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血管形成与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血管形成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血管形成诱导因子,抑制因子对膀胱癌血管生成的调节效应以及相应的抗血管形成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肿瘤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血管形成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血管形成诱导因子、抑制因子对膀胱癌血管生成的调节效应以及相应的抗血管形成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T2~T4 NXMO)组织中血管形成的定量研究,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3例淋巴结阴性及15例淋巴结阳性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血管进行染色,用微血管密度(MVD)表示血管形成的程度。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TCCB肿瘤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 肿瘤血管形成在TCCB的生长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浸润性ICCB中MVD可推测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4.
5.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机体肿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细胞因子能够高效调节TIL的生物活性。本文主要综述了膀胱癌TIL免疫生物学特性,IL-2联合IL-4对TIL的免疫调节效应以及TIL体内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保留膀胱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需尿流改道,且影响性功能,给患者带来生活质量下降,为了避免全膀胱切除术,对浸润性膀胱癌可选择性行保留膀胱的方法,本文对保留膀胱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机体抗肿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细胞因子能够高效调节TIL的生物活性。本文主要综述了膀胱癌TIL免疫生物学特性、IL-2联合IL-4对TIL的免疫调节效应以及TIL体内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膀胱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肿瘤血管形成的关键因子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VEGF及其VEGF在膀胱癌中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 ,以便寻求膀胱癌诊断、监测、估计预后及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5岁。因间竭性无痛全程肉眼血尿1年余入院。1年前出现血尿,未予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此次因再次出现血尿而入院。入院后体检:心肺听诊无特殊,全腹平软,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尿常规红细胞(+),余未见异常;B超示:膀胱左侧壁见-84mm×68mm稍强回声光团,边界清,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上尿路显影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浸润性膀胱癌术前超选择性动脉化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eng X  Wu Y  Jiang Y  Cong P  Li S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78-279
目的 探讨浸润性膀胱癌术前动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例保留膀胱手术患者在术前采用超选择性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结果 动脉化疗后2~3周,妇现肿瘤缩小20%~50%,术中见肿瘤及周围组织有散在陈旧性出血与小血管内血栓形成;手术出血少。病理检查光镜下见癌大片状坏死、退变及炎性等改变。随访5~24个月,平均19.6个月。1例T3N1M0复发为T1N0M0,其余未复发。结论 髂内动脉化疗操作简单安  相似文献   

11.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及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定量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及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进行检测,并对其在30例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与血管形成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阴性反应,膀胱癌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低分化和浸润性癌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和表浅性癌组(P<005),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形成定量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果提示:VEGF表达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VEGF是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血管生成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血管形成定量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 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 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 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 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 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 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癌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 膀胱癌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 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浸润性膀胱癌化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浸润性膀胱癌病人 5 0 %有临床检测不到的微转移灶 ,有微转移灶的患者多数 1年内出现症状。全身化疗对浸润性膀胱癌有一定疗效 ,但能否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尚存争议。本文对浸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新辅助化疗现状进行综述 ,旨在为膀胱癌选择辅助和新辅助化疗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浸润性膀胱癌病人50%有临床检测不到的微转移灶,有微转移灶的患者多数1年内出现症状。全身化疗对浸润性膀胱癌有一定疗效,但能否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尚存争议。本文对浸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新辅助化疗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膀胱癌选择辅助和新辅助化疗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中晚期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对81例中晚期膀胱癌患者施行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手术参照根治性TURBT原则,切除深度均达深肌层或膀胱壁外脂肪层,术后给予卡介苗(BCG)膀胱灌注化疗或放疗,随访3~24个月.结果 复发32例,复发率39.5%(32/81),对复发者再次行TURBT.死亡18例,死亡率22.2%(18/81).结论 对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膀胱全切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可施行TURBT,以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最大限度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cTURBT)后同步放化疗的三联治疗(TMT)方案对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10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拟行TMT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强烈拒绝RC;②性别不限, 年龄<80岁;③肿瘤大小不限, 可经尿道完全切除膀胱肿瘤, 切除肿瘤后可改善肾积水;④术后病理诊断为尿路上皮癌, 可合并原位癌;⑤反复复发的T1G3(或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或cT2~4a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⑥术前胸腹部CT或MRI等检查未见明确转移;⑦血红蛋白≥100 g/L、白细胞计数≥4×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 肝肾功能无异常。排除标准:①肿瘤侵犯膀胱颈或前、后尿道;②有膀胱挛缩、严重尿道狭窄等储、排尿功能异常;③影像学检查提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④电切术后肾积水无改善;⑤有明确的放化疗禁忌证;⑥伴不可控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纳入患者行cTURBT后, 采用紫杉醇(第1天, 50 mg/m2)联合顺铂(第1~2天...  相似文献   

18.
膀胱癌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生成是肿瘤特殊生物学行为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胸苷磷酸化酶等若干种参与膀胱癌血管生成的促血管生长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抗血管生成在膀胱癌治疗中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告后相关的新诊断方法。方法以SABC免疫组化及亲和组化法研究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微血管计数及其与病理分级。预后的关系。结果BEGF表达强度、微血管计数在Ⅲ与Ⅰ级癌间、在有复发、转移及5年死亡组与无复发、转移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VEGF表达、微血管计数在Ⅲ级癌组、在有复发、转移及5年死亡组有相关性。结论VEGF是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VEGF高级表达.微血管计数高是辅助预测膀胱癌患者预后不佳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合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5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 14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进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抗体染色和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 ,观察表达结果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结果 诱导型NOS(iNOS)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 ,而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1% ( 47/5 8) ,表达程度与肿瘤分级、分期无关 (P >0 .0 5 ) ;iNOS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MVD分别为 ( 3 9.3± 19.5 )和( 2 9.3± 10 .5 ) /HP ,即iNOS的表达程度与肿瘤MVD成正比 (P <0 .0 1) ;内皮型NOS(eNOS)在膀胱肿瘤和正常膀胱粘膜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明显表达 ,而移行上皮细胞中未见表达。 结论 iNO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