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陵县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 ,属“湖沼型”地区 ,至 2 0 0 3年底全县尚有 17个乡 (镇 ) 12 5个村流行血吸虫病 ,流行区人口 2 0 .6万 ,耕牛 75 13头 ,累计有螺面积6 730 .4 5 hm2 ,累计血吸虫病人 4 .1万 ,有 3个乡 (镇 ) 2 6个村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7个乡 (镇 )  相似文献   

2.
环境改造消灭山丘内陆钉螺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县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全县17个乡(镇)、125个村(其中山丘内陆村40个)流行血吸虫病,至2002年底全县尚有钉螺面积2 953.56 hm2,其中山丘内陆44.98 hm2,占1.52%.为消灭山丘内陆钉螺,根据安徽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关于实施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意见>精神,在农、林、水、路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有计划地对山丘内陆钉螺进行了环境改造(环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铜陵市位于安徽南部长江中下游两岸,辖铜陵县、铜官山区、郊区、狮子山区.截止2008年底全市一县三区均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域,流行类型为湖沼兼山丘型.现有钉螺面积 3 100.29 hm2,其中易感带面积 463.485 hm2,是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较重的地区之一.为探讨铜陵市近几年来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与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铜陵市2000~2008年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特点和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贵池市疫区外流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疫区外流人口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制定防治措施 ,在贵池市未控制流行的 2 9个流行村进行了外流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概况贵池市地处长江中下游 ,属血吸虫病重流行区 ,全市总人口 59.8万人 ,其中 2 9个乡 (镇 )、2 2 9个村流行血吸虫病 ,疫区人口 39.5万人 ,历史有螺面积1 .72亿 m2 ,1 999年底尚存有螺面积 332 1万 m2 。本次调查的 2 9个流行村总人口 53580人 ,其中一类村 (人群粪检阳性率≥ 5% ) 1 5个村 ,二类村 (人群粪检阳性率 >1 %~ <5% ) 1 4个村。 1 999年常住人口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 1 4.53% (…  相似文献   

5.
铜陵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境内长江全长 5 5 .5 km,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至 1999年底 ,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有 5个乡 (镇 ) 71个村 ,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有 5个乡 (镇 ) 30个村 ,尚有 8个乡 (镇 ) 34个村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分别占流行乡、村的 44 .4%和 2 5 .2 %。现将1998~ 1999年的疫情分析如下。1 螺情1999年有螺面积 3.13× 10 7m2 ,其中江滩 1.2 9× 10 6m2(4 .11% )、湖滩 6 .18× 10 6m2 (2 1.76 % )、洲滩 2 .2 6× 10 7m2(72 .2 5 % )、内陆 5 .89× 10 5m2 (1.88% )。三滩 (江滩、湖滩、洲滩 )钉螺面积占现…  相似文献   

6.
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和近年来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3年"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血吸虫病防治统计数据和2004年以来的血防年报表数据,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结果截至2013年底,全省推算血吸虫病人19 816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6 199例;现有钉螺面积27 396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5hm2,复现钉螺面积8.6hm2;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数41 949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31%;全省共有9个县(市、区)、76个乡(镇)、191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个乡(镇)、14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2013年全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钉螺面积在2.73亿m2~3.10亿m2间波动。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钉螺的分布状况仍不容乐观。为实现2015年前全省达到传播控制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加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金华市辖8个县(市、区),83个乡镇(街道)流行血吸虫病,疫区人口102万,历史累计钉螺面积9 953.58 hm2,血吸虫病人11.8万,其中晚期血吸虫病2 481例,属山丘型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经过近50年的防治,于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进入"十五"以来,根据<浙江省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十五"计划>和<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技术方案>要求,又全面开展了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作.现就近3年来综合治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荆州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州地区是长江中游、汉水下游的湖沼兼水网型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全区11个县(市)均有血吸虫病流行,现有流行乡镇162个,流行村1546个,流行区总人口527万人,历史累计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56万人,累计查出钉螺面积21.48亿m~2。到1990年底全区现有钉螺面积3.77亿m~2,其中长江、汉江大堤境内钉螺面积1.38亿m~2,垸外钉螺面积2.39亿m~2,1990年人群普查粪检阳性率7.94%(185 939/2 341 557)。  相似文献   

9.
魏山县是云南省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全县 11个乡 (镇 )均流行血吸虫病 ,累计钉螺面积 5 674hm2 ,累计血吸虫病人 6.4万余人 ,晚期血吸虫病人 5 671例。 1992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血防项目 ,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现报告如下。1 流行状况全县 71个流行村中 ,人群感染率≥ 15 %的村 2 3个 (重度流行村 ) ;感染率≥ 3 %而 <15 %的村 2 7个 (中度流行村 ) ;感染率 <3 %的村 2 1个村 (轻度流行村 )。现有血吸虫病人3 .8万人 ,其中晚血 185人 ,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 10例。人群平均感染率 14.2 % ,年平均感染率 9.74%…  相似文献   

10.
2001~2005年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防治“十五”计划目标任务执行情况,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取钉螺控制为主,健康教育、人畜同步查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当年发现钉螺的村、历史有螺环境、与有螺环境相邻的重点环境进行螺情监测。对当年发现钉螺村居民、历史流行村居民、流动人口和医院门诊疑似病人进行病情监测。结果共查螺3009.66hm2,查出有螺面积13.14hm2,新发现有螺面积7.95hm2。查病12578人次,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期内新增流行镇1个,流行村1个。结论金湖县血吸虫病病情较为稳定,仍须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1.
12.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高血压水平的定义,1993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 Hg(1mm Hg=0.133kPa),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将血压降至同一水平,而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Framingham进行的一项长达10~12年的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第5年后,正常上限血压[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D AIM: Bot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 degree of mucosal damage in coeliac disease vary greatly. In view of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as to whether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we reviewed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oeliac disease.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correlated mode of presentation (classical, diarrhoea predominant or atypical/silent) with histology of duodenal biopsies and examined their trends over time. RESULTS: The cohort consisted of 499 adults, mean age 44.1 years, 68% females. The majority had silent coeliac disease (56%) and total villous atrophy (65%).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of mode of present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p=0.25). Sixty-eight percent of females and 58% of males had a severe villous atrophy (p=0.05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rend over time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presenting as atypical/silent coeliac disease and having partial villous atrophy, though the majority still had total villous atrophy. CONCLUSIONS: Among our patients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in duodenal biopsi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at factors other than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must account for diarrhoea in coeliac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