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模型 ,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相血浆ET、CGRP、血压及心电变化。结果 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即刻血浆ET含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而血浆CGRP水平降低 (P <0 .0 5 ) ,复苏后 30min血浆ET明显升高 (P <0 .0 1) ,复苏后 12 0min血浆ET、CGRP均较复苏前有明显上升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T、CGRP水平变化及相关关系可能是一种调节机制并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家兔血浆ET、CGRP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浆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制作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家兔随机分为非缺血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组),观察两组家兔血浆ET、CGRP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ET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血浆CGRP含量降低(P〈0.05)。结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T、CGRP含量变化可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丙二醛和血Na+、K+、Cl-、Ca2+的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实验组采用主动脉与腔静脉钳夹法建立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动物麻醉、气管插管、开胸暴露心脏、主动脉与腔静脉过程同实验组,但不行主动脉和腔静脉钳夹。结果实验组心脏骤停时表现为电机械分离,平均动脉压(MAP)2.44±2.14 kPa。复苏后30 min血浆ET显著升高(P〈0.01),复苏后2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而血浆CGRP含量在复苏后5 min尚处于较低水平(P〈0.05),复苏后2 h显著升高(P〈0.05);血MDA、K+均于复苏后30 min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血Na+、Cl-、Ca2+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复苏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ET、CGRP变化及相关关系可能是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一种调节机制并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心脏骤停复苏过程中,有效调节和改善内环境也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 1(ET - 1)、一氧化氮 (NO)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取家兔 4 0只分别分为对照组、实验组 ,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模型 ,观察心肺复苏期各时点血浆ET - 1、NO、血压及心电变化。结果 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即刻血浆ET - 1含量未见升高 ,在心肺复苏 5分钟血浆ET - 1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血浆NO水平降低 (P <0 .0 5 ) ,复苏后 0 .5小时血浆ET - 1明显升高(P <0 .0 1) ,复苏后 2小时血浆ET - 1、NO均较复苏前有明显上升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T - 1、NO水平变化及相关关系可能是一种调节机制 ,并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相血浆ET、CGRP、血压及心电变化。结果 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即刻血浆ET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浆CGRP水平降低(P〈0.05),复苏后30min血浆ET明显升高(P〈0.01),复苏后120min血浆ET,CGR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 cacid B,SAB)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和SA—B治疗组。结扎免心脏左前降支0.5h造成心肌缺血后再灌注4h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A—B治疗组于左前降支结扎后静滴SA—B溶液,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结扎前、缺血0.5h、再灌注1h及4h静脉采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140(alpha—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的数目。结果:假手术组手术前后血浆NO浓度、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缺血0.5h后,血浆NO浓度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而血浆ET含量和血4、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升高(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治疗组应用SA—B后,再灌注1h及4h时血浆NO浓度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及血小板活化,SA—B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 cacid B,SAB)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和SA—B治疗组。结扎免心脏左前降支0.5h造成心肌缺血后再灌注4h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A—B治疗组于左前降支结扎后静滴SA—B溶液,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结扎前、缺血0.5h、再灌注1h及4h静脉采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140(alpha—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的数目。结果:假手术组手术前后血浆NO浓度、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缺血0.5h后,血浆NO浓度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而血浆ET含量和血4、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升高(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治疗组应用SA—B后,再灌注1h及4h时血浆NO浓度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及血小板活化,SA—B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后再灌注纹状体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探讨ET和CGRP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及褪黑激素(MT)对缺血再灌注纹状体ET、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于大鼠“四动脉结扎法”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后第0、1、2、6h分别腹腔注射褪黑激素2.5mg/kg和10mg/kg两个剂量,各组大鼠再灌注24h后测定MDA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纹状体ET和CGRP含量变化。结果:MT2.5mg/kg和10mg/kg两个剂量于大鼠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后第0、l、2、6h分别腹腔注射可降低再灌注24h大鼠纹状体ET的表达,加强CGRP的表达,并降低了MDA的含量。结论:MT可能通过影响再灌注过程中ET和CGRP的表达,降低缺血神经元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改善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延迟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白兔器官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18只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利多卡因组(L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放血前静脉注射2.5mg/kg利多卡因,此后静注1mg/kg·h利多卡因维持;L组与H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分别于放血前(T0)、休克2h(T1)、复苏2h(T2)各从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C组在上述对应时间点测定血浆ET和CCRP。结果H组与L组在T1、T2时点,与们时点及C组相比,E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L组ET低于H组(P〈0.05);CGRP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L组CGRP高于H组(P〈0.05);结论持续小剂量运用利多卡因能增加机体血浆CGRP含量,降低血浆ET含量,改善各重要脏器微循环.从而减轻失血性休克兔重要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0.
刘英 《广西医学》2005,27(11):1768-1770
目的为探讨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老年脑梗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组者血浆ET和CGRP水平。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浆ET和CG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CGRP/ET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直径〉2cm)血浆CGRP/ET值明显低于小面积脑梗死组(直径〈2cm)。结论ET为致损伤因素,急性期CGRP的升高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且与其拮抗ET的作用有关;CGRP与ET间平衡紊乱可能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血浆CGRP/ET值可作为判断病情程度及转归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钠尿肽抑制SD乳鼠心肌细胞增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心房钠尿肽 (ANP)、血管钠肽 (VNP)及C-型钠尿肽 (CNP)抑制心肌细胞增殖的效应 .方法 体外培养 SD乳鼠心肌细胞 ,用蛋白激酶 C激动剂佛波酯 (PMA)刺激心肌细胞增殖 ,以总蛋白含量和噻唑蓝 (MTT)比色吸光度值为指标 ,观察 3种钠尿肽抑制心肌细胞增殖的效应 .结果 PMA(10 - 9~ 10 - 7mol· L- 1 )致使心肌细胞的总蛋白含量和MTT吸光度值显著升高 (P<0 .0 5 ) ,ANP(10 - 8~ 10 - 6 mol·L- 1 ) ,VNP和 CNP(10 - 7~ 10 - 6 mol· L- 1 )均可显著降低PMA(10 - 8mol· L- 1 )刺激的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和 MTT吸光度值 (P<0 .0 5 ) .结论  PMA对心肌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ANP,VNP和 CNP均可抑制 PMA刺激的心肌细胞增殖 ,抑制效应以 ANP最强  相似文献   

12.
孙春雷  周跃 《浙江医学》2015,37(24):2007-2009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钠肽(ANP)、脑钠肽(BNP)、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入住ICU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浆ANP、BNP、NT-proBNP水平的差异及使用ECMO支持治疗后血浆ANP、BNP、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NP、BNP、NT-proBNP的水平分别为(1214.8±388.6)、(258.6±148.6)、(429.5±386.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均P<0.05);患者在ECMO前后各时点ANP、BNP、NT-proBNP水平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NP水平在ECMO运行1h后明显升高,之后逐渐降低,并与开始前30min相似;BNP水平在ECMO运行后逐渐升高,至3h时已较开始前30min明显升高,至36h时才有所下降;NT-proBNP水平在ECMO运行24h时才明显升高,36h时未有明显下降。经ECMO治疗52~72(62.4±9.4)h后,22例患者病情稳定,均顺利撤除ECMO装置,顺利出院,占73.33%;死亡8例,占26.67%。结论ECMO支持治疗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NP、BNP、NT-proBNP水平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碳二亚胺制备血管活性肠肽(VIP)一牛血清白蛋白连接物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优质抗体R3-6,最终滴度为1:450,000,亲和常数为5.05 x 10~10M-1,结合位点数为88.07pM.该抗体与促胰液素、胰高糖素等7种胃肠激素在浓度为10~-8M时无明显交叉反应,与VIP10~28的反应表明本抗体为抗整个VIP分子的抗体。应用该抗体进行人血浆VIP的放射免疫分析,其灵敏度、精确度及回收率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其受体(GRPR)在结直肠癌、黏膜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60例的病理标本为研究组,选取同期病理诊断为黏膜炎性改变患者60例的病理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黏膜炎性组织中GRP及GRPR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结肠癌及直肠癌患者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Duks分期A、B期患者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C、D期患者(P<0.05);低分化癌患者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化及高分化癌患者(P<0.05)。结论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高,GRP及GRPR表达增加,可为临床结直肠癌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胃酸分泌调节肽是一个37肽。1-29肽段即为胰高糖素,而C-端8肽称为KA8。用固相法合成了此八肽,并观察了它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五肽胃泌素能明显刺激胃酸分泌,但这种刺激作用可被预先给予的KA8所抑制,因此,KA8可能是一种胃酸分泌调节肽。  相似文献   

16.
降血压肽前体的设计和克隆及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降血压肽(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AP)是一类能降低人体血压的小分子肽,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可通过抑制体内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AP通常含有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难以直接表达,因此文中设计含多种降压活性肽段的AP前体(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precursor, APP),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在所构建的基因工程菌进行表达. 方法 筛选多种已报道的具有高体内降压活性的AP,经胃肠消化酶酶切位点串联成APP.基于大肠埃希菌偏爱密码子,人工合成相应的多肽基因(app),PCR扩增,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转化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并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sopropyl 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诱导表达重组APP. 结果 APP基因正确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中.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11000处出现条带,与预期的重组APP大小相符. 结论 人工设计的APP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成功表达,为AP的工业化制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B型利钠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彩娟  王凤芝 《医学综述》2008,14(8):1250-125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B型利钠肽水平显著增加,其可作为血浆标志物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估。外源性的脑钠肽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现已有相关药物问世,其疗效已得到证实。但在治疗的同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后果,是否能够在临床上推广,仍需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素(BNP)和心钠素(ANP)浓度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5例CHF患者为实验组,按NYHA分级分为四个亚组,另选21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血浆BNP和ANP浓度,用超声心动仪(SONO1000)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组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心功能越差升高越明显;血浆BNP浓度与LVEF之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r=-0.59,P〈0.01)。结论CHF患者血浆BNP、ANP浓度显著升高,且随心衰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血浆BNP、ANP浓度(尤以BNP浓度)能较好的评价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赵德生  余强 《重庆医学》2008,37(23):2673-2675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C型利钠肽(CNP)、树眼镜蛇利纳肽(DNP)浓度变化,并初步分析CNP、DNP浓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6例(EH组),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6例(EH伴LVH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1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IA方法 检测血浆CNP、DN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结果 (1)高血压患者血浆CNP、D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CNP、DNP浓度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2)高血压患者不同分级组血浆CNP、DNP浓度无显著差别.(3)高血压患者血浆CNP浓度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0.638,0.420,P<0.05).高血压患者血浆DNP浓度与心脏结构指标中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475,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浆CNP、DNP浓度升高,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升高更明显,且与LVMI呈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心肾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6例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功能损害将其分为单纯心衰组(113例)和心肾综合征组(103例)。测量2组患者血液中BNP及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soma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浓度。并通过随访,比较2组患者30 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同单纯心衰组相比,心肾综合征组患者BNP与NT-ProBNP的浓度均明显升高,分别为334.00(180.50~628.00)pg/mL vs 794.00(509.00~1 620.00)pg/mL(P<0.01),22.51(13.09~35.26)ng/mL vs 32.62(21.10~61.24)ng/mL(P<0.01)。同单纯心衰组相比,心肾综合征组30 d病死率明显升高,为7.1%vs 24.3%(P<0.01)。结论 BNP的失代偿是导致心肾综合征发病的因素之一。合并肾功能损害的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更差,短期内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