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UNOS)的统计,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按程度排序依次为:PRA、HLA-B及DR的错配、移植次数、移植前输血、供者年龄和种族差异.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肾移植的组织配型的方法,可指导供体的选择、预测预后和指导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对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与关注.我中心自2003年开始采用PRA方法为肾移植患者进行检测,共检测标本170例,检出PRA阳性3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UNOS)的统计.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按程度排序依次为:PRA、HLA—B及DR的错配、移植次数、移植前输血、供者年龄和种族差异。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肾移植的组织配型的方法.可指导供体的选择、预测预后和指导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对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与关注。我中心自2003年开始采用PRA方法为肾移植患者进行检测.共检测标本170例.检出PRA阳性3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UNOS)的统计,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按程度排序依次为:PRA、HLA-B及DR的错配、移植次数、移植前输血、供者年龄和种族差异.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肾移植的组织配型的方法,可指导供体的选择、预测预后和指导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对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与关注.我中心自2003年开始采用PRA方法为肾移植患者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时已超过10年存活的377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结果 377例存活大于10年以上肾移植患者中,301例患者PRA阴性,76例患者PRA阳性。男性与女性患者间PRA阳性产生的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85,P<0.025)。PRA阴性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PRA阳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79.26,P<0.0001)。结论男性肾移植患者产生抗HLA抗体的几率高于女性;PRA阳性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肾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可追踪到具有PRA结果的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于2012年10月采用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检测肾移植术后PRA。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恶性肿瘤的肾移植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共计902例。肾移植患者移植手术时间最早在1995年11月,最迟移植患者手术时间为2008年3月。结果 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中,PRA阳性患者11例,占17.46%(11/63),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5例,占45.45%(5/11)。902例正常对照组的肾移植患者中,PRA阳性患者94例,占10.42%(94/902),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83例,占88.30%(83/94)。肾移植术后正常患者与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肾移植术后产生PR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3,P0.25)。结论虽然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移植肾的排斥反应,但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和正常患者间产生PRA的几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年龄大于60岁的肾移植患者术后PRA和MIC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的高龄肾移植患者179例,对血清标本进行PRA和MICA抗体检测,并观察移植肾功能。结果179例高龄肾移植患者中,抗体阳性患者32例(17.88%)。其中肾功能下降患者28例(87.5%)。抗体阴性患者147例中,肾功能下降患者7例(4.76%)。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其移植肾功能下降率高于抗体阴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763,P〈0.0001)。移植肾存活大于10年以上的高龄患者91例,抗体阳性患者16例;移植肾存活未达10年以上的高龄患者88例,抗体阳性患者16例,两组患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82,P〉0.05)。移植肾存活已大于10年以上的患者中13例PRA抗体阳性,3例MICA抗体阳性,1例为抗HLA—I+Ⅱ类和MICA阳性。16例抗体阳性患者移植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移植肾存活未达到10年的患者中15例PRA阳性,3例患者肾功能正常,为抗HLA-Ⅱ类阳性i12例患者移植肾功能均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抗HLA抗体和MICA抗体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抗HLA抗体和MICA抗体的变化,对预测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治疗、预防移植肾功能减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旭华  曲青山  陈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1454-1455,145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移植肾存活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于该院行肾移植术的患者共计1 430例次,根据术前PRA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PRA<10%)和致敏组(PRA≥10%),分析两组间术后一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肾存活率的差异;结合临...  相似文献   

8.
C4d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中C4d沉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排斥反应患者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C4d在移植肾的沉积,同时检测肾移植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结合临床资料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以C4d在50%以上毛细血管基膜呈明亮的线性沉积判断为阳性。40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C4d沉积13例(32.5%),阴性组管周毛细血管无C4d沉积,但肾小球系膜区、基底膜、肾小管基膜上可见C4d沉积;PRA阳性19例(47.5%),其中C4d阳性组PRA阳性者10例(52.6%),阴性者9例(47.4%),C4d阴性组PRA阳性者3例(14.3%),阴性者18例(85.7%)。C4d阳性组和阴性组中术后P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肾组织PTC部位C4d的沉积同受者血清PRA存在正关联性,术后PRA阳性患者移植肾C4d沉积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RA对再次肾移植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8年前已手术的再次肾移植患者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检测抗HLA抗体。近期(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对可追踪到的5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观察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状态。PRA检测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结果 5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中,37例患者抗HLA抗体阴性,其中3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另34例患者肾功能正常。18例患者抗HLA抗体阳性,其中5例患者肾功能正常,13例患者肾功能下降或丧失。PRA阳性和阴性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12,P0.05)。结论 PRA阳性是影响再次肾移植肾功能和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亲属肾移植父母供肾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亲属肾移植患者父母供肾对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2月前行肾移植手术的父母为供体的86例亲属肾移植受者于2011年12月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肾功能(血肌酐和尿素氮),并以子辈供肾移植肾功能作对照。结果以父母为供体的86例亲属肾移植受者中,42例患者肾功能正常,占48.84%(42/86);44例患者肾功能不正常,占51.16%(44/86)。父亲给子女供肾38例,肾功能正常患者22例,不正常患者16例;母亲给子女供肾48例,肾功能正常患者20例,不正常患者28例。父母分别给子女供肾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χ2=6.649,P<0.01)。大于或等于55岁和小于55岁的父母供肾移植肾功能无显著性差异(χ2=1.254,P>0.05)。42例肾功能正常的肾移植受者3例PRA阳性,44例肾功能不正常患者12例PRA阳性,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73,P<0.05)。父母供肾与子辈供肾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025,P<0.005)。结论子辈与父辈作为肾移植供体相比,高龄供肾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一定的影响,PRA影响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贾保祥  马威然  田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060-2061,2064
目的 研究再次肾移植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再次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0例检测PRA.PRA检测采用ELISA法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和鉴定板.结果 根据肾移植手术时间分为3组:移植肾存活8年以上组患者3例,HLA错配2个抗原者1例,错配4个抗原者2例,无PRA生成;移植肾存活5年以上组患者10例,HLA错配4个抗原者6例和错配2个抗原者3例,肾功能正常,PRA阴性,错配3个抗原者1例,PRA阳性;移植肾存活3年以上组患者17例,HLA错配1个抗原和2个抗原者各1例,PRA阳性,HLA错配3个抗原者3例,其中1例PRA阳性,HLA错配4个抗原者7例,1例术前和术后均有抗Ⅱ类抗体,4例PRA阴性,2例PRA阳性,HLA错配5个抗原者5例,4例PRA阴性,1例PRA阳性.结论 HLA配型是维系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而HLA抗体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亲属肾移植患者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产生的频率和肾功能的变化,为预测移植肾长期存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可追踪的74例亲属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和血肌酐/尿素氮观察。74例患者术前PRA均阴性。结果 23例患者接受了父亲提供的肾脏,5例PRA阳性患者,其中1例抗HLA-I+II类抗体,4例抗HLA-II类抗体。23例患者中21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在正常范围,2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不正常,且均为抗HLA-II类抗体患者。19例患者接受了母亲提供的肾脏,2例PRA阳性患者,其抗体分别为抗HLA-I+II类抗体和抗HLA-II类抗体,且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不正常。在26例兄弟姐妹之间供肾的患者中,25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在正常范围,仅1例患者肾功能不正常;26例兄弟姐妹之间供肾的患者PRA均阴性。结论接受亲属移植肾的肾移植患者术后产生抗HLA抗体的几率低,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亲属肾移植患者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与肾功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亲属肾移植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产生的频率,为预测移植肾长期存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48例术后亲属肾移植患者的PRA及血肌酐、尿素氮结果,术前PRA均阴性。PR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筛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结果接受了父亲提供肾脏的15例患者中,3例PRA阳性,其中1例抗HLA-Ⅰ+Ⅱ类抗体,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分别为170μmol/L、8.57 mmol/L;2例抗HLA-Ⅱ类抗体,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接受母亲提供肾脏的14例患者中,仅1例PRA阳性,其抗HLA-Ⅰ+Ⅱ类抗体,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分别为162μmol/L、8.59 mmol/L。接受兄弟姐妹之间供肾的19例患者中,6例HLA抗原全相合,其中4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高于正常值,但PRA均阴性;12例HLA抗原半相合和1例HLA抗原不相合,血肌酐、尿素氮正常,PRA均阴性。结论接受亲属移植肾的肾移植患者术后产生抗HLA抗体的概率低,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女性尿毒症患者输血、妊娠和再次移植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产生的关系,为肾移植手术的准备和预测移植肾排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LA-I类、II类混合抗原板,检测154例女性尿毒症患者PRA,年龄21~68岁.结果 在154例女性尿毒症患者中,单纯输血的13例,PRA阳性患者有2例;单纯妊娠的55例,PRA阳性患者有6例;输血加妊娠的患者33例,PRA阳性患者有9例;再次移植患者53例,PRA阳性患者有29例.结论 单纯输血、单纯妊娠和输血加妊娠导致PRA生成的几率较低,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而再次移植患者与单纯输血、单纯妊娠和输血加妊娠之间PRA生成的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肾移植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增高的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分析其致敏因素及抗体分布,为临床肾移植手术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2005—2008年728名肾移植受者术前的PRA共计,对高PRA患者进行致敏相关因素及HLA抗体分析。结果135例标本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PRA增高水平自10%—90%不等。移植后的患者易产生PRA抗体,不同性别PRA增高的原因存在差异,男性以输血致敏为主,女性以输血、妊娠为主。135名高PRA患者中59名存在Ⅰ类HLA-IgG抗体,28例存在Ⅱ类HLA-IgG抗体,48例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HLA-IgG抗体。检出HLA-A、B、Cw、DR、DQ抗体分别为18、22、8、15和8种,其中以HLA-A11、A23、Bw6、DR52、DR53等位基因产物的抗体频率较高,频率分布与HLA抗原频率分布不尽一致。结论移植史、输血史及妊娠史是致敏因素,这些致敏因素有协同作用,可提高致敏率。某些HLA抗原更易使机体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接受肾移植的128例患者。PRA检测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和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I类I、I类混合抗原板。DSA检测使用Micro-AMS HLA-I&II DSA检测试剂盒。结果 128例肾移植患者有13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期的3个时间点的PRA和DSA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在128例肾移植患者有10例为再次肾移植患者,其中有9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期的3个时间点中呈现不同程度的PRA和DSA阳性结果。而初次肾移植患者为118例,仅有4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3个时间点的PRA和DSA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结论DSA和PRA检测在肾移植抗体检测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1、2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肾移植患者血清PRA水平,根据PRA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两组患者移植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并随访PRA对肾移植患者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致敏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非致敏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RA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成正相关;致敏组患者移植后1、2年移植肾存活率较非致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检测患者血清PRA,对预测移植风险、供体选择、避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移植术前抗HLA抗体阳性,交叉配型阴性且已手术的20例肾移植患者于近期(2014年6月至2014年8月)观察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状态。PRA检测采用美国莱姆德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LA-I类、II类抗体筛选板。结果 20例术前抗HLA抗体阳性肾移植患者,其中7例为再次肾移植;术前有输血史或/和妊娠患者13例。7例再次移植患者中,术前抗HLA-I类抗体阳性患者1例,目前肾功能丧失(死亡),抗HLA-II类抗体阳性患者2例,1例肾功能下降,1例正常;抗HLA-I+II类抗体阳性患者4例,2例正常,2例失功。13例初次移植患者,2例抗HLA-I类抗体阳性,移植肾功能均正常,6例抗HLA-II类抗体阳性,其中3例肾功能正常,3例肾功能下降或丧失。5例抗HLA-I+II类抗体阳性,其中4例患者移植肾功能下降或丧失,仅1例正常。结论抗HLA抗体仍是影响移植肾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产生新的抗供者特异性抗体仍可保证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观察HLA配型和PRA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1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15例,占12.40%;6例PRA阳性,占4.96%;2...  相似文献   

20.
闫宏亮  王禾  刘贺亮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81-1883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HLA体液致敏状态,筛选合适供者及通过PRA变化早期诊断急性排斥。方法:通过微量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269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致敏受者(P<0.001),移植后PRA水平升高组的排斥发生率显著高于PRA无变化组(P<0.001)。结论:PRA是预测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及早期诊断排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