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及其带病毒(菌)情况,为做好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指导开展病媒生物和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蚊、蝇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迹法.结果 汶川地震灾区蚊、蝇、鼠总体密度分别为5.77只/人工小时、0.46只/m~2和0.81处/2000m;季节消长6-7月蚊、蝇总体密度呈现上升趋势,7月到达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鼠类总体密度6月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蚊、蝇、鼠密度除个别区、县较高,超出杀虫参考指标以外,总体密度较低.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有力地指导了灾区病媒生物的综合防治,防止了相关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灾区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数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一场地震灾害,造成近7万人遇难,1万多人失踪,37万人受伤,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深圳盐田港医学媒介生物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盐田港媒介生物的本底情况,为开展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 0 0 3年对盐田港的媒介生物开展了为期1年的调查。蝇类采用蝇笼诱捕法;鼠类采用鼠夹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结果〕 捕获蝇类4科19属2 8种,平均蝇密度为2 6 7只/笼·天;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蝇密度高峰出现在5月;非生活区的年平均蝇密度和构成比均高于非生活区。捕获鼠类3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年平均鼠密度为0 .4 2 % ,季节消长不明显;鼠体染蚤率为2 2 .2 % ,总蚤指数为0 .39。捕获蚊类2属3种,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形;在不同的生境中,以查验场蚊密度较高。捕获蜚蠊2属3种,美洲大蠊为优势种。〔结论〕 本次调查为盐田港进一步开展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应根据媒介生物随季节消长的特点适时采取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加强对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预警应急工作,防止媒介传入,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方法] 对江苏口岸2002~2005年上半年输入性媒介生物截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5年上半年江苏口岸输入性媒介生物疫情截获率逐年上升.[结论] 传染病传播媒介生物的监测、病原携带检测和传入性风险分析,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监测技术水平、预警反应能力和处置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各成员国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将成为各成员国间设置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加强传染病传播媒介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南通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为口岸病媒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采用紫外灯法和人工小时法;蝇类采用诱蝇笼捕集法;蜚蠊采用盒式诱捕法;鼠类采用鼠夹法;蚤类、蜱类、螨类与鼠类同时进行;蠓类采用紫外灯诱蠓法。[结果]通过本次调查,经鉴定蚊类种群组成为4属8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蝇类种群组成为4科7亚科8属10种,优势蝇种为舍蝇、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蜚蠊种群组成为1科1属1种;仅见黑胸大蠊;鼠类种群组成为2目2科3属5种,褐家鼠、小家属为优势种群。本次监测未发现蚤、蜱、螨、蠓等。[结论]基本摸清南通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对实施媒介生物控制和开展传染病监测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泉州晋江陆地港媒介生物的构成及分布情况,为该港的媒介生物及其传染病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定鼠、蚊、蝇、蜚蠊、蚤、螨、蜱、蠓8种媒介生物的监测方法,每种进行为期1年每月1次的调查。结果 (1)捕获鼠类35只,年平均鼠形动物密度为1.47%,褐家鼠为优势种属,占45.71%,汉坦病毒病毒携带率为6.45%。(2)检获的蚤、螨种属较为单一,鼠体染蚤率2.86%、鼠体染螨率5.72%。(3)捕获成蚊1 043只,平均蚊密度为43.46只/人工·小时,隶属1科2属2种。(4)捕获蝇1886只,平均密度为39.29只/笼·日,隶属4科15属20种。(5)捕获蜚蠊15只,年平均密度为0.03只/盒,隶属1科1属2种。(6)捕获蠓类1只,为荒川库蠓。结论泉州晋江陆地港除鼠、蚊、蝇的密度外,其余种类密度均符合国境口岸相应控制标准的要求;鼠体携带寄生虫率及汉坦病毒率较高,应加强防控,防止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天津东疆港区医学媒介生物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天津东疆局对东疆港区内医学媒介生物鼠、蚊、蝇、蜚蠊进行监测,鼠类使用夹夜法;蚊类采用人工诱捕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药激法。结果全年共捕获鼠类228只,蚊类461只,蝇类43830只,蜚蠊177只,掌握了四种医学媒介生物的季节消长情况,并根据调查数据开展媒介生物控制。结论东疆港区四种医学媒介生物密度较高,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环境治理,确保媒介生物密度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航空港口媒介生物防制不仅是防止传染病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措施 ,也是旅行保健和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开展创建国际卫生机场的活动中通过开展对鼠、蚊、蝇、蜚蠊的本底调查 ,并根据机场环境特点采取了相应控制措施 ,有效的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1 自然概况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长江与东海交界的海边 ,地理位置为北纬 31°0 8′~ 31°2 3′ ,东经 12 1°2 3′~12 1°4 8′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 ,常年平均气温 15℃左右 ,相对湿度 78% ,四季分明 ,1月最冷 ,月平均气温 3℃ ;8月最热 ,月平均气温 2 7℃ ,全年无霜…  相似文献   

9.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航空港口媒介生物防制不仅是防止流行病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措施,也是旅行保健和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对鼠、蚊、蝇、蜚蠊的调查,并根据机场环境特点采取了相应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媒介生物。  相似文献   

10.
对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媒介生物控制是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保护人体健康的有效措施。而媒介生物控制的实施,应有统一的、规范的、易行的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使船舶的卫生监督、传染病监测、卫生处理工作更具规范性,有效性。因此,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结合船舶结构和航行特点,参照其它方面的媒介生物考核标准及监测方法,提出国际航行船舶的媒介生物控制标准及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相关生态习性,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灯诱法、目测法和网捕法进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和蚊、蝇种类本底调查.结果 地震灾区蚊、蝇、鼠、蚤成虫密度都非常低,均在参考指标以下,但粪便中幼虫控制较差,阳性率较高;调查蚊、蝇800多只.经鉴定蝇类隶属4科28属42种,蚊类隶属1科3属5种;蝇类的黑尾黑麻蝇、厩腐蝇、家蝇和蚊类的三带喙库蚊、敛倦库蚊为优势种.结论 从总体上分析,地震后杀虫、灭鼠是行之有效的,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防止灾后疾病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还存在杀灭过度和杀灭不彻底等不合理现象;要建立病媒控制长效机制,完善灾后病媒控制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深圳市龙岗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分布情况,为该区域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年3-6月在龙岗区4个街道(平湖、布吉、坂田、坪山)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粘捕法;蜚蠊监测采用蟑螂屋诱捕法。结果平湖、布吉、坂田、坪山4个街道的鼠密度分别为4.21%、0、12.09%和13.75%;蚊类密度依次为2.04、0.84、3.13和0.66只/h;蝇类密度依次为2.02、1.43、1.19和0.66只/(条·d);蜚蠊密度分别为1.04、1.80、1.03和1.91只/张。结论基本摸清了龙岗区病媒生物的基本情况,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14:28,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随后多次发生强烈余震。地震波及重庆、甘肃、陕西等10多个省、市(区)。死伤数10万人,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保证灾区人民身体健康,真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全国多支抗震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队迅速奔赴震中一线-汶川县映秀镇重灾区,全面开展消毒杀虫、疾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宁夏银川市兴庆、金凤、西夏3个区开展病媒生物调查,分析银川市2006-2010年鼠、蚊、蝇和蜚蠊的发生动态,为病媒生物防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鼠和蜚蠊密度全年监测,分别选择夹夜法和粘蟑纸法调查;成蚊及蝇密度监测时间为5-10月,分别选择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调查。结果银川市蚊、蝇和蜚蠊密度2006-2010年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9年,2010年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鼠类平均密度为0.46%,在每年3-5月和9-10月出现2个高峰,城市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农村自然村以小家鼠为优势种;蚊类平均密度为2.87只/人工小时,高峰期在每年的7-8月,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总数的92.90%,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逐渐上升;蝇密度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7-9月,家蝇、绿蝇、麻蝇为优势种;蜚蠊平均密度为1.66只/张,平均侵害率17.14%,每年4-6月和9-11月出现2个高峰,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1.42%,美洲大蠊构成比逐年上升。结论 2010年银川市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有效,但仍需加强病媒生物高峰季节前的控制;褐家鼠、淡色库蚊、家蝇、绿蝇、麻蝇、德国小蠊为银川市优势种,与此相关的传播疾病危险性增强,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后小型兽类的组成和季节动态,为预防地震后鼠害与鼠传疾病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9年7月(夏)、10月(秋),2010年1月(冬)、4月(春)采用夹夜法对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进行小型兽类调查取样、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期间共布放1645夹次,捕获率为4.38%,捕获小兽隶属于2目2科6属9种,分别为四川短尾鼩、黄胸鼠、大足鼠、北社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褐家鼠、中华姬鼠和灰麝鼩,优势种为北社鼠和四川短尾鼩;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别为2.574、0.205和0.812;从夏季到春季,小兽密度先上升再降低,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总体降低,优势度指数总体升高,且各指数呈双峰型变化。结论映秀镇在地震后不同季节小型兽类组成不同,应根据各季节优势种和密度变化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县疫情的地理分布、疾病构成、易感人群、时序特征,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安县地震前后的流行病学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制作相关专题地图,遵照地理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揭示安县震后的疫情变化。结果安县震后传染病总发病率高于200/10万有3个乡镇,呈岛状分布在安县中部,高于150/10万~200/10万有3个乡镇,其分布在安县西北部和东部。无灾民安置的乡镇发病率大于100/10万,但安置人数大于1万人的乡镇发病率也比较高(200/10万)。安县的首位传染病由震前的水痘变为震后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易感人群在震后未发生显著变化。震后的疫情变化出现了两次明显的波动和峰值。结论安县震后疫情的变化与居民生活环境及其行为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动相关。地理流行病学方法是快速、直观揭示这些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光诱捕技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的诱蚊效果,为科学规范开展蚊虫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宁波市为试点,每月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观察蚊类组成及季节变化情况,与2006-2008年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6-2008年居民区室内人工小时法监测,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和0.13%。居民区灯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1.55%,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13.43%、2.31%和1.97%。结论 2种方法监测结果均能显示该地区优势蚊种构成情况,因而推广使用具有操作简单,人为影响因素小的灯诱法,认为其更适合长期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现场探索3种蜚蠊密度测定方法之间在同一个单位内的有效性和可比性,以便积累数据,为统一蜚蠊密度监测、蜚蠊控制效果检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3种蜚蠊侵害程度不同的单位,分别运用3种常用的蜚蠊密度监测和密度测定方法,在同一现场按照先目测、后粘捕、最后药激的程序同步进行比较试验.数据统计采用X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和one way ANOVA处理.结果 (1)31家试验场所用3种方法同时枪测,除3家未发现蜚蠊外,其他28家均不同程度地检测到蜚蠊侵害.(2)目测、粘捕和药激法检测的阳率分别为48.82%、46.08%和48.44%,3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6,P≥0.05),密度指数分别为9.65只/间、7.04只/张和13.57只/间.(3)侵害程度无论高、中或低,3种方法检测获得的蜚蠊阳性率和密度指数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使用的3种监测方法均可用于密度监测和调查以及效果评价,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监测或调查方法,样本量的大小、监测人员的责任心和规范的实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阳性率和密度指数的高低,建议进一步研究建立粘蟑纸法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区居民创伤应激障碍调查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1个月后青川县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特征,为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按受灾群众居住区域和帐篷编号,随机抽取灾民409人,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震后1个月灾民PTSD评为阳性的发生率为62.8%;女性、有亲人死伤者、财产损失较大者、41~50岁年龄组的灾民PTSD评分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71.1%,70.4%,66.6%和78.8%,显著高于男性、无亲人死伤者、无财产损失者较大者和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 地震后灾民PTSD评分阳性率较高,应针对不同灾民的特点尽早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