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关林  李峥  陈岩  张哲 《医学综述》2009,15(1):34-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的能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发病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红 《医学综述》2011,17(15):2308-23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非造血干细胞。BMSCs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MSCs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化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但对于BMSCs移植的最佳治疗途径、最佳治疗时机、评价手段和长期安全性等仍存在着质疑。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将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另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探求新的更为理想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也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虽然成果显著,但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溶栓、经皮冠脉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PTCA S)以及外科手术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是一类未充分分化的可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多潜能细胞。按照发生学来源及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可将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s)和成体干细(adultstemcells,ASCs)。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治疗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趋向,在治疗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其可行性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7.
林育辉  陈敏生 《广东医学》2011,32(21):2879-288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从成体骨髓组织分离、培养扩增、并且在体内或体外能保持其生长特性的干细胞。且在适当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及心肌细胞等。充分利用BMSCs多种独特的细胞特性,并联合外源基因,可增强其治疗效应,适合应用于多种组织的治疗,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将BMSCs移植到梗死心肌组织后,能够防止病理性心室重构、增强心脏收缩功能,促进心功能恢复等作用。本文就目前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关于BMSCs由供体分离扩增及其细胞特性,移植前的加工改造和如何移植到心肌损伤部位等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胎盘、脂肪及牙髓等组织。由于其具有高度自我增殖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成,并通过旁分泌途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梗死的治疗研究提供新选择,现就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现状及进展做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为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细胞坏死性相关疾病提供前期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月龄大于或等于36个月的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36月 龄兔相当人60岁左右,为老龄兔),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兔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1 d组、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每组5只;取标记后的MSCs细胞(密度为2×107•mL-1)200 μL,分别多点注射于心肌梗死后1 d、1周、2周、3周、4周的心脏梗死区,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进行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1 d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1周、2周及3周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周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1周、2周及3周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1 d移植组(P<0.05);1周、2周、3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进行相同剂量细胞移植时,1 d~3周行MSCs细胞移植治疗均能改善心功能,以第1~3周移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兔心肌梗死(myoeardial infarction,MI)的治疗作用。方法:大耳白兔38只,2只用于提供MSCs,余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I组和MSCs移植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MI模型,在MI后1小时将DAPI标记的MSCs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术前、术后2周、4周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心功能变化。术后4周处死兔.取心梗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心梗4周后,MSCs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MSCs组心功能和毛细血管密度与M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异体移植入兔MI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爱明  蔡林 《医学新知杂志》2003,13(4):215-217,F004
目的 通过提取兔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加以纯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性。方法 从骨髓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再以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 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细胞器与其生物活性变化相一致。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成功,为今后利用自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软骨、骨、肌肉系统的组织缺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涛  朱亚杰  程朋  赵振国  文峰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21-1524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HepG2与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后二者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SD大鼠BMSCs,经过鉴定后进行体外培养.利用Transwell小室将BMSCs与HepG2建立共培养模型,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TUNEL法检测BMSCs和HepG2的生物学行为变化.结果 HepG2能够促进BMSCs增殖,并对BMSCs具有明显的趋化作用.BMSCs、HepG2单独培养组和经过共培养后的BMSCs和HepG2组所测得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0.3)%、(6.0±0.2)%、(6.3±0.2)%和(6.6±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P>0.05).结论 肝癌细胞HepG2对BMSCs具有明显的促增殖和趋化作用,利用携带细胞毒性药物或者抑癌基因的BMSCs向肝癌部位的趋化作用,有助于提高肝癌治疗的特异性和减少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培叶  刘志跃 《医学综述》2006,12(19):1179-1181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但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例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骨髓干细胞移植为修复梗死的心肌,阻止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体内产生新的心肌细胞。在这篇综述中将探讨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两种培养方法在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应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直接贴壁法两种方法分离、纯化、扩增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效率,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方法 取滇南小型猪的骨髓液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两种方法分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绘制其生长曲线,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生物学形状.结果 直接贴壁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慢,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快,细胞培养后成梭形.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较单纯的直接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更高.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ondrogenic phenotype differentiation of adult sheep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a defined medium as potential seed cells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MSCs were isolated by density centrifugation with Percoll solution from bone marrow aspirated from sheep iliac crest. The third passage of MSCS were induced with H-DMEM containing TGF-β3 .IGF-I, Dexamethasone and VitC. The shape and ultrastructure of cells were observed, toluidine blue stain for GA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type II collagen were applied for chondrogenic phenotype identification. After 14 days of induction, MSCs changed from a spindlelike appearance to a polynal shape, a large amount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Golgi complex and mitochondria were observed,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SCs chondrogenic phenotype was verified by positive staining of toluidine blu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SC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can differentiate to chondrogenic phenotype when induced in vitro and can be used as optimal seed cells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均一的细胞,具有自身的增殖特征及组织化学特征.它在适宜的微环境中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和星状神经细胞等,它易于分离、扩增,易于外源基因导入表达,有望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马可忠  沈青山 《医学综述》2006,12(17):1033-103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某些特定的诱导因素下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