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眶上切迹(孔)引导下内镜经眶径路额窦手术的解剖学径路。方法 50例干颅骨标本,观察眶上切迹(孔)的形态,测量其距面中线的距离;解剖5例(10侧)额窦发育良好的尸头标本,定位眶上切迹(孔)后行眶上缘皮肤切口,分离并保护眶上神经血管束,磨除部分眶顶壁骨质(额窦底壁)进入额窦,观察额窦暴露范围。结果 50例(100侧)颅骨标本中,表现为单个眶上切迹 48侧(48%),单个眶上孔25侧(25%),表现为切迹与孔混合形式27侧(27%)。眶上切迹(孔)至面中线距离为(2.66±0.22)cm(95%CI:2.61~2.70 cm),右侧眶上切迹(孔)距面中线距离为(2.65±0.25)cm,左侧眶上切迹(孔)距面中线距离为(2.66±0.19)cm,双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 =0.17,P =0.86)。所有尸头标本均可准确定位眶上切迹(孔),眶上神经血管束保护良好,内镜下经眶磨除部分额窦底壁可顺利进入额窦,暴露范围向内侧达额窦中隔,向外侧达额窦外侧隐窝。结论 对于气化良好的额窦,以眶上切迹(孔)为指引的内镜经眶径路可以安全进入额窦,充分显露额窦腔。  相似文献   

2.
关于额部解剖已有过一般性研究,但对眶上、滑车上切迹与孔的确切定位不够详尽。实际上,眶上,滑车上神经血管束进入额部软组织,不仅可经过眶上切迹,还可经眶上孔穿过骨质。由于解剖书和图谱所描述的眶上、滑车上切迹与孔采用的术语不同,所以在文献中很混乱。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额窦、前颅底骨折修复1例郭英患者男,30岁。因头面部爆炸伤后6小时于94年10月9日急诊入院。检查头面部爆炸伤迹。疑有左眼球破裂、左额窦骨折,立即在全麻下行清创缝合术。术中见头面部多处小裂伤,左眼球破裂,左额塞前壁、眶纸板开放性骨折,并见有水样...  相似文献   

4.
额窦探查及填塞术经典的骨成形瓣入路需要在鼻根和眶上缘切骨,不仅有损伤眼睛的危险,而且也容易损伤眼上神经。该作者提出一种额窦骨成形技术用于3例术前均有限并发症的患者。术前摄鼻窦柯氏位像,根据X统制作颠窦模板,将其浸泡在10%碘溶液中消毒一夜,作领部双冠状皮瓣并向下朝眶上缘掀起,额窦前壁的骨膜包括在冠周瓣内,眶片神经也保留于该辩中。把模板置于额窦表面,用美蓝划出额窦轮廓,采用改进的Manedia法,用小切削钻(1.5~20mm)额窦前壁美游轮廓线内钻数孔,必要时松解眶上神经后,在眶上缘上方也钻数孔,用角锯切割连接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额窦骨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为18例额窦骨瘤患者行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18例额窦骨瘤患者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检查,其中单纯额窦骨瘤7例,额筛窦骨瘤3例;合并慢性鼻窦炎8例。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眶上匙孔入路磨除骨瘤,鼻内镜下经鼻腔置双管引流,保留1~3个月。结果:患者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额窦骨瘤,术野清晰,对患者创伤小,出血少,面部不留疤痕,额窦口引流通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阐明眶上筛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冠状位和水平位CT和术中鼻内镜所见,确诊眶上筛房5侧(男4例,女1例,每例1侧)。结果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CT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②眶上筛房在水平位CT上表现为额窦后外方的气房;③鼻内镜下见额窦和眶上筛房均引流至前筛顶部,眶上筛房的引流通道位于额窦引流口的后外方,眶上筛房向外上方气化,从后方进入额窦。结论CT和鼻内镜观察证实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向外延展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一种除尽鼻、鼻窦息肉化粘膜的手术。其主要适应症是简单手术不能治愈的鼻息肉病,因此手术可获永久治愈的目的。本手术切口作于鼻背中央直达骨膜而不伤及鼻软骨,剥离骨膜暴露骨壁。凿开泪骨并逐步咬除泪骨,上颌骨额突、额骨上颌突、额窦底壁直到眶上切迹,并向后除去筛窦骨璧至筛前孔为止(骨膜剥至筛后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1岁。因渐进鼻塞、左眼球突出8年,左额部无痛性包块半年,经CT检查,以鼻腔、额窦、筛窦新生物于1997年8月6日入院。患者曾于1991年8月16日因左眼球突出在当地医院行左眼眶探查术。术中发现左额窦内下壁近内眦处有1cm×2cm骨质缺损,有新生物突向眶内。术中仅作眶内...  相似文献   

9.
经鼻内镜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7例。7例病变均破坏眶上壁及内壁,3例同时破坏额窦后壁侵犯颅内。经鼻内镜行额窦口扩大术,切除部分窦口周围囊肿壁,保留与眶骨膜及硬脑膜紧密的部分囊肿壁。术后鼻腔清理半年,保证囊肿腔与鼻腔引流通畅。结果1例视力下降者术后视力无明显提高,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复视、视力下降、头痛及眶痛等症状均在3个月内逐渐消失。无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颅内、眶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鼻内镜复查窦腔引流通畅,无鼻窦囊肿复发。结论应用鼻内镜额窦口扩大术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手术安全、有效。保持额窦口黏膜光滑、引流通畅,是防止囊肿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额窦粘液囊肿可侵犯邻近结构 ,如颅内及眼眶 ,易产生严重并发症 ,临床上难以处理。该作者在 1995~1998年间共收治 12例患有额窦粘液囊肿的患者 ,其中8例有额窦手术史 ,2例伴鼻息肉病、额窦炎、变态反应及阿司匹林不耐受 ,3例有额窦外伤史 ,1例病史不清 ;11例伴有额部疼痛 ,8例患处觉明显压痛 ,7例复视 ,4例鼻阻 ,3例局部肿胀 ;CT及 MRI检查可见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一致的肿块 ,其中 5例病变向外侵袭 ,破坏眶上壁 ,7例病变破坏额窦底壁 ,同时伴有眶上壁的破坏 ,6例病变破坏额窦后壁侵入颅内 ,这 6例中有 1例同时伴有额窦前壁的破坏。所有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实施以星状裂解剖标志定位经筛泡前径路行额窦开放术,评价该术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5例(407侧)慢性额窦炎患者行星状裂解剖标志定位的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术前常规鼻窦CT扫描,确定额窦自然开口与钩突及筛泡的关系。术中保留筛泡,依据星状裂解剖标志定位额窦开口行额窦开放手术。结果220例患者按该手术步骤开放了额窦自然开口;5例(8侧)术中暴露额窦开口困难,通过经皮额窦穿刺,注水时在内镜下观察,确定额窦自然开口位置后继续手术获得成功。无一例出现筛前动脉破裂出血和前颅底骨折等术中并发症,2例患者纸样板损伤出现眶周血肿。术后随访6~12个月,293侧(72%)可见额窦窦口开放良好,完全上皮化。201例患者(89%)主观感觉症状缓解。结论以星状裂为解剖标志定位经筛泡前径路行额窦开放术术中能较准确地寻找额窦开口,提高了额窦手术成功率,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1800例有噪声接触史的患者中,发现27例(37耳)的听力图有两个切迹,即除了3000~6000赫的高频区有典型噪声性聋的切迹外,在500~1000赫的低频区还有一个切迹(多发生在1000赫频率处)。在两个切迹之间,多半是2000赫音频的听敏度较高,形成一个反向切迹(inverted notch)。作者分析了这27例患者的职业史、过去史和听力学检查的结果,并把这些资料与另外50例随机抽样的无双切迹听力图的患者进行比较后,指出低频区的切迹也是噪声损害的表现。作者提出了形成双切迹听力图的原因:(1)  相似文献   

13.
影像导航辅助内镜下额隐窝气房分布解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额隐窝气房分布特征解剖研究。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39侧。手术中在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行额隐窝及额窦开放,术中观察额窦引流方式及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影像导航对其进行确认。结果以额窦口为中心,划分额窦口前区、额窦口区和额窦口后区,鼻丘气房和额气房位于额窦口前,窦中隔气房和终末隐窝与额窦口同一平面,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和眶上气房位于额窦口后区。其中,术中鼻内镜下对鼻丘气房、I型额气房和II型额气房、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及窦中隔气房的识别与导航确认符合率最高(100%),额窦口符合率为89.7%;眶上气房为80%;终末隐窝为71.4%及III型额气房和IV型额气房符合率为60%。结论以额窦口为中心,额隐窝气房呈现额窦口周围较为固定分布规律,并对判断额窦口和开放额窦有很好的解剖参考意义,同时,对额隐窝气房的识别和开放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例1男,25岁。左眶上缘胀痛15 d于1998年8月27日入院。CT片示左额窦内阴影,眶上壁及额窦外侧壁、部分颅内板骨质破坏。采用冠状径路切除肿瘤。沿发际内0.5~1.0 cm行一冠状切口,或单侧跨中线弧形切口,向下翻起额部皮瓣,将额窦瘤体外侧额骨瓣掀起,分块或整块摘除瘤体。对于额部较小骨质缺损,以自体额骨瓣修复,较大者以塑形钛网进行即时修补。术中见额窦外侧壁破坏,呈2 cm×2 cm缺损。眶上壁破损达3 cm×3cm,前颅底轻度破损。瘤组织质脆、无包膜,充满窦腔。病理报告:额窦骨化纤维瘤。  相似文献   

15.
作者治疗29例额窦囊状扩张病人。发病原因:面部火器损伤后碎骨片和疤痕阻塞窦口5例,脑脊液漏手术时用蜡填塞窦口1例,粘膜水肿或息肉阻塞窦口7例,骨瘤阻塞窦口15例。窦内容物:脓液7例,粘液20例,浆液2例。患病时间6月至23年。额窦囊状扩张的症状,常在眶内上部出现膨隆,触诊无痛,较软,有弹性波动感。X线照片窦腔扩大,眶内上部常有骨质缺损。穿刺可有灰色粘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额窦神经纤维瘤致额窦黏液囊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患者右眼突出10个月,无视力下降、复视、嗅觉障碍,CT示右额窦内有边缘为弧形的高密度影,眶上壁骨质有破坏,肿物凸向眶内.手术采取鼻外额窦切开术,术中见右额窦前下壁隆起,有一约1.5cm直径大的囊肿(病检结果为黏液囊肿)突向眼眶;右额窦腔窦口处有一约1.5cm×1cm×1cm大的实性、较硬的新生物(病检结果为神经纤维瘤),阻塞窦口.清理病变组织,窦口放置1cm的硅胶管,术后2个月取出额窦引流管.结果术后右眼球无突出,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神经纤维瘤长期阻塞窦口使窦内引流中断,窦内黏液潴留最终形成额窦黏液囊肿.手术切除囊肿及神经纤维瘤,恢复并扩大了患窦与鼻腔间的引流通道,并须密切随访神经纤维瘤的恶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 ,53岁。因左眼渐进性眼球突出 1年伴眼胀1个月 ,以“左眶内肿物待查”于 1999年 5月 6日收入眼科。检查 :一般情况好 ,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心肺正常 ,肝脾不大。专科 :左眼上睑轻度下垂 ,遮盖 1/ 2瞳孔 ,眼球向前下方突出 ,上转不能 ,下转及外转受限 ,眼眶饱满 ,眼压 T+ 2 ,眶上缘下可及肿物 ,浮球感 ,表面光滑 ,轻压痛 ;眼眶 CT示左眶内肿物侵及额窦 ,眶上壁骨质破坏消失。鼻腔检查 :左鼻腔粘膜无充血及水肿 ,中隔右偏 ,左侧中甲膨大 ,钩突肥大 ,中鼻道狭窄 ,无分泌物 ,B超及鼻窦 CT冠扫考虑为左侧额窦粘液性囊肿并坠入眶内。…  相似文献   

18.
眶上筛房     
鼻内筛窦开放术后复发窦炎的处理仍困难,常见原因是顾虑额隐窝(前界鼻丘气房、后界筛泡及前颅底、内临中甲、外方为眶的内和上份)区面积小,与筛前动脉、颅底及纸板邻近,未能完全会除病变而致炎症残留。近年注意到额区除额窦外尚可有来自前筛窦的一或多个副气房,向外上方延伸入额骨内形成气化腔,即眶上筛房,可使同侧额窦后壁向前内方移位、窦腔变小、鼻额管狭窄或闭塞,曾被误认为是重复额窦、额窦内完全性骨隔,致炎症遗漏而使额窦手术失败。眶上筛房的发现率各家统计不一,在成人标本中约占5%~8%~15%或14/242,典型…  相似文献   

19.
例1 男,10岁。1978年8月2日因左眼外突1年入院。检查:左眼视力1.5,左眼球向前下外方移位,向上运动受限,较对侧前突 7 mm,视乳头边界模糊,眼底静脉充盈,眼眶上方可触及质韧之肿物,边界不清,穿刺抽出血性液体。X线摄片报告:额窦及眶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额窦眶内血管瘤。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眶项及额窦后壁骨质破坏,肿瘤呈灰白色,质脆,易出血,其包膜与脑膜粘连不易分开。将肿瘤及粘连之脑膜一并切除,脑脊液外漏,用颞筋膜修复,额肌膜瓣覆盖。病理报告:脑膜瘤。术后随访4年正常。4年后,左眼球较对侧突出 2 mm,无其他症状。现仍在观察中。 例2 男,42岁。1986年3月1日因左耳道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环咽肌切迹的出现率。方法对146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食道钡餐检测,观察是否有环咽肌切迹的存在,同时对3例环咽肌切迹阳性患者做食道镜检查,试图了解环咽肌切迹的性质。结果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环咽肌切迹的出现率达14.4%,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没有明显区别结论部分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可能由环咽肌切迹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