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底我地区风温病大流行,通过对1040例就诊风温病患者的分析研究,发现在证候类型上有邪袭肺卫、邪入气分、邪热壅肺和痰热阻肺4型,其中以邪入气分型最多,约占总数的70%,在所有证型中,兼有阳明热结表现者约占33%;在年龄特点上邪热壅肺型学龄前儿童多见,兼阳明热结者以学龄儿童多见。概括风温病的病因,冬令气候反常,应寒反暖,感受风热病邪为主要原因,加之对小儿娇惯,喂养过度是形成外感夹腑实的条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且患儿患病后能及时就医,所以风温变证出现的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见症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风温属新感温病的范畴,发病机理是风热病邪从口、鼻、皮毛而犯于肺卫,出现肺卫见症.  相似文献   

3.
《外感温病篇》是清代陈平伯(祖恭)所著。在吴子音《温食赘言》和王孟英《温热经纬》等书籍都有记载。本篇是论述风温邪在肺胃作为病机提纲,贯穿全篇始终,并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对风温的病因、病机以及有关治疗均作了系统的论述,是学习温病很好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4.
杨国汉 《陕西中医》1994,15(10):456-456
<正> 戴裕光教授在数十年的中医医、教、研工作中,十分重视风温病的理论和实践。在清化热痰法的运用方面颇有心得,现仅就此略述之。 1 谨守病机,重视肺胃气化 肺居上焦,性喜润降,宣发以布散津液,肃降而通调水道。风温病中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致肺失宣降,则津液不得布散而内郁于肺,水道失于通调而滞留上焦,加之热邪在肺久则灼津成痰。陈平伯在《外感温热病》篇中说“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所以“风温为病……热在肺胃也。”而肺胃蕴热既久,则最易化痰伤津,此则如何梦瑶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和平,津流液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苟气失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火煎  相似文献   

5.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因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这种经脉的络属构成了肺与大肠在生理功能上的必然联系,肺主宣发是大肠濡润的基础,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通调是大肠燥化的条件。在温病六淫温邪的作用下,这种生理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临床就会出现肺与大肠诸种病理变化,在温病中常见于风温病与秋燥病。在临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肺热壅盛、大肠燥结;二是肺阴不足、肠枯便秘;三是肺热移肠、肠热下利。  相似文献   

6.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耐药菌肺炎是临床中的难治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其反复发病、迁延不愈、新感触发等特点与中医伏邪的发病特点相似。依据伏邪学说,认为耐药菌肺炎的伏邪性质为风、痰、湿、热,病名可归属于伏邪风温病,病机是气阴亏虚、遇感触发、风痰湿热壅肺,临证可按初发期、酿毒期、恢复期进行施治,总结各期的证治验方,并附医案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试评叶天士的卫气管血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传变规律的评议 叶天士创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温病传变理论,阐明温病的进展过程,居功实大.然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的总称,病证至为复杂,其发展变化各有不同;既有无表证的伏邪,又有风温的逆传心包;既有暑湿的伤气伤津,又有常见的气血两燔.倘将其视作规律,强硬规定为传变途径实难信服.况且传变一词易被误解为病位的更易,病邪由气入血,便与气分无关,岂能如此分割.本来任何疾病的病情发展均是病位扩散和病理的扩展,不能想象敌人深入,边境便了无敌踪和一切复常,故肺卫合病,气血同病在所常见.  相似文献   

9.
凭脉辨证,判断预后,在温病临证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在简探温病脉诊原委的基础上,着重对温病脉象特点和规律作了分析,认为:1.温病以数脉为基础,2.病程不同脉象有别,3.湿热病脉显濡缓,4.动风挟痰及肝胆热炽脉见弦数,5.有形病邪内结脉见沉实,6.病情凶险脉显虚、芤、结、代,均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11.
1.清代医家吴塘在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温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的变化列入其中。即温病始于上焦,病在肺与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病在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病在肝与肾。三焦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又是脏腑辨证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温邪上受,必先犯肺,温邪的发生,大多始于肺卫。肺为气之本,咽喉为肺之门户,是机体抵御病邪的第一道门户,咽喉肿痛是温病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临床表现,是温病中最重要的兼证之一,故对于咽喉肿痛的治疗在温病乃至整个外感病及杂病中的治疗至关重要。吴氏对本病的治疗首分虚实,在治疗上能做到立体用药,肺肾同治,通过元参开肾关,以滋咽喉,对咽痛的治疗始终以阴伤与否作为用药准则,处处体现吴氏存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温病治疗思路,并且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在治疗中多次用到伤寒原方。  相似文献   

13.
风温病是冬春季最常见的流行病 ,它包括了多种以肺系为病变中心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其外因的产生 ,是因为春季阳气升发 ,气候温暖多风 ,或冬季气候反常 ,应寒反暖 ,易生成风温病邪 ;内因则是人体经过一个冬季的保养收藏 ,内热蓄积 ,再因寒温失调 ,或起居不慎 ,卫外机能减弱。适遇时令风温外邪 ,首先犯肺 ,内外两阳相合 ,致肺气郁闭 ,痰热壅结 ,热邪熏灼 ,血络受损 ,出现一系列症状。本病的转归 ,一般经过卫、气分阶段 ,病邪即可逐渐消退 ,而逆传心包、邪陷气脱的危重变化较少见。病后期可见有气阴耗伤的表现。对于今年世界范围流行的…  相似文献   

14.
2.温病的概念是什么?温病有哪些特点?试以风温为例加以说明。答: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温病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病因是外感温热病邢温病的病因与外感风寒不同,与内伤杂病也有很大区别,其基本界限就在于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此为一种阳邪,易化燥化火损伤人体阴液。(2)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造成流行。各种温病的发生又  相似文献   

15.
<正>温热病毒目前认为是造成风温肺热的主要病因,是一种急性热病,病势发展由邪在肺卫,到痰热瘀毒阻滞,最后导致热邪伤阴。在风温肺热病所致的重症肺炎,病情重,西医治疗病死率高。祖国传统中医在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上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日益受到认可。1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的定义风温肺热病其实是两种病的合称,即风温病和肺热病的合称,现代中医研究认为风温肺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毒,加上机  相似文献   

16.
风温病是感受风热之邪引起的一种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春季多发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临床上以起病急聚,传变迅速,容易出现逆转心包为特点,正如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比手太阳  相似文献   

17.
从风痰调治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德新  潘丰满 《四川中医》2005,23(12):13-15
本文从风邪犯肺、风痰伏肺、哮病治风治痰等方面论述了风、痰与哮病的发病观及治疗特点.认为风、痰与哮病发病相关.外风伤肺,内风扰肺,外风引动内风、痰浊,是哮病发作的根本.治疗当以疏风解痉,祛风降气化痰与调理脏腑并重.  相似文献   

18.
非典型肺炎早期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非典型肺炎属中医时疫春温病范畴 ,亦称时疫肺热病。它的早期特征属风温范畴 ,是感受风热毒邪(又称异气、疫气、戾气、杂气等 )引起的以肺卫表热为初起证候的温病。《素问·刺热篇》中说 :“肺热病者 ,先淅然热厥 ,起毫毛 ,恶风寒 ,舌上黄 ,身热 ,热争则喘咳 ,痛走胸膺 ,不得太息”。今年非典的病情 ,当属于中医学的肺经温热病 ,可称之为“肺瘟”。风温在我国是冬春季的常见病 ,而且常常造成大面积流行。清代医学家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提出 :“风温为病 ,春月与冬季居多 ,或恶风 ,或不恶风 ,必身热 ,咳嗽 ,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相似文献   

19.
二、三焦病——温病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可按三焦分类、分上、中、下三焦病。(仿寒按六经分类、)(一)温病与风、寒、暑、湿、燥、火之关系——一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病变,可按三焦分类,在治疗上以矯治病变为主。以病原感染为主之温病,结合了负、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之病变,也可按三焦分类,但在治疗上是以杀菌解毒为主,而结合矯治病变。(二)温病与伤寒之区别——热性病分类,以病原为主者为温病,治法以杀菌解毒为主。(祛邪、解毒等、)以病变为主者为伤寒,治法以矯治病变为主。(汗、下、温、和等,)这是热性病相对的两大分类与两大治法。至於温病结合了风、寒、  相似文献   

20.
四时温病是指发生在四季中的各种温病.一年四季,由于气侯的变异,产生的致病因素不同,加之人体随着季节的变换,机能状态和反应性也有所变化,因而产生的温病各不相同.根据古代医家的论述、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温病包涵了所有辨证属于温热性质的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其它有发热主证的疾病.本文从温病学角度,对各种温病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