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早就注意到慢性炎症、病毒与癌发生的关系 ,诸如慢性肝炎与肝癌、胃炎与胃癌、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癌以及炎症与皮肤癌的发生等 ,但其机理并未完全弄清。然而随分子水平研究的进展 ,分子生物学已深入到医学各研究领域 ,使炎症引发癌症机制的阐明展现了曙光 ,从而为癌症的预防、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本专辑译自 :《医学のあゆみ》2 0 0 2年Vol 2 0 3No2特集———慢性炎症が引き金となる发癌の分子机构 ,以及《医学のあゆみ》Vol 2 0 3 ,No4特集———ウイルス发癌の最前线。两特集对人们所关注的慢性炎症、病毒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及其机制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做了全面介绍 ,值得从事癌研究工作者参考。本期专辑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姚桢教授主译、主审。本刊编辑部为便于读者参考 ,对两专辑文章作了统一编排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爱知县癌中心立松正卫 (病理学 )部长的研究发现 ,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期越早 ,胃癌的发生率就会越高。研究人员使出生 4周、1 8周、3 2周后的实验鼠感染幽门螺杆菌 ,并给予癌治疗药物进行胃癌发病率的比较。结果表明 ,与生后 4周实验鼠胃癌发病率 60 %相比 ,1 8周的为 1 8% ,3 2周的为 1 0 % ,证明了感染期越早 ,发病率越高。此外 ,研究人员还发现 ,灭菌时间越早 ,抑癌效果越好。当给生后 1 5周实验鼠投药灭菌后 ,胃癌的发病率被控制在6 7% ,而生后 5 5周做灭菌的实验鼠 ,胃癌发生的控制率为 3 8 2 %。在日本…  相似文献   

3.
一年前本刊曾在 2 0 0 0年第 4、5期日本来稿栏目中连载了日本千叶旭中央病院院长村上信乃的撰文———日本国感染病预防、医疗新法介绍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医学のあゆみ 2 0 0 0年第 1 95卷第 5期 ( 1 1月 4日 ) ,推出特集 :感染症———最近の题 ,就感染病新法的理念、一年来实施的状况以及今后的研讨课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全集共载文 2 2篇 ,限于版面 ,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姚桢教授对全集作了精细整理 ,浓缩成本专辑 ,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癌的化学疗法在临床肿瘤学中是一个既重要而且包含众多学问的课题。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流行病学、药物的开发、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理学、临床试验、效果判定等无不包括在这一范畴之中。2 0 0 1年《最新医学》杂志分作前篇及各论两部分 ,全面地阐述了当今癌化学疗法的现状 ,颇具学习参考价值。本期专辑选登 2 0 0 1年《最新医学》3月增刊特集———がんの化学疗法 (前篇 )。限于篇幅只选择其中若干篇译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原因的报告已有20年,目前最多的是其与胃癌相关的病理生理的研究。日本人中每3人就有1人感染HP,作为胃癌病因的HP究竟是如何感染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可知。  相似文献   

6.
头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刚  赵彬 《日本医学介绍》2002,23(12):566-566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 1 982年Warren和Marshall在胃粘膜活检检材中分离培养的一种直径约为 2~ 3× 0 45 μm、略呈需氧性的革兰氏阴性的短小螺旋状杆菌。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尿毒酶活性 ,分解尿素产氨 ,中和胃酸后可在胃内形成持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不仅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因 ,近年来尚有报道表明 ,其与缺血性心疾病、雷诺氏现象、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 ,荨麻疹、脱发等皮肤疾病 ,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此外 ,欧美学者的报道还提…  相似文献   

7.
螺杆菌(H.pylori)系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和Warren二人分离培养出的栖生于胃内的革兰阴性杆菌,该菌感染被认作是当今世上发病率最高的感染。关于本菌与胃癌的相关性,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局(IARC)认定,如同吸烟之于肺...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成为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原因。这在目前早巳达成共识,不再有何异议。资料显示的Hp还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尚属于很多人不知晓的观点。事实上,的确已经出现了有关通过HP除菌而使得缺铁性贫血获得改善的临床报道。虽已确认Hp感染可引起铁吸收障碍,但机制并未完全明了.还只停留在假说阶段。目前推测,可能系感染引起了胃的腺体萎缩。也就是降低了胃酸分泌细胞数量,使得胃内呈现出无或低酸状态,导致维生素C以及2价铁离子溶解度的低下,进而产生非血红索铁吸收障碍。或许是HP本身,亦可使消化道内腔的铁被消耗,或者还可由于铁附着于细菌表面的方式而妨碍铁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姚桢 《日本医学介绍》1997,18(4):171-172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对策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已被阐明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以及Menetrier病等形形色色的胃病相关联。最近的研究又提示它还影响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发育障碍等其它脏器或全身性疾病。H.pylori感染作...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 ,胃癌虽有减少的倾向 ,但每年还约有 5万人被胃癌夺去了生命。胃癌的发生已明确存在着国度、地区、民族、性别等的差异。据WHO1 995年的统计 ,每 1 0万人的胃癌死亡率 ,日本为 5 0人 ,美国为 6人 ,法国 1 3人 ,中国为 2 4人 ,以日本的死亡率最高。进一步观察发现 ,目前日本胃癌死亡率还是比胃癌的罹患率的减少为明显。即 1 993年胃癌罹患率每 1 0万人为 94.5人 ,接近胃癌死亡率的 2倍。这就意味着在日本未达到死亡的胃癌尚多。五十多年前 ,在美国其胃癌患病率高于日本 ,但之后却急剧地在减少。这期间考虑是社会上电冰箱的普及起重…  相似文献   

11.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除菌疗法自1983年Warren与Marshal由溃疡病患者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以来,对消化性溃疡来说感染学说的重要病因因子。嗣后,历经世界各国临床家和研究者的研究发现,本菌...  相似文献   

13.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十二指肠溃疡经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强效抑酸药物治疗,8周之内可有90%以上的溃疡获得治愈。但在此后不作维持治疗的情况下,于1年之后会有60%-90%出现复发,因而目前普遍推行长期的抗溃疡治疗。现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除菌治疗可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一组经双盲多中心协作研究(497例)的除菌治疗成功后1年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分别为11.4%和6.8%。Miwa(2004)最近报告一组4940例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的复发率更低,胃溃疡为2.3%/年,十二指肠溃疡为1.6%/年,并指出胃溃疡复发例中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服用者、吸烟者和饮酒者为多,提示较之十二指肠溃疡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还有报道称对活动期(开放性)溃疡的治疗,采取联用Hp除菌的治疗方案可以提升溃疡治愈率,更有称单纯除菌治疗的胃溃疡治愈率与已往的抑酸药治疗效果无异,可见Hp除菌治疗的实用价值之大。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军 《日本医学介绍》1997,18(5):226-227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1慢性胃炎的进展与幽门螺杆菌(HP)在胃粘膜中炎症细胞浸润的原因还不甚明确,但由于发现了HP,并认为HP是胃粘膜中炎症的最重要病原因子。HP在慢性胃炎患者的80%可检出。由HP以外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炎为特发性胃炎仅占10~15%,自身免...  相似文献   

16.
一、化学预防 胃癌中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而发生者占绝大多数,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进展具有密切相关,这一点是明确的。然而,在胃癌的成因上,又同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因子相关,其中Hp感染是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现状与展望幽门螺杆菌(H.pylori)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可大大减低与本菌感染相关的疾病,故其意义重大。动物模型H.pylori除人类以外仅能存在于猴及无菌仔猪胃中。因其无鼠类小动物模型,遂用能定栖于小鼠胃粘膜并引起胃炎的H.fel...  相似文献   

18.
邹杰 《日本医学介绍》2002,23(12):560-561
幽门螺杆菌 (Heticobactorpylori,H .pylori)是 1 983年分离培养出的栖息于胃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口投予该菌 ,即可建立人的感染 ,一旦满足Koch三原则 ,即成为胃炎的病因。该菌有 2~ 8根鞭毛、具有中和胃酸的尿素酶以及粘附于胃表层粘液凝胶层内及表层的粘液细胞表面。现已明确 ,H .pylori乃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 ;除菌可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显著减少 ;除菌还可治疗低度MALT淋巴瘤 ,并与肠上皮化生乃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截止目前的研究 ,已做出H .pylori系致胃癌因子的结论。其有…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时代性转变──人口老龄化、饮食西化、肥胖者增加。随之而来的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食管领域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其中尤其胃食管反流病大有发病增多之势,值得引起各科医生的关注。面对这一新动向,本刊选译了2001年第50卷第7期《综合临床》杂志特集──胃食道逆流症GERD,全集共载文26篇。全集系统地、全面地讲述了胃食道反流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其与各科的关连。本专辑全部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医生翻译,姚桢教授主审,颇值得临床一线的医生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