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早在《针灸甲乙经》中即有“痉,上气,鱼际主之”的记载。针刺有良好止喘效果,但其机理至今尚未阐明。近年来随着对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已证明cAMP是激素的“第二信使”,它可广泛影响许多脏器的功能,特别是cAMP和cAMP/cGMP比例高低与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和收缩有密切关系,cAMP和cGMP两者也是神经介质发挥作用的中间环节,在机体实现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者针刺前后及针后二周血浆cAMP、cGMP和皮质醇含量的变化,以探讨针刺治疗哮喘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甲亢患者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可因血中甲状腺激素(T_4、T_3)含量过高,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性增强,致血浆环核苷酸含量(cAM、cGMP、cAMP/cGMP)发生异常改变。本文为研究针刺治疗甲亢,在血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眼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治疗眼病最早见于《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之脉 ,令人目痛从内眦始 ,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刺右 ,右刺左 ,如行十里顷而己”。实践表明针刺治疗眼病有较好疗效 ,个人临床体会如下。1 针刺以“神”为本《灵枢·本神》“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针刺与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医者和患者守神二个方面。医者在针刺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和机体状态 ,捕捉针下气的变化 ,辨别经气虚实和是否被激发 ,进针得气后仍全神贯注于针尖 ,使针下神气不散。治疗时若漫不经心 ,轻则降低疗效 ,重则出现医疗事故。接受针刺治疗的眼病患者 ,…  相似文献   

4.
1何谓“得气” 祖国医学中所谓的“气”,含义非常广泛: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抗御病邪的“正气”、“真气”、“阳气”、“营卫之气”、“经脉之气”……,也有泛指一切致病因子的“邪气”。而针刺“得气”的“气”,则是属于前者的范畴之内的。所谓针刺“得气”是指针刺入机体后引起的反应,也就是人体正气、阳气或经气的反应,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病人针刺部位的感觉和术者针下的感觉。针刺未“得气”时,术者针下空虚无物,病人亦无感觉。“得气”时,病人觉得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痛、触电、热、凉……的感觉,或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霞  肖苏红 《新中医》1995,27(7):60-61
本文观察了23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变化以及针刺内关等穴的影响,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cAMP含及量cAMP/cGMP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而针刺内关等穴后可降低cAMP含量,使cAM/cGMP值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神"、"调气"与肌体代谢调节内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针刺临床应用中,注重“治神”、“调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针刺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针刺对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实质是在多系统多层次多途径上对机体的  相似文献   

7.
浅谈针刺手法的刺激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报春  刘超 《陕西中医》1998,19(10):460-460
<正> 针刺手法是我们在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各种针刺手法刺激量虽然不同,但均以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掌握好针刺手法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而在临床治疗时,手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刺激强度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则恐伤机体正气,增加患者病痛;过小则又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应激性疾病是机体受到各种劣性刺激,使非特异性适应机制失效所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大量的证据表明,针刺可以治疗应激性疾病。通过归纳总结应激性疾病的病机和针刺治疗应激性疾病的机制,讨论了针刺效应与应激反应的相关因素,并从作用通路、作用介质、作用特点、表现方式等方面分析针刺和应激的相关性,以期为针刺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可能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烧山火”与“透天凉”,是针刺补泻法中较高级的手技,是一种复式的补泻法,它是因针刺入机体后,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技,使患者针下有“热”的或“凉”的感觉,以达到补或泻的目的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消化道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针灸学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民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十余年来,由于我国针刺麻醉的成功并在临床与原理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中国针灸在世界医学界的影响日益扩大。针刺治病的范围很广泛,对一些功能性疾患疗效最好。针刺治病的机制在于积极调动机体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使功能的失调得以恢复。这种作用,按中医的理论可概括为“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和谐脏腑”。从西医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宫内节育器导致的子宫不规则出血有着肯定的临床效果。为了阐明其作用生理基础,我们曾在1987年4月,以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实验观察了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观察对象为计划生育门诊要求戴环的健康妇女,月经期过后3~5天,经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所见者,共21名:按完全随机原则将她们分为补法、泻法和空白对照3个组。被试因素为1次针刺百会穴,以迎随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结果卵泡早期的育龄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变化的观察410007湖南中医学院张霞,周小青,肖苏红,袁宜勤,刘建新已有研究表明,环核苷酸系统对血管舒缩活动和心肌细胞功能调节有重要意义。CAMP含量增高及CAMP/cGMP比值失调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密切相...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手法 ,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探讨虽在 5 0年代就有临床及动物实验相关研究 ,但一直也众说不一 ,未能达成共识或形成主流指导思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针刺补泻手法受诸多因素 (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 )的共同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 ,产生的针刺效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医者针刺手法与患者机体机能状态的最佳组合。而目前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和针灸学的发展 ,有必要进一步更全面、更详实、客观的探讨两者的关系 ,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4.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神经递质是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针刺效应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就不同机体状态下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作一总结。神经递质在腧穴局部参与针刺信号的启动,在中枢层次参与针刺信息的传导与整合,在效应器官参与疾病的调控。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具有趋正常化调节效应特点。神经递质在穴位局部产生的针刺效应是非特异性作用;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神经递质参与靶器官、效应器官的功能调控,体现了针刺的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皮质醇系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激素之一,它受下丘脑-垂体的控制,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起重要的作用。有报导指出,利血平可耗竭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递质,从而解除对腺垂体的抑制作用,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导致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亦有人证实,针刺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同时多数的报导也指出针刺使脑内NE含量减少。因而推想,在利血平化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应该比单独使某一种时所引起的效果大一些。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别测定针刺和利血平对血浆  相似文献   

16.
一些科学家研究表明,针刺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效应。多伦多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Bruce H Pomeranz博士设想,针刺镇痛不是由于那种基本上贬低针刺的真实性的现象产生的,“闸门学说”的解释(刺激其它神经通路以减轻疼痛感)、“催眠术”或“心理分散”理论即贬低了针灸的真实性。为了验证其理论,他将电极植入麻醉猫的脊髓神经元,然后对猫进行针刺;经过约20分钟的诱导期,猫的疼痛被阻断,而触觉未消失(猫没有麻木)。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问题,历来为针灸医家所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笔者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应用体会,仅对针刺补泻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一、欲施补泻,首辨虚实虚实是疾病的病理反映,是正邪相争的表现;补泻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法则,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调经论》云:“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故补泻不仅是针刺的基本法则,也是建立在机体虚实病理基础之上的,即如果没有机体的虚实病变,补泻就无从谈起。因此,谈到针刺的补泻,必然  相似文献   

18.
针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其反应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过程 ,同时也是治疗过程中医者与患者的心理交流过程 ,是发挥医者与患者相互效应的过程。集中表现在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针刺腧穴、经络及“得气”后医者手下的感觉与患者在针刺局部或远端所出现的各种感受。治神与守神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是一身之主宰 ,针刺治疗疾病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治神是指医者的精神状态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五脏已定 ,九侯已备 ,后乃存针。”这里对于医者进行针刺活动…  相似文献   

19.
王明章论提高针刺疗效的两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章主任医师指出:“针刺不注重手法,犹如唱歌不讲音律一样,曲不成调,杂乱无章,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针灸医生的。”强调针刺手法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的成败。针刺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活动,使阴阳平衡协调而治愈疾病的。经气是否已被激发,以及激发的程度如何,决定于是否得气和得气的快慢。针刺手法运用巧妙则得气快,疗效高;反之得  相似文献   

20.
总结《内经》对卫气的论述,可以发现主管防御的卫气具有明显的趋病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感应邪气入侵、向邪气侵入处聚集、与邪气相争三个阶段。卫气是针刺治疗的主要依据,针刺时激发的调控之气,正是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卫气,临证诊疗时可根据卫气趋病性的特点,通过把握卫气的运行状态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针灸的时机、部位、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