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金丝桃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金丝桃苷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正辛醇-水体系中,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log P为0.43;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质量浓度为5、10、20 μg/mL的金丝桃苷在大鼠肠道内均有较好的吸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金丝桃苷吸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摇瓶法能准确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由此推测的体内吸收情况通过大鼠肠灌流试验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柴胡皂苷d(SSd)的体内外肠道吸收机制,采用Caco-2单层和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时间、浓度、温度、pH、肠段)、转运蛋白抑制剂、细胞旁途径增强剂、代谢酶抑制剂等因素对SSd体内外肠道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Sd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为4.75 × 10-7 ~ 6.38 × 10-7 cm/s和0.19 × 10-4 ~ 0.27 × 10-4 cm/s,提示其属于低渗透性化合物,SSd的跨膜转运具有浓度(0.5 ~ 5 μmol/L)和时间(0 ~ 180 min)依赖性,回肠是其主要吸收部位;P-糖蛋白抑制剂和细胞旁途径增强剂均显著增强SSd的体内外吸收(P < 0.05);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s)抑制剂和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抑制剂对SSd肠道吸收影响的体内外相关性较差,这可能与上述转运蛋白在空肠中表达量较低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SSd的肠道吸收涉及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以及细胞旁通路途径等方式,P-糖蛋白在SSd的主动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CB)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CBHD)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探讨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酮康唑(KET)对CB和CBHD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CB组、CBHD组、KET+CB组、KET+CBHD组,每组6只,建立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采用单向灌流法考察CB和CBHD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及KET对CB和CBHD肠吸收行为的影响。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法测定CB浓度,色谱柱为依利特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体积比);激发波长为231 nm,发射波长为385 nm;柱温为25℃,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所建HPLC/FLD法专属性好,以CB峰面积(A)对CB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建立的标准曲线方程为A=106.7 C+41.861(R2=0.999 08),表明CB在0.5~2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低、中、高3个浓度(1.0、5.0、10.0 μg/mL)样品溶液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2.25%、2.44%、3.04%,日间精密度分别为4.22%、2.00%、2.50%,符合方法学要求。低、中、高浓度样品溶液的回收率分别为99.08%、98.24%、97.25%,符合方法学要求。加入KET后,CBHD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CB的4.18、5.05、1.91、2.85倍(P<0.05),有效渗透率(Peff)分别为CB的4.92、5.98、2.19、3.24倍(P<0.05)。结论 KET可促进CB与CBHD在肠道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UPLC) 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4、8.3、20 μmol/L 雷公藤甲素灌流液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 (Peff*) 和 10 cm 肠段吸收百分比 (10 cm % ABS) 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各肠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不同质量浓度 (4~20 μmol/L) 的雷公藤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肠吸收,对肠段无明显的吸收部位选择性,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的 Peff* 和 10 cm% ABS 无影响,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方法 应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的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胃肠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 μg/mL)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19.47±0.69)%、(21.66±1.92)%、(26.51±1.25)%;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3±0.007)、(0.159±0.011)、(0.134±0.012)h?1,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在肠道的吸收可能为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染料木黄酮在Caco-2单细胞层模型上的吸收特征。方法 将染料木黄酮的细胞样品经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以乙腈-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以睾丸酮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法检测。考察时间、pH值等因素对染料木黄酮吸收的影响,测定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染料木黄酮浓度并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Caco-2细胞对染料木黄酮的吸收在1 h内呈线性,药物摄取时间定为1 h;pH值对染料木黄酮的吸收没有显著影响。染料木黄酮的线性范围为0.625~40 μmol/L,日间、日内精密度均小于15%。Papp从基顶侧(apical,AP)到基底侧(basolateral,BL)为1.51×10?5 cm/s,从BL侧到AP侧为1.84×10?5 cm/s,其渗透系数Papp(BL-AP)/Papp(AP-BL)为1.22。结论 染料木黄酮在肠道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UPLC检测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研究染料木黄酮在Caco-2单细胞层模型上的吸收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abs)及其吸收特点。方法 建立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单层细胞模型,LC-MS/MS法分析阿魏酸由绒毛面(AP侧)到基底面(BL侧)和由BL侧到AP侧两个方向的转运过程;用大鼠原位肠肝血管灌流模型研究阿魏酸在肠道的吸收率;通过测定大鼠ig和iv阿魏酸后的血药浓度计算其Fabs结果 阿魏酸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Papp AP→BL:(10.24±1.58)×10?6 cm/s,Papp BL→AP:(11.25±1.45)×10?6 cm/s;在肠肝血管灌流模型中的吸收率为59.00%;在大鼠体内的Fabs为64.91%。结论 LC-MS/MS定量分析法灵敏、简单、专属性强;阿魏酸在Caco-2细胞具有良好的转运,在肠肝血管灌流模型中吸收速度快,主要吸收部位为小肠,阿魏酸ig给药后在大鼠体内达峰时间短,吸收、分布、消除较快。  相似文献   

8.
单向灌流法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 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运用单向灌流模型考察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在灌流速度为0.2 mL/min以及灌流时间为1 h条件下的药物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渗透率(Peff)。结果 阿奇霉素泡囊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KaPeff分别是阿奇霉素的2.41、2.35、2.54、2.95倍和2.34、1.47、2.20、1.4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泡囊能明显改善药物在体肠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drug dissolution / absorption simulating system, DDASS)研究丹酚酸B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规律,为中药活性成分缓控释制剂的设计提供新技术。方法:分别采用DDASS法和我国药典收载的桨法对丹酚酸B固体制剂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SPSS软件对累积释放度进行释放模型拟合。改进DDASS装置使研究对象从药物固体粉末或颗粒剂扩展到片剂、胶囊剂等多种剂型,分别评价丹酚酸B缓释片DDASS改进前、后和桨法中释放规律的相关性。结果:丹酚酸B原料药及其缓释片在改进前DDASS模型中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而丹酚酸B缓释片在改进后DDASS模型中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与桨法评价结果一致。DDASS改进前、后与桨法释药规律相关性水平r值分别为0.788 4(r5, 0.05rr5, 0.001)和0.998 2(rr5, 0.001)。结论:丹酚酸B缓释片释药规律研究显示改进后DDASS法与桨法之间存在更为显著相关性。较之桨法,DDASS法模拟了一个连续动态的、更接近人体消化道环境的释药过程,表明该法评价药物固体制剂释药特性研究的合理性,为药物剂型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特性。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并测量其粒径电位。雄性SD大鼠分别单剂量灌胃给予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后(按吴茱萸碱计,质量分数为250 mg/kg),在预设时间点取血并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样品中吴茱萸碱的含量,用DAS 2.1.1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结果显示,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为180.10 nm和-17.90 mV。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62.60±14.03)和(4 084.31±17.21)μg/L·h,峰浓度分别为(163.40±13.27)和(616.90±21.04)μg/L。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均显著高于吴茱萸碱(P<0.05),且其在结肠的吸收优于其他肠段。其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45.10±6.08)×10-5,(48.20±1.21)×10-5、(22.10±3.18)×10-5、(59.10±1.11)×10-5和(90.00±3.85)×10-5 s-1。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有效渗透系数分别为(44.10±0.51)×10-5、(17.21±0.77)×10-5、(35.36±0.31)×10-5和(40.33±0.34)×10-5 cm/s。综上,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增强了吴茱萸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提高了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在雄性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灌胃给予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和吴茱萸碱(吴荣萸碱质量浓度为100mg/kg)后,分别于0.083、0.25、0.5、0.75、1、2、5、8、12、24、48和72 h时眼底采血,用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用DAS 2.1.1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其药动学行为;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情况.结果 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 924.59±1 105.28) μg·L·h-1,峰浓度(Gmax)为(305.47±51.23) μg·L-1和达峰时间(Tmax)为(0.83±0.29)h;其在胃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为(1.05±0.82)×10-5 L·s--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Ka分别为(12.19±1.57)×10-5、(12.66±1.35)×101、(11.94±4.17)×10-5和(11.21士1.25)×10-5 L·s-1,有效渗透系数(Pcff)分别为(26.03±3.84)×10-5、(18.48±5.99)×10-5、(19.77±2.59)×10-5和(36.02±1.48)×10-5 cm·s-1.结论 吴茱萸碱油包水型复合纳米乳增强了吴茱萸碱在胃和各个肠段中的吸收,提高了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二甲双胍-白藜芦醇复合物油包水型纳米乳(metformin-resveratrol compound water-in-oil nanoemulsion,MRCE)在大鼠体内的在体肠吸收特性和药代动力学行为.通过构建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研究MRCE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大鼠被随机分为两组,二甲双胍和MRCE灌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在体小肠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单向灌流法,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灯盏花素中灯盏乙素含量,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不同肠段、不同pH、不同浓度下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转运蛋白对药物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吸收速率基本保持不变;在pH6.0-7.4条件下,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不受pH的影响;不同小肠部位对其吸收速率基本相同;加入P-糖蛋白(Pgp)抑制剂后药物吸收率没有明显变化;加入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后药物吸收率显著增加。结论:灯盏花素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P-gp对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基本没有影响,而MRP2可降低灯盏花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肠吸收动力学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药口服制剂的开发及评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评价药物肠吸收动力学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体外试验法;②在体试验法;③体内试验法。目前中药肠吸收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为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Caco-2细胞模型和血药浓度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黄酮类、皂苷类及生物碱等单一活性成分,而中药整体或复方的研究甚少。现介绍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中药肠吸收研究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美斯地浓磷脂复合物(MSPLC)对美斯地浓在大鼠体内肠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 制备MSPLC,并测定其复合率、理化性质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利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MSPLC及美斯地浓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率.结果 MSPLC复合率为(84.02±1.68)%;MSPLC的DSC图谱中,美斯地浓的吸收峰消失,且相变温度比磷脂低;紫外光谱与美斯地浓的紫外光谱相似;傅里叶-红外扫描图谱与美斯地浓和磷脂的物理混合物有明显的不同.MSPLC平均粒径为(204.6±0.3) nm,zeta电位为(-25.12±0.16)mV,粒径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肠循环液中美斯地浓回收率与精密度符合要求;MSPLC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约为美斯地浓原料药的17倍;MSPLC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率分别是美斯地浓的2.32倍和2.52倍.结论 MSPLC能明显改善美斯地浓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李林  张琼  杨志建  陆阳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1):2265-2269
目的 研究葛根素肠道吸收的机制,探讨提高其肠道吸收的方法。方法 改变实验时间、温度及药物质量浓度,考察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特性,并考察不同的吸收促进剂对其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被动扩散是其跨膜转运的主要机制;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破坏Caco-2单细胞层的完整性,提高葛根素转运;聚氧乙烯月桂基醚(Brij 35)、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分离乳清蛋白对葛根素转运有促进作用,但不影响Caco-2细胞的跨膜电阻(TEER);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壳聚糖通过可逆性地降低TEER,促进细胞间转运,提高葛根素的膜渗透性。结论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不同吸收促进剂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其膜渗透性。  相似文献   

17.
药物转运蛋白对灯盏花素小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药物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灯盏花素小肠吸收的影响。方法:HPLC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灯盏花素的浓度,以大鼠在体单向灌流实验(SPIP)研究药物的小肠吸收,计算不含抑制剂药物组和含抑制剂药物组的小肠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含P-gp抑制剂药物组与原药组相比,Papp没有显著变化;含MRP2抑制剂药物组与原药组相比,Papp显著增加。结论:P-gp对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基本没有影响,而MRP2可将吸收的灯盏花素从肠上皮细胞内又转运回肠腔,从而降低灯盏花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纳米晶对黄芩苷-小檗碱复合物的肠吸收促进作用.[方法]使用抗溶剂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黄芩苷-小檗碱复合物纳米晶,进行初步体外评价.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评价纳米晶对复合物吸收的促进效果.[结果]制备了黄芩苷-小檗碱复合物纳米晶.体外评价结果表明,黄芩苷-小檗碱复合物纳米晶为圆柱状,粒径为(225.10±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肠段各段的吸收特征,探究其在肠道的吸收机制,为设计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和方法,探明羟基积雪草苷的肠道吸收部位和吸收特征,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其肠吸收的影响。结果/b> 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小肠段吸收强于大肠段,其吸收速率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而不同浓度的羟基积雪草苷溶液回肠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差异。在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中,聚山梨酯-80对羟基积雪草苷的回肠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 羟基积雪草苷的肠吸收主要集中在小肠中段,且吸收机制推测为被动扩散,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可以促进其回肠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