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杨翼 《广东医学》1998,19(5):369-370
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用尿激酶治疗AMI48例,其中大剂量组28例,小剂量组20例,两组均应用阿斯匹林及肝素。结果:大剂量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4%,小剂量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30%,两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性;大小剂量两组的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1%和10%,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UK)静脉滴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小剂量溶栓组)和对照组(大剂量溶栓组),各48例。观察组以UK60万U、对照组以UK15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ml中,30min内静滴完,其他基础治疗两组相同。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再梗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小剂量UK60万U静滴治疗AMI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瑞替普酶)44例,对照组(应用尿激酶)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静脉注射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和出院时生存率都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AMI可以显著提高冠状动脉的再灌注率,安全方便,适用于基层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珂  秦英姿 《西部医学》2013,25(9):1374-1376
目的观察采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52例和尿激酶组5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缺血、左室功能、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死亡率无差异,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比较,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和出血率较高,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和左室功能较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AMI患者采用瑞替普酶治疗具有更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产基因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8例符合溶栓条件AMI患者随机分成重组链激酶组(r-SK)和尿激酶组(UK),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等并发症及其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SK组临床血管再通率76%,显著高于UK组54.2%(P〈0.01),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r-SK溶栓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为一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成功率和出血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我科近6年收治并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分成两组,UK50万u为小剂量组,UK150万u为大剂量组。结果 大剂量组并发症无明显增加而再通率增加,死亡率较小剂量组下降。结论 大剂量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溶栓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60岁以上的AMI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尿激酶组,一组为对照组,尿激酶组给予小剂量的尿激酶并辅以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对照组除未给予尿激酶溶栓外,其他均一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尿激酶组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P〈0.05),4周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和各种严重并发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溶栓不仅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的临床方法,而且相对安全系数高,值得在地方医院推广实行。  相似文献   

11.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18例采用常规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影响。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2.5%和15.0%(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疗效,降低病死率,宜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UK)治疗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客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4便路尿病AMI患给予UK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35天)、不良反发生率。[结果]轻度出血0例。[结论]尿激酶治疗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较无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组低(P>0.05),死亡率增加(P>0.05)。不良反应无明显改变(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29例(72.5%)患者达到溶栓标准,对照组6例(15.0%)患者达到溶栓标准。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2.5%(33/40),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35.0%(14/40)。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血管再通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瑞通立(化学名为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8月-2013年12月收住本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为A组(瑞通立组)和B组(尿激酶组)各30例,观察2组血管总再通率、出血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瑞通立组总的血管再通率(83.33%)显著高于尿激酶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出血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瑞通立作为一线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廖驰林  梁东  潘国州  黄梦照 《当代医学》2011,17(20):135-136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瑞替普酶)和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每组各28例,均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观察组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AMI可以显著提高冠状动脉的再灌注率,安全方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志男  雷力成 《医学文选》2001,20(5):594-596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和UK组,分别应用rt-PA和UK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80.65%和UK组为51.85%,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治疗,冠脉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91.18%和UK组67.8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5周住院病死率:分别为rt-PA组6.5%和UK组11.1%。结论:小剂量(50mg)rt-PA用于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并发症少,可降低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ST段抬高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AMI患者,根据是否获得溶栓治疗,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或抗休克治疗、抗心律失常、脑保护等对症处理,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溶栓纽23例血管再通,对照组4例血管再通,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4周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住院4周死亡1例,对照组住院4周死亡9例,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尿激酶溶栓后对临床预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7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溶栓后观察冠脉再通组与冠脉未通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冠脉再通组(45例),心律失常发生率15.5%(7例),冠脉未通组(31例),心律失常发生率51.6%(16例),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尿激酶(UK)冠脉溶诠再通后,可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AMI住院病例98例,并发糖尿病35例(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63例(非糖尿病组),均在发病后12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近期疗效。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8±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6±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梗死血管再通率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病死率、再梗死和合并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AMI患者的病情较重,静脉溶栓近期疗效较差,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这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