疗。方法回顾1例54岁男性脑梗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诉右眼视力下降1周就诊,经裂隙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劲动脉超声等检查,诊断为右眼眼缺血综合征(OIS)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右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眼缺血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关键因素,但因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有助于改善OI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评价冷冻疗法治疗Coats病的作用。方法 对3期的Coats病患者10例11眼行冷冻治疗,观察其视力、视网膜异常血管破坏、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全部病例的病变血管均遭破坏,视网膜脱离复位,视力明显提高。结论 视网膜冷冻疗法对于3期的Coats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已在各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被普遍采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仪器和各种染色剂的应用使得几乎透明且极薄的内界膜更易于剥离下来。大量研究显示,内界膜剥离术可以使黄斑前膜等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但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为该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根据内界膜剥离术在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对该手术的典型适应证、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而肿瘤血管发生过程由许多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调节.基于以上理论,抗血管生成疗法成为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