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秀华  闵俊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46-4548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体重指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仁和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且无内科并发症的孕妇10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并计算孕12周内、孕32周、分娩前孕妇身高和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体重指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呈正相关性。结论:孕期按孕周进行营养指导有利于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对胎儿生长受限,应早于孕32周开始治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孕期胎儿体重规划教育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控制孕妇体重对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来说明开展孕期胎儿体重规划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在该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参加孕期胎儿体重规划教育,并允许有父亲及家属参与。对照组为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产妇体重指数的变化与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孕妇孕13周至分娩前的体重指数总增幅≥6的发生率、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结论:通过开展孕期体重规划教育活动能有效控制孕13周至分娩前的体重指数的变化,降低难产率和巨大儿发生率,有助于优生优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早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592例单胎早产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孕前体重过低或孕前体重正常而孕期体重增长不足的孕妇发生早产的AOR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是5.96(1.26,46.5)和3.96(1.82,9.62)。结论:孕前体重过低或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若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会增加早产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变化对头位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其孕期增加的幅度对头位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头位、单胎、初产、妊娠足月的孕妇根据不同的孕前体重指数分为3组,根据体重指数在孕期增长的不同幅度分为3组,分别比较3组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巨大儿发生率、产程超过12 h的发生率、产后出血率。结果:孕前超重组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产程过长的发生率均大于正常组,孕前超重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大于正常组。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指数的增幅对头位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控制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前体重指数(BMI)预测孕期增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518例,分析其身高、孕前体重及BMI与孕期增重的相关性。结果:在控制及不控制身高因素的影响下,孕前体重与孕期增重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在不控制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下,身高与孕期增重无相关性;控制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后,身高与孕期增重有显著相关性。在不控制身高及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下,BMI与孕期增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控制身高及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后,BMI与孕期增重的相关性不存在。结论:身高和孕前体重是孕期增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无相关性,故用BMI预测孕期增重的临床价值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孕妇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对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根据孕妇的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记录其孕期体重增加数;分娩后,记录有无妊娠并发症以及分娩并发症。按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数分别将孕妇分组,并比较各组间产科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在孕期增重≥12 kg时较孕期增重<12 kg时高;(2)随着孕前体重的增加,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均增加;其中当孕期体重增加巨大儿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均增加;(3)对孕前及整个孕期体重的控制可以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以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儿预后,对临床孕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4)不同孕前体重有不同孕期增重的适宜范围,能减少产科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最终产前体重控制在适当范围,可为妊娠期肥胖标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红珍 《中国保健》2009,(20):824-826
目的:探讨孕期胎儿体重规划教育及孕妇体重对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笔者收集门诊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了孕期胎儿体重规划教育。对照组为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产妇体重指数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产妇孕13w至分娩前的体重指数总增幅〉16的发生率、难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巨大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体重规划教育能有效控制孕13w至分娩前的体重指数变化,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难产率,有利于孩子生长和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120名在我院检查及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调查,记录孕妇孕前及分娩前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计算出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值,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的孕妇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6的孕妇,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指数增加>6的孕妇出现先兆子痫、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6的孕妇。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治疗后控制体重指数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使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南汇区流动孕妇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产检或转入本院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485名单胎流动孕妇,通过计算其体重指数(BMI),包括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按孕前BMI〈18.5(消瘦型),18.5≤BMI〈23(均衡型)。BMI≥23(肥胖型);产前BMI〈26.26≤BMI〈32.BMI≥32:BMI△〈5,5≤BMI△〈8,BMI△≥8分别分成3组.分析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情况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结果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与巨大儿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巨大儿的发生越多;与低体重儿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A越大,低体重儿的发生越少。结论孕前、产前BMI及孕期BMI△三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屁著的影响。孕期应加强产检.合理营养与适当的营养控制,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指导合理运动。积极控制胎儿体重.使孕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变化、胎盘重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推进我市孕期合理体重增加模式的构建,降低低体重儿、巨大儿及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5月—12月间在高安市中医院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120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的差异及关系。结果按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的孕妇占54.16%,体重增加不足的孕妇占18.33%,体重增加超标的孕妇占27.5%。随着孕前BMI指数增加,孕妇体重增加逐渐降低,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盘重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胎盘重量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高于胎盘重量低的孕妇。结论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故控制好孕前BMI指数可减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爱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34-453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根据1082名单胎初产孕妇的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记录其孕期体重增加数;分娩后,记录有无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剖宫产、经阴分娩)以及分娩并发症(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胎盘早剥)。结果:①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及产后出血组的孕前体重指数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②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和巨大儿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③子痫前期、巨大儿和剖宫产组的孕期体重增加数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④新生儿体重与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的相关系数为0.207(P<0.001)。结论:对孕前及整个孕期体重的控制可以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程翠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09-4510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取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450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分为3组:A组BMI增幅<4,B组4≤BMI增幅<6,C组BMI增幅≥6。探讨各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及出现产科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强营养指导,避免肥胖,对减少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80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孕前体重:孕前肥胖组、超重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GDM发生率孕前肥胖组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孕前超重组高于消瘦组(P<0.05);产后出血率孕前肥胖组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低体重儿发生率孕前消瘦组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②孕期BM I增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GDM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孕期BM I增幅>6者高于增幅为4~6及<4者(P<0.05),增幅4~6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者(P<0.05);增幅<4者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增幅4~6者及>6者,增幅4~6者高于增幅>6者(P<0.05)。增幅>6者的产后出血及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幅4~6者(P<0.05)。结论:合理的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幅利于优化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该院门诊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孕妇590例。孕前体重指数BMI≥25者为孕前超重组共114例,BMI<25者为对照组共476例,比较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于孕前正常体重者孕期体重增长按15 kg再分组比较对妊娠结局影响。结果:①孕前超重组在糖尿病筛查、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宫高+腹围≥140cm的比例及巨大儿、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孕前正常体质量者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上述指标也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P<0.05);③孕期食用水果多的6、7、8月孕妇糖筛、OGTT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1);④偏爱吃维生素C水果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高(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减少GDM的发生及降低剖宫产率。孕前、孕期应均衡饮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北京某三甲医院2017—2021年4529例分娩产妇数据,根据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利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相乘、相加模型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于新生儿体重影响是否...  相似文献   

17.
影响产后体质康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艳梅  于珊  吴杰  单瑞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032-2033
目的:探讨影响产后体质康复的因素。方法:选择478例单胎孕妇测量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并用MES进行体成分及运动功能测量,观察产妇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新生儿体重、产后运动系数、分娩方式对产后体质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指数增长与产后肥胖密切相关。②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指数增长与产后的下肢最大肌力无相关性;与股骨颈抗骨折能力有相关性。③产后运动系数与产后体质无相关性。④新生儿体重与产后体质无相关性;分娩方式对产后体质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产妇应注意孕前、孕期合理营养,增加运动量,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幅度,自然分娩,对产后体质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身高、体重及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60例单胎产妇,测量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MI)及体重增幅,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期高体重指数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相应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性;当体重指数增幅>6时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和高危新生儿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性;孕期体重增幅≥15Kg时,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和高危新生儿高于另一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期体重增长、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新生儿体重增加及孕妇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正常足月生产单胎的乳母,记录孕前身高和体重、产前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等数据,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的关系。结果孕前低体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其他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出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显著大于增重不足和正常组;随着孕期增重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明显增大。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孕期妇女应根据自身情况将孕期增重控制在适宜范围,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霞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37-323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8年3月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建卡并住院分娩的体重指数>24的孕妇100例,随机抽取同期分娩体重指数正常的孕妇300例,随访他们的妊娠结局。结果:①高于标准体重组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巨大儿的发病率(分别为12.00%、14.00%、10.00%)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分别为4.00%、4.33%、5.6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高于标准体重组中,发生GDM组孕期体重增长明显低于未发生GDM组孕期体重增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孕期体重增长≥15 kg者,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的发病率及剖宫产率较体重增长<15 kg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前体重标准和孕期体重增长<15 kg者及妊娠期糖尿病体重控制正常的孕妇妊娠结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