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住院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年龄≥75岁的高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高龄组AMI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②高龄组症状不典型AMI占75%,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龄组无Q波型AMI占43.5%,多部位AMI占5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高龄组合并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分别为63.9%,58.3%,41.7%,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⑤高龄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率分别为75.9%、48%、17.6%、26.8%,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龄AMI患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较中青年AMI更多表现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和多部位心肌梗死,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脑血管意外、感染等,病死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高龄AMI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彬 《当代医学》2014,(13):69-70
目的探析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患者无高血压史为AMI组,47例患者有高血压史为高血压AMI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病死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脉压变化、心功能分级构成等情况。结果高血压AMI组患者病死率为14.89%,明显高于AMI组的6.98%;高血压AMI组并发症心律失常46.8%、心肌再梗死14.89%、心力衰竭42.55%、心源性休克21.27%,明显高于AMI组患者的25.58%、4.65%、23.25%、9.30%;高血压AMI患者脉压(68.8±14.8)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9±13.4)mmH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构成分级方面,高血压AMI组Ⅰ级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少,Ⅲ级以上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会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是影响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控制患者血压可以减少AMI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同期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血管再通指标、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等. 结果 溶栓患者中23例(65.7%)再通,发病6h以内和6-12h内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发生率8.6%,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溶栓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4.
张帆  张双  张福春  曾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27-212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3例年龄≥75岁的高龄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2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有无差异。结果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高龄老年初发心肌梗死患者无保护作用,不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覃一玲 《广西医学》2013,35(3):336-33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9例,其中伴发RBBB 76例(试验组),无伴发RBBB 8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前壁心肌梗死为主(58例、62例).试验组S-T抬高>3个导联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非-Q波心肌梗死比例与非-ST抬高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CK峰值与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63%,高于对照组的10.84%(P<0.05).结论 AMI伴发RBBB提示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病情凶险,易发生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预后不良,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36例维吾尔族AMI患者,按RDW是否〉16.0%分组。住院期间,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严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Killip分级2~4级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严重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维吾尔族AMI患者RDW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探讨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5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在这两组患者发病后,分别为其进行BNP、cTnI和血糖检测,并观察其心力衰竭、恶性心率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心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和LVFS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cTnI检测对于判断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治疗的死亡率和临床预后情况。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30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这300例患者均分为心力衰竭组(n=150)和非心力衰竭组(n=150)进行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的死亡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11.3%)明显高于非心理衰竭组患者(1.3%);室性心律失常率(12.7%)明显高于非心理衰竭组患者(2.7%);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14.7%)明显高于非心理衰竭组患者(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精准的诊断、寻找最优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减少预后不良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舞钢市人民医院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例,按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分为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组(研究组)和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6例,对照组43例,检测入院后24 h血糖水平、血浆BNP水平和平均心率,入院后2周行心脏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住院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血浆BNP水平和平均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LVEF、LVF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患者近期危险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洁 《中外医疗》2016,(18):13-1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与否将患者分为并发组32例和未并发组60例,回顾性分析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将32例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既往有脑梗死、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均是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6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危险因素除心肌梗死相关面积、部位及病变支数外,包括既往有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内科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剑平 《华夏医学》2007,20(3):451-45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2例非糖尿病(DM)AMI患者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及死亡情况。结果:AMI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感染及病死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P〈0.05),应激性高血糖对AMI的预后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汕头市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进入汕头地区各综合医院冠脉造影诊断AMI青年患者128例(≤45岁)为观察组和AMI老年患者316例(≥65岁)为对照组,分析青年AMI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AMI发病率为25.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19,P0.05);其中观察组以AMI首发症状和典型胸痛多见,而以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少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累及冠脉(1.13±0.21)支,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0.46)支,且病变冠脉累及左主干较少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吸烟、酗酒、阳性家族史、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的青年AMI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AMI发生率,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青年AMI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AMI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AMI胸痛症状典型,累及冠脉支数较少,对于阳性家族史的男性人群,改掉不良习惯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比较fQRS在AMI患者和冠脉造影阴性者中的发生率.比较fQRS与病理性Q波在ST段抬高型AMI(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者中的发生率.比较有fQRS者与无fQRS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40%)、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62例AMI者中有fQRS者36例(22.22%),对照组有fQRS者仅8例(4.94%).观察组与对照组fQRS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8,P<0.05).NSTEMI者中fQRS的发生率高于病理性Q波(P<0.05).有fQRS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LVEF降低、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者(P<0.05).结论 fQRS可作为心电图诊断AMI的一个新指标,尤其是对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者,可减少漏诊;并可作为早期识别AMI高危人群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并发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42例,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探讨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左心室内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既往吸烟史及糖尿病史、A型与B型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史、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5.
吴广钊 《广西医学》2012,34(4):461-46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2例(DM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NDM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并发症、梗死部位.结果 DM组无痛性AMI比率为30.56%,明显高于NDM组的12.86%(P<0.05);DM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56%、62.50%、34.72%,病死率为12.50%,均明显高于NDM组的15.71%、32.86%、18.57%及2.86%(P<0.05);DM组多部位梗死发生率为47.22%,明显高于NDM组的30.00%(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感染等,以多部位梗死为主,心功能较差、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肺心病伴发AMI患者28例(A组)和同期单纯AMI患者80例(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胸痛发生率(39.28%)显著低于B组,A组急性左心衰竭(71.42%)、心源性休克(42.85%)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A组死亡率(46.43%)显著高于B组(23.75%).结论 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高度警惕AMI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40-142+146
目的研究急性胸痛患者院前急救的方案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急性胸痛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其中采用常规急救干预为对照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为研究组。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发生率(8.3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33%)、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5.00%)、死亡率(3.33%),对照组心力衰竭发生率(26.67%)、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0.00%)、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8.33%)、死亡率(1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负性情绪评分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胸痛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价值优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例AMI住院死亡者(病死组)与100例同期住院存活者(存活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死组中高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多部位梗死及伴束支传导阻滞者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5).结论: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高龄、CPK峰值、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是预测AMI住院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前两者又是AMI的主要病死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伴有2型糖尿病患病史的20例患者设为AMI-DM组,将其余单纯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36例患者设为AMI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一年内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发作及猝死的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率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MI-DM组患者无痛性 AMI、感染、休克及心力衰竭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AMI 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MI-DM 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明显差于AMI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比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且复发的几率较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63例AMI患者的心电图QTd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MI急性期QTd显著增高;前壁与下壁AMI两组间QTd无显著差异;QTd值越大,则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QTd的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与转归上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