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了7例肥厚性心肌病(HCM)的磁共振(MRI)成像;其中包括左心室腔形态,肌壁、空间隔厚度,室间隔形态以及其舒张期,收缩期变化和信号强  相似文献   

2.
3.
通过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9例。结果:9例左心室腔变形,以狭长形多见,舒张不良5例,收缩不良1例。左室游离壁肥厚部位收缩增厚比7例<1.25,左室流出道狭窄2例,室中隔中部肥厚3例,局部球形增厚1例,一致性肥厚4例,心尖肥厚1例。其收缩增厚比4例为1.0,提示室间隔几乎无运动。5例左房增大。6例室中隔信号强度不均匀,其中3例与心肌组织学对比提示了心肌组织变性程度。4例冠状动脉近端清晰可见,无狭窄。  相似文献   

4.
鲍敏  刘燕 《吉林医学》2010,31(32):5781-578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AHCM患者进行病史回顾,并对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及核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HCM患者病史不典型,但是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尖区增厚7例,左室造影提示舒张期呈"黑桃"型改变3例,初诊误诊为冠心病3例。结论:AHCM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做核磁共振检查。  相似文献   

5.
于景荣 《吉林医学》2008,29(3):231-232
肥厚型心肌病(HCM)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脏病,主要由于编码心肌及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发生变异所致,其特征为室间隔、心尖或左室游离壁呈非对称性肥厚。由于其表现复杂多样化,无特异性,临床上常易误诊。因本病治疗特殊,故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我科近6年共收治肥厚型心肌病(HCM)18例,其中10例最初误诊,误诊的疾病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现将误诊的情况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并非少见,因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临床病程和各种治疗反应有独特性,故识别很重要。现将80年以来误诊10例(其中误诊为冠心病6例,高血压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情况讨论如下。一、因劳力性心绞痛误诊为冠心病病例女,47岁,教师。因反复胸闷、气急3年,  相似文献   

7.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尖部心肌肥厚为主的心肌病,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临床上较少见,其原因之一可能与误漏诊有关[1] .一九九三年十月至二零零参年三月我科经二维超声及心电图检查确诊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特征是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晚近,形态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除此之外,尚有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左心室中部肥厚。1976年Yamaguchi等和Sakamoto等首先报告,左心室心尖部的心肌肥厚时,临床表现颇具特征。可称之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亚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本病有遗传性,遗传方式推测系X伴性隐性遗传,然文献报告中尚有分岐。本文报告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一个亚型,以心尖部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为特征。本病发生率较低,据报道日本AHCM占HCM的2.4%,美国AHCM占HCM约为20%,我国AHCM约占HCM的30%,该病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造影等有其特征的表现。但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心肌缺血,尤其是易误诊为非Q波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0.
我院近三年来作超声心动图检查9080例,其中发现60岁以上肥厚型心肌病28例(0.25%),入院时误诊10例,误诊率为43.5%,分别误诊为脑血栓形成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冠心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本文对老年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较少见,现将笔者所见1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65岁,平均42.6岁。有心绞痛史3例,仅有胸闷3例,完全无症状4例。心前区可闻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4  相似文献   

1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心电图改变与冠心病又有相似之处,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或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易造成漏诊及误诊。我院2003年3月~2008年2月共诊治10例AHCM,其中7例早期误诊,现回顾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ASH)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心肌形态功能学和延迟增强特点,评估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在诊断AP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52例,ASH 40例(ASH组),APH 12例(APH组)。患者均行CMR检查,观察心肌受累节段,定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质量、各节段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及延迟增强特点。结果 ASH组与APH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H组患者EDV低于ASH组,心肌质量高于ASH组(P<0.05)。ASH组患者心肌纤维化发生率〔57.5%(23/40)与41.7%(5/12)〕及纤维化心肌质量占心尖部心肌质量的比重(17.9%与10.8%)高于APH组(χ2值分别为5.070和1.976,P<0.05)。纤维化心肌质量占心尖部心肌质量的比重与心尖段室壁厚度呈正相关(r=0.780,P<0.05)。结论 CMR从形态、功能改变及延迟增强病灶特点等方面可诊断、鉴别诊断ASH及APH。ASH和APH延迟增强范围均主要位于形态改变明显区域,且延迟增强提示心肌纤维化,其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二维超声心动图是目前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标准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确定心脏磁共振(CM R)在确立H CM诊断和评估其左心室(LV)肥厚程度方面是否比超声心动图更为准确。方法和结果:对48例疑似(或已确诊)H CM患者(年龄34±16岁)均进行超声心动图和CM R检查,以测量8个解剖学断面(共384个解剖断面)的LV室壁厚度,对结果进行盲法比较。超声心动图和CM R所测得的最大LV厚度相似,分别为21.7±9.1m m和22.5±9.6m m(P=0.21)。在48例患者中,有3例(6%)超声心动图检查未检出LV肥厚,而应用CM R却发现在LV游离壁前外侧区域有超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分析了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27~68岁(平均51.6岁)。全部病例均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室间隔不对称肥厚,室间隔与左室厚度之比1.3,其中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冠脉正常。并辅以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6.
王冰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24-625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根据临床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可分为两类: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不伴有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目前多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本病的病死率在年轻患者中较高,且死亡率往往是猝发而无法预料,故特别强调尽可能较早地确认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辅助检查特点,以探求合理的诊断方法。方法:总结1998年7月~2008年10月住院的27例AHCM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等检查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显示胸导联V3-V5R波振幅增高伴T波对称性深倒置;22例AHCM患者通过心脏超声诊断明确,13例通过左心室造影确诊AHCM,无1例合并冠心病。结论: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首要诊断依据,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HCM的主要方法,左心室造影是诊断AHCM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10例多发性硬化(MS)误诊病例分析,阐述了磁共振成像(MRI)在检出MS损伤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指出MRI在预测MS以及在对MS与青年型卒中、脊髓病变、精神病、散发性脑炎之间作出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T-AHCM)及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T-AHCM患者68例和P-AHCM患者42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结合检测结果同30例正常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68例典型T-AHCM患者中单纯心尖部肥厚48例,同时累及乳头肌20例,其中8例收缩末心尖部心腔缩小近于闭塞;42例P-AHCM中单纯心尖部肥厚36例,同时累及乳头肌6例。T-AHCM组及P-AHCM组的舒张末期心尖段室壁厚度(LVAW),舒张末期心尖段室壁厚度与舒张末期基底段室间隔厚度的比值(LVAW/IVS)以及左房内径与正常组患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T-AHCM组中有93%(63例),P-AHCM组中有41%(17例)患者测及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1,正常组仅2例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1。全部110例病患左室内径均无明显增大。本组患者不管是T-AHCM组还是P-AHCM组,肥厚的心尖部心肌回声均尚均匀或略增粗。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早期明确诊断P-AHCM、T-AHC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以探求合理的诊断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000年1月-2006年4月住院的24例AHCM病人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核素心肌断层显像、磁共振、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MSCT)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术特点。结果所有病人心电图显示胸导联V3-V5R波振幅增高伴V2-V6导联对称性明显倒置T波;13例通过UCG检查发现心尖部室间隔及其左室后下壁增厚;4例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检查发现心尖部核素分布异常;左心室造影显示心尖部肌肉肥厚,5例呈“桃形”改变;5例磁共振及10例冠脉MSCT检查均发现心尖部肥厚为主表现,其中MSCT明确冠脉情况。结论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首要诊断依据,进一步UCG常规检查可以明确,要注意心尖部位观察。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均可采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需根据病情来决定选择。近年来冠脉MSCT为临床AHCM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又一种方法,特别对AHCM与冠心病的诊断有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