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疏肝解郁法治疗视神经萎缩举隅刘晓峰(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视神经萎缩/中医药疗法疏肝解郁视神经萎缩主要表现为眼外观端好,而有不同程度的中心视力逐渐减退及视野缺损,甚者盲无所见为主症的眼病。属中医青盲范畴。青盲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2.
视神经萎缩归属祖国医学的“视瞻昏渺”、“青盲”范畴,其症:视力逐渐减退,不分明暗,视野缺损或为青盲,而眼不红不肿,不疼不痒,瞳孔无变形;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应正常,眼底可见视乳头变淡甚至苍白。病因多为肝肾阴亏,气血两虚,气滞血淤,肝胆邪热以及外伤等。治疗上直到目前尚无特效方法。我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多为青光眼后期继发而来,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青盲范畴,是以视盘色淡,视力逐渐降,甚则盲而无所见为主要特征的内障眼病。近年来祖国医学采用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已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就针刺及中药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伯洋  杨光 《医学综述》2002,8(10):618-619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节细胞轴索的变性萎缩 ,临床确诊主要依据其特征性改变 :视盘颜色变淡及视功能损害。该病既是一独立疾病亦是多种眼病 ,或全身疾病、外伤、肿瘤等的最终结果 ,病情严重 ,治疗困难。过去多认为视神经萎缩属不治之症 ,许多医生仅使用维生素类药等搪塞敷衍患者。中医称本病为青盲 ,近年中医药及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多报道 ,临床疗效尚好 ,现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确诊视神经萎缩 (青盲 )后进行辨证分型 ,依型用药 ,既是中医传统用药的基本方法 ,亦是现代临床诸多医家习用的主要方法 ,有较多报道。但因本病病因…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挫伤及视神经萎缩作为一种难治性眼神经疾病,多见于严重眼外伤或青光眼、视神经前段缺血性病变之后。其临床症状是低视力、小视野,最终可致完全失明。其发病率约占眼外伤的12%左右,治疗效果常不满意,从1994年开始,我院眼科采用系统的中西医并加以运动疗法来治疗视神经挫伤以及视神经萎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  相似文献   

6.
王焱华  石玉芬 《中外医疗》2009,28(20):26-26
视神经萎墙(Optieatrophy)是视神经纤维在各种病因下发生传导功能障碍而至视力减退,西医主要以扩张血管.营养视神经治疗,中医属青盲范畴,多由于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所致,宜补需为主,儿童性视神经萎缩一般发病较晚,病因较难查出,给治疗上带来了一定困难,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神经萎缩,中医称"青盲".是一种危害视力功能的严重疾病,其病因,病机非常复杂,临床证治比较困难.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治疗作了许多探讨,夏德昭用弯针刺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得到较好的效果,有些患者不能坚持治疗.1992年Reyriolds和weiss从成年鼠纹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获得成功,为视神经萎缩再生修复研究带来灵感,这项研究的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视神经萎缩因其病复杂,神经纤维损伤后不可逆给临床带来巨大困难.单纯西药治疗,往往因效果差使许多患者视功能严重受影响.我科自1998年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视神经萎缩系视神经严重损害最终结局,一般视力预后较差,除部分下行性视神经萎缩经祛除病因治疗后,视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大多数最后多以失明而告终。脑活素(Cerbrolysin)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内外科多种疾病,将其用于眼科疾病治疗也有报道,但均为全身给药,而且认为对视神经萎缩疗效较差。笔者应用奥地利EBEWE药厂生产的脑活素球后注射的方法治疗早期视神经萎缩37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自本院1998年~2002年住院及门诊患者中37例病人46只眼,男性21例,2…  相似文献   

9.
视神经萎缩是眼科的疑难病症之一.此病属于中医的“青盲”范畴,目前西药尚无特效疗法,笔者自83年以来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结合本病的生理病理特点,组方通窍补肾汤,治疗视神经萎缩21例29只眼,痊愈3眼占10.3%.显效6眼占20.7%.有效12眼占41.4%,无效8眼占27.6%,有效率为72.4%.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视神经萎缩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18例28眼视神经萎缩的针刺前后球结膜微循环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发现视神经萎缩患者球结膜微循环以血流减慢、血细胞聚集、微血管了血和渗出为主要病理改变,针刺后血流加快、血细胞聚集减轻。本病球结膜微循环的异常发迹与中 对本病“经络郁滞”的认识相吻和。针灸能改善局部血循环,疏通目络气血、局部新陈代谢,使部分处于低下地视神经的兴奋性得以改善,是针炙治疗神经萎缩的疗效机制定之一。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萎缩是老年入视力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1987年4月1日全国盲及低视力的流行病调查,在城镇双眼视力残疾的主要病因中,视神经病变为第七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老龄化,必然有上升趋势。笔者通过60~91岁15例22眼非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选用维脑路通注射液与肌苷注射液缩写为“维肌注射液”。用维肌注射液球后用药治疗视神经萎缩133例、161眼,并设立83例、98眼用其他方法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用维肌注射液球后用药显效率为69.2%,有效率为21.8%,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显效率0,有效率为21.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意义。说明用维肌注射液球后用药治疗视神经萎缩具有明显效果,且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具有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血液流变学的比较,发现外伤性视萎缩发病除单项红细胞压积无差异外,其余5项指标均呈显著差异(P<0.01)。同时通过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的检查,结果表明中药对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中的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两项指标改善有意义(P<0.01)。作者认为出现这一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是由于外伤后引起微循环障碍,即在微循环血流中,出现血红细胞聚集程度的增加,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的升高,而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均可通过“逆转现象”而被放大对血液流动的阻力,从而使其血流变性引起变化。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受各种病因损害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视力减退 ,甚至失明的眼病 ,中医眼科称为“青盲”。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 ,我们在临床中应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近年来出版发行的文献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概述如下。廖品正[1] 主编的教科书《中医眼科学》提出了体针治疗、穴位注射和头针治疗三种方法 ,体针取穴 :睛明、球后、上明、太阳、风池、养老、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每次局部取 1~ 2穴 ,远端配用穴 ,每日针刺 1次 ,10次为 1个疗程。久病阳虚者 ,远端穴位可…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复发引起视神经萎缩一例屈晨李佩玲韩万春临床医学一系眼科教研室(上海,200072)关键词鼻咽肿瘤;视神经萎缩;病例报告分类号R774.63鼻咽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文报告一例鼻咽癌侵犯颅底、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调补肝肾、养血活血中药汤剂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46例48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联合中药汤剂口服)与对照组(21例,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结果治疗后视力好转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22〈0.05),有效率80%。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视神经萎缩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指标。方法 以传统药物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视神经萎缩39例57眼,以视力、中心视野及眼电生理(P-VEP)作为观察指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 视神经萎缩经治疗后功能有一定改善,视力、中心视野、P-VEP(P100潜时)3项均有好转在统计学上有显意义,且3项指标间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视力、中心视野、P-VEP均可作为视神经萎缩患的病情及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刘文舟  段俊国 《四川医学》1999,20(2):161-163
视神经萎缩是严重的视网膜和视神经各种疾病的最终结局,可引起严重的视功能障碍。对其视功能进行判断时,除了传统的视力、视野检查外,视觉电生理检查是常用的一种手段。其中视觉诱发电位对其视功能的判断尤为重要,视觉诱发电位依据刺激方式的不同,分为闪光视觉电位(...  相似文献   

19.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比较棘手,致盲率高。作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32例眼挫伤致视神经萎缩病人治疗,中医以活血化瘀,健脾利水为主,西药采用爱露明注射液、维生素、ATP、肌苷等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986只眼视神经萎缩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86只眼,显效48.7%,总有效率为95%。结论:由各种原因引起使视神经纤维发生病理改变,导致萎缩而影响传导功能。一般视力预后均很差,病人多以失明而告终。因此,早期诊断,诊断明确(不要忽略每一个临床表现及自觉症状)必须治疗得当,不要延误患者复明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