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肠肿瘤病人应用PICC管进行化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3例胃肠肿瘤病人在应用PICC管进行化疗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43例病人置管时间最长30天,最短时间6天,未发生1例空气栓塞、血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护士在给胃肠肿瘤病人应用PICC管进行化疗时坚强护理,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属长期留置导管[1]。肿瘤患者需要静脉化疗和胃肠外营养,因反复化疗、长期输液和静脉高营养,对血管造成损伤,周围静脉穿刺困难,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给护理操作带来了难题。PICC为肿瘤患者解决了反复静脉穿刺的问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位置管术.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人体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及组织坏死.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老年患者输液、肿瘤、肠外营养等,由于外周静脉中心导管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我科从2009年3月~21910年11月行PICC置管化疗23例,均采用德国巴德公司三向瓣膜式PICC管,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外周静脉中心导管(PICC)是由周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肿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化疗和胃肠外营养。常规的静脉穿刺对血管损伤大,易致周围静脉炎,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给护理操作带来困难。PICC置管减少了患者每天穿刺带来的痛苦,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39例术后化疗患者进行了PICC置管。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能有效避免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机械损伤、静脉炎及药物的渗漏,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化疗等患者.肿瘤患者治疗时间长,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剂或生物制剂,大剂量药物综合化疗的应用及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易损伤血管,直接造成机械性静脉炎,应用PICC可使各种化疗药物经导管直接进入患者的中心静脉处,从而迅速稀释,大大地降低了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我科对需作多疗程大剂量化疗的47例患者应用PICC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多疗程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方法,它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从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对61例术后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化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朱晓红  宋岩  马彬彬 《河北医药》2010,32(19):2773-2774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PICC适用患者:需要中长期输液而外周表浅静脉不好;肠外营养;抗生素、高渗透压溶液或化学药物的长期治疗。对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应作为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1]。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抗生素、肿瘤化疗、完全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肿瘤护理上的应用。方法通过在肿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进行PICC置管、对置管过程中及后的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通过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患者的因为化疗及输液方面产生的痛苦得到缓解,患者满意度较高且药物产生的外周损害也有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减少。结论 PICC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在肿瘤护理的应用上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pheraiil Inserted Central Cat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至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此技术避免了肿瘤化疗患者因长期输液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组织肿胀、坏死,提供了一条便利的无痛性治疗途径,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但临床应用中因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的计划外拔管影响了PICC的正常留置和应用,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也存在护患纠纷隐患。本文对我科86例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护理情况及计划外拔管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娟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433-43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使用PICC的安全问题。方法对68例肺癌患者实施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及置管过程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在PICC置管及护理过程中,68例肺癌患者置管、拔管均顺利,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无并发症的发生,整个化疗过程只需"一针治疗",为肺癌患者减轻痛苦,提供了更有利的生命通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择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恶性肿瘤化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运用自制的PICC术后患者跟踪报告表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恶性肿瘤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共5例(5%),对照组发生静脉血栓3例(3%),两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χ2=7.986,P〈0.01)。结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从置管到拔管,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各种血栓发生因素制订预防措施,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重复穿刺次数,降低医疗用物的消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癌症化疗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医护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肿瘤内科411例行PICC置管的癌症化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疾病、伴随疾病、职业、学历、体检情况、体力劳动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癌症化疗患者发生PICC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411例患者中有17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最高,为30.9%。癌症化疗患者的职业、学历、体检情况、体力劳动与PICC静脉炎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职业为农民的患者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学历水平、体检情况、体力劳动强度是静脉炎的保护因素。结论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职业为本地区癌症化疗患者PICC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农民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患者;学历越高、体检重视程度越高、体力劳动强度越低,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PICC安全评价工具在癌症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留置PICC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的PICC置管术后不做功能锻炼,试验组患者PICC置管时应用安全评价工具表在专门的PICC管理小组成员监督指导下护理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干预1个月后,试验组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安全评价工具表弥补了PICC置管的原有缺陷,减少PICC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显著,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TPN)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近9年150例采用PICC施行TPN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PICC进行TPN技术成功129例(86%).21例插管失败,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PICC施行TPN技术简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市肿瘤医院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80例。选择的所有病例在术前均未作化疗,免疫或放射治疗。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每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疾病种类、营养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研究组术后实施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对照组术后实施全静脉肠外营养。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1d,术后5d,术后10d,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并比较肠内免疫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IgG、IgM、IgA、CD4、CD8、CD4/CD8、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比例等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CD4/CD8值明显高于肠外营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gG、IgM、IgA、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可有效改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及谷氨酰胺应用在严重脓毒症患儿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08例严重脓毒症患儿机体状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选择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或同时给予EN和PN,PN组分谷氨酰胺(GIn)组和非Gln组。对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清白蛋白(AI。B)、24h尿尿素氮、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患儿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数目、机械通气时间、存活和死亡患儿的危重评分(PCIS)及其器官受累数目,以及两组患儿的基础营养指标和代谢指标进行监测;并对存活患儿营养支持前0d、营养支持第3天和第7天的血清RBP、PA、ALB、Hb水平等进行比较。结果存活组患儿营养支持10d内热卡明显高于死亡组。存活组患儿PN时Gln组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非Gln组,氮平衡状况也好于非Gln组。EN组与PN+EN组在治疗0d、3d时营养指标RBP、PA及氮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ALB、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患儿的PCIS评分低于存活患儿,而器官受累数目多于存活组。存活儿与死亡患儿机体代谢状况及体液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N组患儿住PICU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较PN+EN组患儿短(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儿机体表现为代谢率明显升高,能量消耗明显增加,蛋白分解利用大于合成,早期即出现血清RBP、PA水平的降低,呈现明显负氮平衡;病情越重,机体代谢指标、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等越低。时严重脓毒症患儿进行营养支持时加用Gln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30例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植木 《安徽医药》2005,9(12):918-919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经验、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24 h开始灌注营养液,观测营养支持期间有无返流、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个别患者出现腹胀,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安全可行,与肠外营养相比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化学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曦 《中国药房》2010,(1):43-44
目的:考察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的化学稳定性。方法:将0.9%氯化钠注射液放入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中,分别于8℃和37℃放置不同时间(0、24、48、72h),以其为供试液,与空白对照液(0.9%氯化钠注射液放置于玻璃瓶)比较酸碱度、金属离子、不溶性微粒、氯化物、还原物质、紫外吸光度、环己酮溶出量的变化。结果:8℃时放置24h时各项指标稳定,37℃时随放置时间延长,与空白对照液比较,还原物质、环己酮溶出量增加;8℃与37℃比较,后者紫外吸光度增加。结论: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注入注射液后应于8℃左右存放较宜,并应于24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对癌症患者化疗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癌症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PN组),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化疗前营养及免疫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周期化疗后营养指标ALB、PA、HB水平PN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指标C3、C4、IgA、IgM、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可有效地改善癌症患者化疗后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