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中老年体检人群中对血栓疾病的临床监察价值。方法运用法国MINI-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该院体检的中老年人群血浆D-二聚体浓度,按年龄结构分组,其中,40~50岁为A组,〉50~60岁为B组,〉60岁为C组,每组100例,分别统计各组数据;对D-二聚体水平超过同组平均水平3倍标准差的患者再进行深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超声检测未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ET)人群纳入追踪随访对象并持续1年,以评价D-二聚体测定对VET的监控价值。结果 A、B、C组D-二聚体测定结果分别为(446±21.4)μg/L、(563±64.7)μg/L、(641±59.6)μ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超过同组平均水平3倍标准差的患者进行深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此类患者一年内发生VET的比率分别为,A组15.8%(3/19),B组23.1%(6/26),C组34.2%(13/38)。结论 D-二聚体随年龄增高有增加趋势,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异常[1,2];纤溶活性增高是反映肝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1,3].D-二聚体(D-dimer,D-D)作为胶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指标之一,其水平增高反映了机体继发性纤溶增强,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2~4].因此,近年来D-D被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中,但在肝病中的应用研究国内报道较少.作者检测了63例不同肝病患者的D-D水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选择于我院妇产科诊治的患者390例。其中双胎妊娠的孕妇20例分为双胎组;单胎孕妇250例分为单胎组;非怀孕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的双下肢静脉进行检查,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和症状积分。结果双胎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单胎组和对照组的高(P0.05);单胎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的高(P0.05);对照组无1例有DVT形成,而双胎组的DVT发生率为5.0%,比单胎组的1.2%高(P0.05);双胎组的DVT症状积分也比单胎组的高(P0.05)。检测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了解其机体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有较好反映作用,对于增高幅度大的孕妇可以提示妇产科医师注意做好预防措施,值得在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D—D)的检测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等方面颇有价值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变化与各型肝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了166例各型肝炎及治疗后的肝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中度、重度)、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D-二聚体增高不明显(P>0.05).且不同临床分型肝炎患者之间,D-二聚体含量差异非常显著(P<0.01).随肝炎患者病情加重,D-二聚体含量呈递增趋势.结论 D-二聚体不仅可以反映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可以作为肝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值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及血小板参数在溶栓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CA-15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及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100例肺病患者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参数值。结果30例患者D-二聚体含量〉350μg/L,其中28例被诊断为肺栓塞。溶栓前后血小板参数有差异。结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排查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指标;血小板参数值的变化可作为监测溶栓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诊断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对95例脑卒中患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判断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果D-二聚体和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0.0%、76.2%、38.7%、95.3%、76.8%和86.6%、98.8%、92.8%、97.5%、96.8%。超声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作为临床排除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指标,超声检查对于诊断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水平D-二聚体(DD)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DD≥2 000ng/mL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下肢血管超声及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当DD≥2 000ng/mL时,妇科疾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比例为23.3%。恶性肿瘤晚期、术后卧床2d及中期妊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结论 DD明显升高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但由于干扰因素影响,临床上需重点监管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血流感染(BSI)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11例BSI患者和38例非BSI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 BSI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2.034(1.190~4.666)mg/L]明显高于非BSI者[0.966(0.157~2.05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I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组的D-二聚体水平[2.054(1.097~4.768)mg/L]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组[1.824(1.291~4.814)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I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可作为非特异性炎性指标,辅助血流感染患者病情及疗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双抗体夹心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测定,并与2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后血浆中纤溶活性增高。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艾静  张连祥 《检验医学》2015,(4):314-3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栓风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7例CHF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级(41例)、Ⅱ级(38例)及Ⅲ级(38例)3组,以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CHF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采用χ2检验分析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联性。结果随着CHF患者NYHA分级的增高,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F组中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的患者(P0.01)。当血浆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2 091 ng/m L时,诊断CHF患者血栓风险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69.0%。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左主干病变、心肌梗死病史有关联性(P0.01)。血浆D-二聚体2 091 ng/m L的CHF患者在90 d内发生血栓的累积概率明显增高(Log-rankχ2=59.821,P=0.0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F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可反映患者病情程度,可对CHF患者血栓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的肺栓塞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 ,其病死率仅次于心肌梗塞和肿瘤。及时准确诊断为肺栓塞者 ,其死亡仅为 7% ,反之其死亡率为 6 0 % ,其中 33%在发病后第 1小时内死亡。所以早期诊断肺栓塞是临床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1] 用全自动免疫系统 (VIDAS)DD法检测D 二聚体在诊断肺栓塞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现将本实验的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对象选择 2 0 0 1年 11月~ 2 0 0 3年 1月可疑肺栓塞患者 98例 ,其中男 5 8例 ,女 4 0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5 9岁 (范围为 2 0~…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它可作为反映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早期诊断,以期早期预防性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D-二聚体水平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病理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现着重对D-二聚体的形成机理、方法学和其在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 选取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水肿型胰腺炎24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8例,分别测定入院时,发病24h,48h,72h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同时,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较水肿型胰腺炎组显著增高,并且回落较慢。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48h内即下降至正常者,预后较好。发病48h后仍居高不下者,提示胰腺损害重,预后较差。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D-二聚体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D-D)的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将80例脑出血患者按首次出血量分为:Ⅰ组为大量出血组,出血量大于30mL,26例;Ⅱ组为中量出血组,出血量20~30mL,30例;Ⅲ组为小出血量组,出血量小于10mL,2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各组病例血浆D-D进行检测。结果所有病例血浆中D-D在急性期升高,各组测得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D-D含量增高,出血量越大和继续出血者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随机原则设立大肠癌组34例,良性病对照组31例.分别于术前采血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组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个亚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4.12±105.21)μg/L与(129.03±8.29)μg/L,P<0.05.在大肠癌组的各亚组比较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分别为D期(800.00±287.94)μg/L、A期(180.00±58.31)μg/L、B期(170.00±33.50)μg/L、C期(250.00±86.6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血浆D-二聚体诊断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最佳临界值。方法收集易引发DIC的疾病患者200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针对DIC诊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确定D-二聚体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4.5,其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78.3%,阳性预测值为40.7%,阴性预测值为89.4%,曲线下面积为0.702。结论只有合理确定D-二聚体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才能有效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及适用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可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筛查急诊主动脉夹层(AD)的方法,分析血D-二聚体检测在急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经高分辨率影像学确诊的主动脉夹层病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一时期初诊疑似主动脉夹层而最终排除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血浆D-D检测和高分辨率动脉成像检查,比较2组间D-D值差异。结果:主夹层组血浆D-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血D-D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亚组间统计学差异提示D-D值可作为AD患者夹层撕脱程度及病情预后的指标。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主动脉夹层诊断,血管内膜撕脱程度及病情预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急诊AD诊断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在不同阶段血浆 D- 二聚体测定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84 例到本院急诊科就诊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年龄51 ~90 岁,男性42 例,女性42 例) ,分别于急性期( < 6 天,n = 53 ,年龄51 ~87 岁,平均70 岁) 和亚急性期(6 ~20 天,n = 31 ,年龄53 ~90 岁,平均72 岁) 行血浆 D- 二聚体测定。全部患者均经头颅 C T 或 M R I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同时选择年龄相匹配的20 例其他非凝血及血栓性疾病患者( 年龄60 ~95 岁,平均72 岁) 作为对照组。结果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 D- 二聚体水平在急性期未见升高( < 03mg/ L) ,而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03 mg/ L,03 ~2 mg/ L) ,亚急性期与对照组( < 03 mg/ L) 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001) ,与急性期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P< 00001)( 正常值为< 03 mg/ L) 。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纤溶系统显著激活并非在急性期,而是在亚急性期。这也为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