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纯七氟醚吸入麻醉与异丙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妇科日间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拟行门 诊人上流产术患者140例,年龄18~35岁,体重45~ 65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70):异丙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组(Ⅰ组)和单纯七氟醚吸入麻醉组(Ⅱ组).Ⅰ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静脉输注1%异丙酚2~3mg· kg -1·min-1,睫毛反射消失后,以3~4 m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Ⅱ组面罩吸入8%七氟醚,氧流量6 L/min,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将氧流量调至3 L/min,七氟醚挥发罐划度调至2%~3%.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低氧血症发生情况、体动情况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性幻觉发生率降低(P<0.05),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寒战、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体动反应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七氟醚吸入麻醉相比,异丙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更适用于妇科日间手术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MAC和Steward苏醒评分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入全麻组(全麻组)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组),每组15例。患者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1),联合组硬膜外给予1.5%利多卡因10~12 ml,使麻醉平面控制在C_7~T_8。两组均采用异丙酚2.5mg·kg~(-1)和氯化琥珀胆碱2 mg·kg~(-1)诱导插管,用维库溴铵、安氟醚维持麻醉,两组术中安氟醚用量相同。手术结束时维持呼气末安氟醚浓度0.5 MAC 15 min,然后用快速洗出方法洗出体内安氟醚,记录睁眼时的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并进行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 全麻组清醒MAC为(0.40±0.06)%,Steward苏醒评分为4.20±0.04;联合组清醒MAC:为(0.25±0.05)%,Steward苏醒评分为4.80±0.06。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浓度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  相似文献   

3.
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 ,人工气腹对生理功能干扰较大 ,手术时间短。对麻醉的要求 ,除提供适当的麻醉深度 ,保证呼吸、循环平稳外 ,还要求术后尽快苏醒 ,早期活动 ,因此对麻醉药的选择需慎重。异丙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 ,本实验比较异丙酚、安氟醚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术中维持 ,探究一种适用于临床的麻醉方法。1 资料和方法35例 ASA - 级年龄 2 0~ 60岁 ,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以异丙酚、安氟醚用于麻醉的维持。麻醉方法 :两组病人术前肌注鲁米那 0 .1 g、阿托品 0 .5 mg。以咪唑安定 0 .2 mg/kg、芬太尼 4ug…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传统的氯胺酮静脉麻醉这两种小儿手术中的复合麻醉法的比较,探讨怎么样更有效和安全的对小儿手术进行麻醉.方法:200例小儿外科病儿用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PI组=100)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KT组=100),P1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再通过回路或加压面罩半开放吸入吸氧和异氟醚至手术结束.KT组用咪唑安定0.1-0.2 mg/kg,氯胺酮1-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睡后,再以0.1%的氯胺酮液,术中维持直至术毕前10分钟停掉.通过对麻醉时间,麻醉的苏醒时间,循环,小儿的呼吸,以及在小儿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对比,得出结论: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麻醉时间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麻醉时间相似.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静脉麻醉法的苏醒时间.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呼吸抑制比较明显,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在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明显比氯胺酮静脉麻醉法低.所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更适合应用在小儿手术中,它的安全性高,而且在小儿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地佐辛注射液静脉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患者苏醒及拔管时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Ⅰ组(地佐辛组,男17例,女13例)、Ⅱ组(芬太尼组,男15例,女15例)、Ⅲ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三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异丙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七氟醚和持续静注异丙酚麻醉.术毕关气腹时Ⅰ组以地佐辛0.1 mg/kg,Ⅱ组以芬太尼0.002 mg/kg,Ⅲ组以生理盐水2 mL静脉注射.观察并记录各组的苏醒拔管时效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三组患者全麻苏醒及拔管时效无统计学差异.地佐辛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和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少于芬太尼组.结论 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静脉注射对苏醒拔管时间无影响,镇静适度,副反应少,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小儿唇腭裂手术静脉与吸入麻醉比较.方法:对310例唇腭裂患儿随即分为两组.静脉麻醉组(J组)异丙酚2~3mg/kg,芬太尼3~4ug/kg,万可松0.1mg/kg诱导,异丙酚微量泵静注4~10mg/kg/h,芬太尼诱导剂量的1/3~1/2每小时静注维持.吸入麻醉组(X组),面罩吸入氧气4~5L/min,同时吸入七氟烷,每呼吸2~3次,增加1.5~7%,直至睫毛反射消失,继续辅助呼吸2~3次,开放静脉,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2mg/kg,异丙酚1.5~2.5mg/kg,继续辅助通气1分钟,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七氟烷降至2~4%,体重小于10kg,气流量2L/min,10~35kg,气流量3.5 L/min,40kg以上者气流量100ml/kg/min.结果:术后清醒时间,X组较J组时间短;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偶有呕吐,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其中吸入麻醉清醒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血压患者40例,均为Ⅰ~Ⅱ期高血压患者。A组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维持麻醉;B组以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间断辅以芬太尼静注。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与气腹前比,A组无明显变化,B组气腹后10min的SBP、DBP、HR及术毕HR明显高于气腹前,A组的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B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 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5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0~55岁,体重50~70 kg,麻醉前即刻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吸入1.5%~2.0%异氟烷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手术结束时开始静脉输注利多卡因1.5 mg·kg-1·h-1至术后24 h.于术后1、6、12、24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腹痛和肩痛程度(VAS评分≤3分为镇痛有效),记录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24 h镇痛有效率为100%.未见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多卡因静脉给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镇痛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两种不同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应用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0例择期行LC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CI组(T组)(n=15):设定诱导时靶浓度为4μg/ml,术中维持异丙酚靶浓度为3~3.5 μg/ml.异氟醚组(I组)(n=15):采用3%异氟醚吸入诱导、1%~2.5%维持.术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 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 essure,MAP)等指标. 结果T组诱导时间显著短于I组(P<0.05),术中T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T组明显优于I组. 结论TCI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用于LC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明显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异丙酚、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异丙酚组(P组)、地氟醚组(D组)及七氟醚组(S组),每组20例.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麻醉诱导,采用1%丁卡因喉头及气管粘膜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P组、D组和S组分别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μg/ml,持续吸入地氟醚、七氟醚1.5 MAC维持麻醉.各组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5 ng/ml,唤醒试验前血浆靶浓度降为0.5 ng/ml,静脉注射曲马多100mg,停用麻醉药,行唤醒试验.记录唤醒时间,观察唤醒试验时躁动及寒颤的发生情况.结果 各组患者唤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寒颤发生率较D组和S组高(P<0.05).结论 采用异丙酚、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时间无差别,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时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用于术中唤醒试验.  相似文献   

11.
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36例择期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I组)、全麻组(Ⅱ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Ⅲ组),每组12例,分别于诱导前、术毕及术后1、3、5、7d取外周静脉血2ml,采用APAAP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与诱导前相比,术毕、术后第1、3d各组CD3^ 、CD4^ 、CD8^ 、及CD4^ /CD8^ 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5d,Ⅲ组各指标恢复(P>0.05);术后第7d,Ⅰ、Ⅱ组各指标恢复(P>0.05)。Ⅲ组CD3^ 、CD4^ 及CD4^ /CD8^于术后第5d明显高于Ⅰ、Ⅱ组(P<0.05)。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有利于胸腹部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时芬太尼不同给药方法对其诱发患者咳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2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105):常规组(Ⅰ组)、预注射组(Ⅱ组)、稀释组(Ⅲ组)和后注射组(Ⅳ组).麻醉诱导:Ⅰ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50 μg/ml)2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mg/kg;Ⅱ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50 μg/ml)0.5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mg/kg、芬太尼(50 μg/ml)1.5 μg/kg;Ⅲ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0 μg/ml)2μ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1 mg/kg;Ⅳ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 mg/kg、芬太尼(50 μg/ml)2 μg/kg.注药完毕后2 min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前观察咳嗽、异丙酚注射痛的发 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气管插管时记录HR和有创动脉压.结果 与Ⅰ组比较,其余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四组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稀释给药、给予预注剂量或后注射均可明显降低其诱发咳嗽的发生,其中后注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眼科手术患儿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科手术患儿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眼科短小手术患儿48例,年龄4~12岁,按年龄和麻醉药物分为4组(n=12):ⅠPK组4~7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ⅠPR组4~7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ⅡPK组8~12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ⅡPR组8~12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ⅠPK组和ⅡP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和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静脉输注异丙酚6 mg·kg-1·h-1及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维持麻醉.ⅠPR组和ⅡPR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和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6 mg·kg-1·h-1和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瑞芬太尼每2分钟增加0.025 μg·kg-1·min-1,直至0.2 μg·kg-1·min-1.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冲洗眼球时、手术开始后即刻、手术开始后15 min和出手术室时,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和麻醉深度指数(CSI).记录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总镇静时间.计算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率.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4组SP、DP、HR、RR和CSI均降低(P<0.05);与ⅠPK组和ⅡPK组比较,ⅠPR组和ⅡPR组RR和CSI降低,术中体动和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麻醉诱导时间延长,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与ⅠPR组比较,ⅡPR组麻醉诱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ⅡPR组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率小于ⅠPR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眼科短小手术患儿麻醉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迅速,而不同年龄患儿瑞芬太尼用量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相同剂量1%丙泊酚与2%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药物效应及达到相同药物效应时的药物用量.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输注1%丙泊酚组(Ⅰ组)、输注2%丙泊酚组(Ⅱ组).诱导剂量均为2 mg/kg,整个麻醉过程中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诱导完成后根据Narcotrend指数调整两组丙泊酚的泵速.观察患者Narcotrend指数下降到36的时间、意识消失时间、监测诱导开始15 min内MAP和HR下降百分比、丙泊酚第1小时用量及停药至Narcotrend指数恢复到65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及Narcotrend指数下降到36的时间Ⅰ组分别为(115±45)s和(136±54)s,Ⅱ组分别为(156±60)s和(183±61)s,Ⅰ组短于Ⅱ组(P<0.05).丙?白酚使用总量和丙泊酚第1小时用量Ⅰ组分别为(41±15)ml和(36±10) ml,Ⅱ组的2倍用药量分别为(53±18) ml和(46±15)ml,Ⅱ组的2倍用药量大于Ⅰ组用药量(P<0.05).结论 2%丙泊酚麻醉药用量的2倍大于1%丙泊酚,而不是等量的,这说明1%丙泊酚的药效可能强于2%丙泊酚,2%丙泊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羟考酮抑制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疼痛的药效学. 方法 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2例,年龄65~74岁,ASA分级Ⅰ、Ⅱ级.麻醉诱导:依托咪酯0.3 mg/kg,瑞芬太尼采用Minto模型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效应室浓度为3.0μg/L.待BIS值在40~45后,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5 min内完成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术中除瑞芬太尼外,不再追加任何镇痛药物,麻醉维持分别TCI丙泊酚(3.0 μg/L)、瑞芬太尼(2.5~3.0 μg/L).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5 min采用改良序贯法静脉注射羟考酮.拔管后30 min测定患者术后VAS评分,VAS评分≥4分为术后急性疼痛.计算羟考酮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结果 羟考酮抑制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疼痛的EDs及其95%CI分别为0.126 mg/kg和0.093~0.181 mg/kg.32例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恶心、呕吐,无其他副作用发生. 结论 羟考酮(0.126 mg/kg)可以抑制半数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复合全麻组(P组),穴位电刺激+异丙酚复合全麻组(EP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行持续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电刺激,以刺激频率2 Hz和100 Hz的疏密波进行交替刺激,刺激强度8~12 mA.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1.5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5 μg/ml);麻醉维持:以0.1μg/ml幅度增加或降低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维持BIS 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 mg和芬太尼0.05~0.1 mg.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前、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记录HR、MAP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记录芬太尼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电刺激30 min、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EP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低于P组(P<0.01);两组MAP和HR均波动在正常范围;两组间各时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EP组电刺激30 min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下降(P<0.05),P组术中探查时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减少芬太尼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意选择2008年1~12月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60例,ASA分级Ⅰ~Ⅱ级,分为2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n=30),采用咪唑安定0.05 mg/kg,瑞芬太尼1μg/kg,异丙酚2~2.5 m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快速诱导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维持采用瑞芬太尼靶浓度4~8 ng/ml,异丙酚4~8 mg.kg-1.h-1;异氟醚组(I组,n=30),采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2.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经口明视插管后,维持采用1∶1的氧气和异氟醚(维持呼气末浓度0.8~1.2 MAC)吸入麻醉。术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指标。结果在插管后1 min(T3),I组病人DBP、HR与基础值(T1)比较明显升高(P〈0.05),T组病人DBP、HR则基本恢复到T1水平,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77,P=0.000;t=-3.286,P=0.002)。清醒拔管时(T6)与T1比较,I组SBP、DBP、HR明显升高(P〈0.05),而T组SBP、DBP、HR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461,P=0.000;t=-2.287,P=0.000;t=-4.382,P=0.000)。T组病人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I组(t=-6.386,P=0.000;t=-4.876,P=0.000;t=-6.632,P=0.000)。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既满足了手术要求又提高了麻醉药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20~64岁,体重45~6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25):芬太尼组(F组)、低剂量地佐辛组(D1组)、中剂量地佐辛组(D2组)和高剂量地佐辛组(D3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异丙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4 μg/L,静脉输注异丙酚4~6 mg·kg-1·h-1,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3 mg/kg.手术结束前30 min时D1组、D2组和D3组分别肌肉注射地佐辛0.1、0.2、0.3 mg/kg,F组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苏醒后即刻、1h、2 h(T0 ~ T2)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和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F组比较,D1组、D2组和D3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缩短,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D1组各时点VAS评分升高,BCS评分降低,D2组和D3组T0时VAS评分升高,T1,2时VAS评分降低,T0~2时SAS评分降低(P<0.05);与D2组比较,D3组T0~2时SAS评分降低,呼吸抑制发生率升高(P<0.05);4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尿潴留.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肌肉注射地佐辛0.2 mg/kg可减轻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痛觉过敏,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胃镜检查术患者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胃镜检查术患者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麻醉的效果.方法 拟行胃镜检查术患者400例,年龄18~60岁,体重40~80 ks,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乳化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组(EF组)、异丙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组(PFM组)及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组(EFM组),每组100例.采用双盲法给药.静脉注射芬太尼或芬太尼-咪达唑仑0.1 ml/kg,随后静脉注射异丙酚或乳化依托咪酯1 ml/6 s,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停止注射,行胃镜检查术,术中根据患者情况追加少量乳化依托咪酯或异丙酚,保留自主呼吸,面罩吸氧.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胃镜检查时间、乳化依托咪酯用量、异丙酚用量、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情况、内镜医师和麻醉科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及术后苏醒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肌阵挛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F组和PFM组比较,EF组和EFM组苏醒时间延长,术中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低血压及注射痛的发生率降低,术中最低血压值升高,麻黄碱使用率降低,术中肌阵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的发生率及麻醉科医师满意程度升高(P<0.05);与EF组比较,EFM组术中肌阵挛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 乳化依托咪酯-芬太尼-咪达唑仑对胃镜检查术患者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抑制程度较轻,术中及术后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