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对应导联ST段下降 (ST D) ,在发病后第 1、第 7天的变化 ,对住院期间临床主要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 149例急性心肌梗塞 ,其中广泛前壁AMI(ⅠA)组伴ST D 2 1例 ,不伴ST D 19例 ,单纯前壁AMI(ⅠB)组伴ST D 9例 ,不伴ST D 37例 ;下壁、正后壁、右室AMI(ⅡA)组伴ST D 30例 ,不伴ST D 15例 ;单纯下壁AMI(ⅡB)组伴ST D 4例 ,不伴ST D 14例。结果 ⅠA ,ⅡA组伴ST D发生率明显高于ⅠB ,ⅡB组。在ⅠA ,ⅠB及ⅡB伴和不伴ST D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ⅡA组伴ST D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不伴ST D者 ,且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是ST D 7d未恢复者。结论 前壁AMI(含广泛前壁、高侧壁 )伴对应导联ST D是“镜像”反应 ,下壁AMI(含正后、右室 )伴ST D非“镜像”反应 ,可能伴有前降支病变 ,并发症多 ,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姜丽萍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1,3(4):25-2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压低,压低幅度及持续时间,寻找早期判定急性心肌梗塞重危患的指标。方法:84例下壁心肌梗塞分为有ST段压组及无ST段压低组,根据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为ST段压低在1周内恢复,B组为ST段持续压超过1周未恢复。对上述各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住院死亡率有ST段压低组较无ST段压低组明显增高P<0.05,在有ST压低幅度和明显大于无严重并发症,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压低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其病情重,并发症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观察45例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病人心电图胸导ST段↓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发病后6h、24h、72h及1周四个时间点的心电图ST段Ⅱ、Ⅲ、aVF个及ST段V_(1~6)↓的总和及峰值(mm);记录发病1周内CPK峰值;同时观察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IMI45例中有35例出现胸导ST段↓,占77.77%.比较发病1周内四个时间点∑ST↓无显著差异(P>0.05);ST段↓(V_(1~6))与ST段↑(Ⅱ、Ⅲ、aVF)的程度间有相关(r=0.34 P<0.05 r=0.39 P<0.05);心律失常及心衰在ST段↓组高于无ST段变化组(P<0.05);血CPK峰值在有ST段↓组均值均大于无ST段变化组(P<0.05).结论:AIMI伴胸导ST段↓,不能单纯认为镜象反映,应考虑对应部位心肌受损,并作为观察病情演变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66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对缺血型ST段的观察,发现心肌缺血型ST段改变331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239次,占72.2%;有症状心肌缺血92次,占27.8%。心肌缺血发作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昼间发作221次,夜间发作110次,上午为心肌缺血发作高峰(127次),占全天的38.4%。提示在冠心病的诊治中应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应根据心肌缺血发作的时间规律调整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4月间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30例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35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其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数目、性质、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以及伴或不伴有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断、心肌梗死等方面的影像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单发病变以及单支血管累及率在STEACS组中均高于NSTEACS组(P〈o.05),并且心肌缺血以及血管中断发生率较NSTEACS组高(P〈o.05);而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多发病变以及多支血管累及率在NSTEACS组均高于sTEACS组(P〈0.05)。结论:STEACS及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心肌病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对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4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超急性期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研究中,共计有52例T波高尖、44例ST段抬高,28例缺血性J波,26例急性损伤阻滞,6例患者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ST段抬高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超急性期心电图检查结果存在多种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6~2010-06期间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再通的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择期PCI治疗者53例,未行PCI者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选用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斯匹林、调脂类等药物,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PCI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随访期间无心源性猝死及再梗发生,心绞痛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溶栓冠脉完全再通率低,此类患者择期PCI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71例非ST段下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就 1995~ 2 0 0 0年来院疗养的冠心病 71例心电图特点作一分析 ,旨在探讨非ST段下移指标诊断冠心病的价值。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71例均为离退休干部 ,男 5 7例 ,女 14例 ;年龄 5 4~ 82岁 ,平均 64 2± 13 1岁。入院疗养病历均有明确的冠心病记载 ,并已在上一级医院确诊 ,本次疗养有体格检查、X线和血生化检查等临床资料。1 2 方法 疗养 1~ 2d内描记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重点分析以R波为主的导联ST T变化情况、U波极性、Ptf v1(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值 ,以及期前收缩后T波变化情况。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美国AHA/ACC在2004年发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治疗指南后,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陆续揭晓,促使临床对于STEMI的治疗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普酶(rt-PA)组和尿激酶(UK)组,两组均在予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及其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总的冠脉开通率、胸痛缓解率、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t-PA组的冠脉再通率为79.4%,明显高于UK组的54.0%(P〈0.05);rt-PA组的胸痛缓解率明显高于UK组(P〈0.05),而出血不良反应明显低于UK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尿激酶具有更高的冠脉开通率,临床疗效更佳,出血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好,更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Gianfranco Mazzotta MD Alberto Camerini MD Giovanni Scopinarô MD Gianpiero Villavecchiâ MD Rita Lionetto MD Carlo Vecchio MD 《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1994,1(3):246-253
Background
In 183 patients with uncomplic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exercise-induced angina, ST segment depression, decrease in ejection fraction, or inadequate increase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low exercise toleranc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4-year incidence of hard ischemic events. 相似文献13.
目的 评价BiPAP治疗急性肺水肿疗效及AMI发生率。方法 40例符合诊断标准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BiPAP,评价AMI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明显降低,SPO2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显著;TnT无明显变化,无一例AMI发生。结论 BiPAP通过改善肺换气,改善左心功能迅速改善肺水肿,没有增加AM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前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血清 sCD40L的影响。方法对拟行急诊PCI的STEMI(<12 h)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 A组术前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40 mg/晚,1个月后改为20 mg/晚;B组术前未给予阿托伐他汀,术后40 mg/晚,1个月后改为20 mg/晚;C组术前未给予阿托伐他汀,术后20 mg/晚。观察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以及各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及术后30 d血清sCD40L的水平变化;同时记录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术后cTFC比较,A组(25.44±12.07)显著小于B组(30.98±12.09)、C组(33.49±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TIMI3级血流比例依次为91.7%(44/48)、88.4%(38/43)、86.7%(39/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诊PCI术后24 h及7 d,A组血清sCD40L水平[(16.18±4.52)ng/ml,(3.92±1.44)ng/ml]低于B组[(18.25±5.02)ng/ml,(4.63±1.68)ng/ml]及C组[(18.66±4.17)ng/ml,(4.68±1.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 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用药期间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炎性反应程度,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罪犯冠脉血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探索性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拟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比伐芦定组(n=44)。经冠状动脉插入指引导丝或小直径球囊导管预扩张,使冠状动脉恢复前向血流≥TIMI 1级后,对照组不予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正常进行PPCI常规操作;比伐芦定组经指引导管或微导管一次性冠脉内推注50%静脉负荷剂量的比伐芦定,此后按照PPCI常规正常操作。主要观察终点为PPCI术终靶血管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次要观察终点为患者30 d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靶血管PPCI术后,最终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内,MACCE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冠脉血流方面无显著作用;冠脉内应用比伐芦定对术后30 d的临床缺血及出血事件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治疗的不同年龄组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自2009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 741例接受PPCI治疗的STEMI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65岁,n=664)与B组(年龄>65岁,n=1 077)。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死亡事件及其他临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双支病变比例、主动脉内囊反搏术(I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单支病变的比例、门球时间均低于A组,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KillipⅢ级比例、症状到血管开通时间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死亡发生率为2.0%(13/664),低于B组的5.5%(59/1 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死亡、支架内血栓及BARC 3~5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5岁女性STEMI患者PPCI院内死亡率增高,且主要表现为术后死亡发生率明显增加,针对高龄女性STEMI患者PPCI救治应进一步强化,以期降低院内死亡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后、血栓负荷对临床预后和梗死相关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Infarct-related artery stent thrombosis, IRA-S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置入DES的STEMI患者,血管造影评价了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负荷,并按血栓大小分为大血栓负荷(Large thrombus burden, LTB)和小血栓负荷(Small thrombus burden, STB),血栓负荷大于2倍血管直径为LTB,小于2倍血管直径的为STB,以此评价血栓大小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机梗死相关血管再次介入治疗.结果 均随访12个月.LTB组MACE和IRA-ST较STB组高.结论 在经DES治疗的STEMI患者中,LTB是MACE和IRA-ST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严重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12例急性STEMI接受急症PCI患者资料.比较严重出血患者(严重出血组)和其他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出血组年龄较大[(70±9)岁比(65±13)岁,P=0.04] ,女性多见(51.9%比23.1%,P<0.01)、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88.9%比69.4%,P=0.03)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7.4%比1.3%,P=0.02)使用率增加;住院期间和1年临床MACE发生牢增高(分别为18.5%比5.7%,P=0.008;37.0%比14.3%,P=0.002).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女性、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严重出血是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OR:2.79,95%CI:2.21~5.90,P<0.01).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并发严重出血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女性、高龄和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不具备介入条件的医疗机构,溶栓仍是处理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重要措施。然而,对于STEMI患者溶栓后应该采取怎样的后续处理目前仍无定论。过去认为溶栓后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也提出溶栓成功后应依据缺血与否对患者进行评估,然后决定是否转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是支持这一观点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近年来的几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STEMI患者无论溶栓成功与否,对于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立即转运行PCI可能是降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最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