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相似文献   

2.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臣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臣药的组方规律,认为臣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相似文献   

3.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运用统计方法,探究《伤寒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君药桂枝,探寻其与芍药、葛根、石膏等配伍的比例和药证规律。  相似文献   

4.
5.
《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成--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具备了方剂的基本方治功能,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式——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 ,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 ,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将其方药用于临床,其效显著。唐·孙思邈运用《伤寒论》中方药施治病家,取得了,“行之以来,未有不效”之灵验。近代名医岳美中说:“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从方剂入手,探索其药物配伍规律。”还进一步强调指出:“他(指张仲景)的配伍规律,应当很好钻研。”笔者仅就《伤寒论》中药物配伍规律做一初步探讨。一、相辅相成的配伍组成方剂的药物性能基本相同(或有别),配伍后协同发挥作用。 1.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可互相增强疗效。如麻黄与桂枝配伍,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9.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10.
曹宁 《现代中医药》2005,3(3):14-15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历代药食定义的界定颇多争议,今从仲景《伤寒论》中药食关系入手,探讨药食同异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辨少阴病》篇说:“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山者,苦酒汤主之。” 按:《灵枢·经脉》篇说:“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肾少阴经脉动为病邪所侵,致咽部今之所谓滤泡增多增大,而为“咽中伤”者,即“咽中生创”也。古代无“疮”字,止作“创”。  相似文献   

12.
将《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的用法概括总结,强调张仲景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伟大的药学家,其《伤寒论》不仅在医学上有着杰出的造诣,在药学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于现代临床及药学研究颇有深意。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的典范,并且在仲景学术思想指导下造就了许多中医学家.它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完整、严密、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作为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备了基础及临床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曲夷  李赛美 《中医药通报》2009,8(3):6-9, 16
本文从文字考据、文法特点、会通全书、参照不同版本、结合《金匮要略》、结合《内经》《难经》《本草经》、结合考古发现、运用临床佐证、运用辨证思维九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研读《伤寒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伤寒论》治则治法从标本缓急、因势利导、扶正固本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伤寒论》的条文进行分析研究 ,显示其治则治法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病案说明之。1温肝散寒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  相似文献   

17.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7,6(1):23-2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脉微”,在多数情况下是辨正气虚弱,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辨“脉微”则不是辨正气虚弱,而是以“微”字提示辨治疑难杂病或错综复杂病证或特殊病证,引导临证必须重视审脉求机,同时还提示辨脉必须全面地深入地进行研究、归纳与总结,以此才能正确理解仲景辨脉临床意义,于此例举数端,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51条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如此大同小异,仲景何以要设两条条文呢?愚认为其中尚有可辨之异。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对此条文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