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是中、老年的多发病之一,其发生率随年令增长而增加。其病理为颈椎椎间盘变性,并向周围突出,致使相邻椎体发生骨赘,压迫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及周围软组织等。发生在第三颈椎以上者(上颈部者)引起颈性偏头痛、陈发性或持续性颈疼、颈强直、头昏、耳鸣、恶心、听力减退、视力障碍及发作性昏迷等。此皆与颈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发生在中颈部第三~五颈椎椎间盘病变者,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引起颈后肌、椎旁肌及肩肌萎缩,膈肌麻痹等。发生在下颈部第五~七颈椎者,有肩,前臂及手指疼麻,可因咳嗽、喷嚷诱发呈放射状疼痛。第七颈误伤有大鱼际肌萎缩。第五~六颈椎或第七~八颈椎受累时,肱二头肌或三头肌有功能障碍。第八颈椎误伤时可出现霍纳氏  相似文献   

2.
霍志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4):771-772
颈椎位于上颅和胸椎之间,颈椎椎间盘的结构与腰椎椎间盘相似。其椎间盘较厚,活动范围较大,其中第1,2颈椎主要是旋转活动,第3颈椎以下部位前后移动较多,第5,6颈椎在屈伸活动时前后移动范围最大[1]。颈椎在脊椎中活动度最大,因此其椎间盘、周围韧带受伤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4.
韩兴凤  李美杏 《微创医学》2012,7(3):325-326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诊断明确、症状和体征典型的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急诊行微创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而不是先行保守治疗,才能及时解除颈髓受压,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功能[1]。颈椎后路内窥镜辅助下侧方椎间盘切除和神经根管减压术是在术中将内窥镜代替显微镜,行颈椎后路侧方椎间盘切除和神经根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颈椎间隙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过程。结果颈椎间隙感染的患者多有发热、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升高,5例椎间隙病灶区上椎间盘与相邻椎体呈T1W1低信号改变,在上椎间盘呈T2W1呈高信号,间隙软骨板不平或破坏,受累及的椎体信号增高。结论 MR是颈椎间隙感染早期诊断可靠敏感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实验通过将影像学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并测量颈椎间盘及其相关结构,探索7-12岁儿童颈椎间盘、髓核及相关结构发育情况和增龄规律。收集自2012年9月起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包含完整颈椎结构的健康儿童影像资料共103例,将原始数据经Mimics软件行多平面重建,在正中矢状面调节最优对比度后行颈椎椎间盘各指标测量包括:(1)椎间盘高度(前、中、后),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正中矢径,髓核高、髓核矢径及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后缘距离;(2)计算比值:髓核矢径/椎间盘正中矢径,髓核高/椎间盘中高,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距离/后缘距离。按年龄、节段分组后行统计学分析。结论:1.各测量指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同一椎间盘内前高、后高差异明显,7-12岁时期颈椎间盘前厚后薄的形态已经形成。2.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中高及椎体正中矢径同时随年龄、椎序增加而数值增大,以下颈椎为著,符合力学要求,可增加颈椎稳定性。3.椎间盘正中矢径/椎体正中矢径,椎间盘中高/椎体中高两者比值随着年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提示椎间盘与椎体在矢状长度与高度两方面的生长节奏并不完全同步。4.髓核中心至椎间盘前缘、后缘距离之比可提示髓核在椎间盘内的位置关系,且与7-12岁儿童颈椎曲度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笔者自1997年12月~2004年12月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手术病例58例,均根据《外科学》第五版中的标准诊断,其中男38例(65%),女20例(35%);年龄18岁~62岁,其中25岁~50岁34例(60%);有外伤史者占54%。手术证实有颈椎间盘突出者46例,单纯颈椎管狭窄12例,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管狭窄20例。①46例颈椎间盘突出部位:C5、C630例,占65.2%;C6、C79例,占19.6%;两个以上间隙同时突出5例,占10.8%;…  相似文献   

8.
毛艳群 《华夏医学》2003,16(3):410-411
随着 orion带锁钢板在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颈椎椎体肿瘤手术中的广泛应用 ,我科对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 18例行颈椎 orion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男 10例 ,女 8例。年龄 12~ 4 8岁 ,平均 39.5岁。颈椎骨折脱位 10例 ,颈椎间盘突出 8例。部位 C1 ~ T1 。手术方式为颈椎骨折脱位切开复位或颈椎间盘摘除术 ,取自体髂骨植骨 ,orion带锁钢板内固定术。2 护理措施2 .1 术前康复训练目的是使患者及家属明确术前训练的目的 ,掌…  相似文献   

9.
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突出物巨大,易与颈椎管内肿瘤混淆.本文对1例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用进口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外伤骨折、脱位及颈椎病患者 17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 15例 ,女 2例 ,17~ 6 8岁 ,病程 5h~ 2年。颈椎外伤骨折、脱位 11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 2例 ,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 2例 ,颈椎病 1例 ,脊髓肿瘤颈椎后路手术后明显畸形 1例。 17例术前皆行MRI、CT及X光线摄片。固定节段、单节段 9例 ,双节段 6例 ,三节段 2例。MRI :颈椎体从前面压迫颈髓 9例 ,颈椎及椎间盘共同压迫 6例 ,颈椎后纵韧带钙化压迫颈髓 2例。 11例外伤骨折、脱位中 ,伴完全性截瘫 4例 ,不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情况和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中西药治疗退变颈椎问盘对细胞因子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25只4月龄新西兰兔,体重2-3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药物治疗浅层组、药物治疗全层组.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药物治疗组(浅层、全层)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和葡立胶囊(剂量按体重折算),灌胃2次/日,连用1个月.1个月后用耳缘静脉气栓法处死各组动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抗体含量,并在形态学上评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测定各组动物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颈椎间盘中IL-1 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明显增厚(P<0.01).而抗骨增生肢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 β、TNFα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退变颈椎间盘组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它们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而软骨终板钙化是颈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二者呈高度正相关.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作用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β、TNFα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近1年来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80例,年龄18~49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4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照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在80例患者中,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有效率91.03%,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有效率为83.67%。经x2检验两两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有效率均高于单独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P值为0.042。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组无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在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组,并且上述数值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31和0.043)。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对神经的压迫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通常由颈椎体、小关节退变、椎间盘和黄韧带变性 ,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 ,本文重点讨论颈椎病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防等问题。1 颈椎的解剖及病理生理1 .1 颈椎的解剖 颈椎除环、枢椎体外 ,其余相邻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相连接。每个颈椎均由椎体及椎弓构成 ,两者环绕脊髓构成椎孔 ,上下椎孔连接成椎管 ,内容颈髓。在颈椎椎体前外方有颈交感神经干 ,其上面有上、中、下三个神经节 ;由神经节发出分支分别到达椎动脉、上颌动脉、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心脏各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颈椎人工间盘植入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椎体及椎间盘内应力改变等生物力学分布的差异.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脊柱外科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分别获取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颈椎椎体、椎间盘、韧带断层图像,在Mimics软件中重建三维结构,然后导入Ansys10.0软件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求解计算,分析术后患者的颈椎结构变化及椎体终板接口的位移变化和应力分布,比较研究载荷传导、生物力学分布及稳定性情况的差别.结果 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的邻近节段活动基本正常,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的活动丧失达65%~7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邻近节段椎体及椎间盘内应力变化较小,融合术后患者在受到压力时,邻近椎间盘内应力增加明显,内植物与终板接口处应力集中.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很小,并不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正常人体下颈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后及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后活动度(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建立正常人体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发表的关于颈椎ROM的文献相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模型验证成功后,建立下颈椎ACDF、ACCF模型,并对比正常颈椎、ACDF及ACCF术后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所建立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ROM与已发表研究所测得的ROM数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ACDF和ACCF术后总体ROM和融合节段ROM显著低于正常下颈椎。ACDF及ACCF术后相邻节段各个方向的ROM显著高于正常下颈椎。ACDF、ACCF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高于正常下颈椎组。结论颈椎融合术后总体ROM减少、相邻节段ROM增加,并且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升高,显著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椎间盘钙化病(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IDC)的CT表现.方法:分析16例IDC的CT及X线表现,观察椎间盘钙化的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有无狭窄、椎旁软组织有无受累等.结果:16例IDC中,颈椎15例,胸椎1例.共26个椎间盘受累,其中77%为颈椎,其余为胸椎.钙化呈分叶或不规则团块状10例、盘状2例、碎裂状4例.16例钙化位于椎间盘前部,8例占据全椎间盘,2例仅位于椎间盘后部.结论:CT可敏感而直观的显示椎间盘钙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本病好发人群在30~60岁之间。
  1临床表现
  1.1症状
  (1)神经根型:病变在第五颈椎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和枕部感觉障碍等;在第五颈椎以下者可现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和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相似文献   

18.
张智  汪凡栋  郑佳状  蔡奇霖  陈宇 《西部医学》2014,26(11):1542-1544
目的 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结合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24个节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12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仍保留了术前的部分活动范围,保持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影像学复查见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及手术节段的骨桥连接现象.结论 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维持颈椎的动态稳定,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早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0):53-57
1定义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此种以退行性变为基础的疾患必然随着年龄的递增而成倍的增加。2病因学颈椎是脊柱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尤以颈椎间盘,不仅退变过程开始较早,且是诱发或促进颈椎其他部位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2.1颈椎的退行性变2.1.1椎间盘变性:当纤维环变性、断裂,髓核突出,软骨变薄、消失等改变时,最终影响或破坏了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及椎骨外在的力学结构。2.1.2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重复+Gz暴露建立实验性家兔颈椎病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椎间盘相关研究建立一种经济、科学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方法: 15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加速度作用1 d组、2 wk组、4 wk组、6 wk组,每组3只. 加速度作用组分别暴露于 6 Gz、持续45 s的正加速度(每天连续暴露5次)1 d、2 wk、4 wk及6 wk. 各组动物均于实验前后颈椎侧位拍片作自身对比,实验结束后气栓法处死并取颈椎C3~C7段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① X光片显示对照组、加速度作用1 d组及2 wk组颈椎无明显变化,而加速度作用4 wk组和6 wk组颈椎较对照组均出现显著退行性改变(P<0.01); ②显微镜下显示加速度作用2 wk组、4 wk组及6 wk组均出现椎间盘纤维排列轻度不规则,其中6 wk组还出现髓核缩小及软骨细胞增生. 结论: 正加速度重复作用可引起兔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该模型可以作为颈椎病模型应用于临床及基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