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外胆道不同部位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缺血可导致胆管炎、胆道狭窄,甚至胆瘘。肝移植后胆道狭窄、胆瘘发生率较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2]。目前对肝外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已引起重视,但对肝外胆道不同部位进行对照研究尚未见报道。肝外胆道各部位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不尽相同,血供有明显的差异[3,4]。它们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各有何特点及差异?研究这些特点和差异对丰富胆道病理学理论,提高手术质量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采用豚鼠制作肝外胆道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重点从超微结构角度研究肝外胆道不同部位(肝总管、胆囊、胆总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变化,比较它们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胆管热缺血时间对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道及其微循环的影响正成为目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研究热点。文中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不同胆道热缺血时间对胆管及其周围血管丛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延长胆道热缺血0 min实验组、延长胆道热缺血10 min实验组和延长胆道热缺血20 min实验组,建立了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于术后6 h和24 h留取血和肝样本检测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A,VEGF-A)浓度,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胆管及其血管丛增殖情况、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随着胆道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术后6h的VEGF-A浓度无明显差异,但3个实验组术后24 h的VEGF-A浓度显著降低。同时随着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的增加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相应增加,术后早期汇管区血管数和伴有血管的胆管数明显减少,胆管上皮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降低,而不伴有血管的胆管数则明显增加。常规检查提示大鼠汇管区炎症增加,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明显加重。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随着胆道热缺血时间的延长会导致胆管及其周围血管丛的损伤加重,应该尽量减少肝移植术中二次胆道热缺血时间从而减轻胆管及其周围血管丛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丹参预处理组(Ⅲ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Ⅳ组).Ⅰ组单纯麻醉和开腹,分离出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肝门;Ⅱ组夹闭肝蒂,30min后恢复灌流.开腹前10min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自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 mL/kg)、丹参注射液(40 mg/kg)、白藜芦醇注射液16 mg/kg.再灌注1、6和24 h取血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汁酸(TBA)的水平,再灌注6 h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TUNEL法观察胆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Ⅱ组、Ⅲ组和Ⅳ组血清ALT、AST含量明显高于Ⅰ组(P<0.01),Ⅲ、Ⅳ组低于Ⅱ组(P<0.01),Ⅲ组高于Ⅳ组(P<0.05):Ⅱ、Ⅲ、Ⅳ组胆汁中GGT、TAB含量高于Ⅰ组(P<0.01),Ⅲ、Ⅳ组低于Ⅱ组(P<0.01),Ⅲ组高于Ⅳ组(P<0.05),肝组织病理损害Ⅱ组最重,Ⅲ组次之,Ⅳ组最轻;胆管内皮细胞凋亡Ⅱ组最为严重,Ⅲ组次之,Ⅳ组较Ⅲ组轻.结论 白藜芦醇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肝脏的损伤,减轻胆道内皮细胞的凋亡,其保护作用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4.
胆道梗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胆总管结扎 (bileductligation ,BDL)后肝脏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的特点。方法 胆总管结扎后 ,采用常温下第一肝门阻断 15min ,复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胆道梗阻 1、2周组 ,观察I/R后不同时相点肝功能 ,肝窦内皮细胞ICAM 1表达 ,1周生存率以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I/R后 ,各组的 1周生存率分别为 :8/ 8、7/ 7、5 / 6 ;各组ALT、AST水平在I/R后均升高 ,正常对照组再灌注后 6h达最高值 ,而BDL各组再灌注后 1h水平最高 ,表现为峰值前移 ;再灌注后6hTNFα明显升高超过缺血前水平 (P <0 .0 1) ,SOD水平则明显下降 ;各组肝窦内皮细胞ICAM 1表达变化趋势相同 ,再灌注 1h后明显升高 ,BDL组上升水平明显超过正常对照组 ;肝脏组织学检查 ,I/R后胆道梗阻大鼠可见程度不同的肝细胞变性 ,胞浆疏松 ,肝窦腔变窄 ,中性粒细胞 (PMN)浸润。结论 胆道梗阻大鼠具有 :①在一定的胆道梗阻时段内大鼠可以耐受 15min的肝门阻断 ;②肝窦内皮细胞ICAM 1过量表达加重肝脏I/R损伤 ;③缺血再灌注后ALT、AST峰值前移  相似文献   

5.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为降低手术难度,设计一个能客观反映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并使用门静脉、腹主动脉双重恒压灌注,除血管吻合外,其余方法同大鼠原位肝移植.且门静脉、肝动脉再灌注由血管夹控制.结果:本模型手术成功率95%(76/80),热、冷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精确控制,无肝期(16±2)min.双重恒压灌注效果好,光镜下胆道壁毛细血管未见红细胞.结论:本模型模拟了肝移植的全过程,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比性强.且排除了免疫因素对胆道损伤的影响,更好的反映了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肝移植胆道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肝动脉双重血流同时开放对大鼠肝移植胆管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肝脏恢复血供时门静脉、肝动脉血流是否同时开放,将大鼠随机分为双重血流同时开放组(P组)和门静脉先开放组(N组),另设假手术作对照组(S组).分别于供肝再灌注后2、6及24h处死各组动物.检测血清ALT、AST、GGT、AKP、TBiL及DBiL水平,HE切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RT-PCK法检测胆管组织TNF-a及ICAM-1 mRHA的表达.结果 肝脏再灌注后6、24 h两个时点P组的GGT水平明显低于N组水平(P<0.05);肝脏再灌注后24 h.P组的AKP、TBiL、DBiL水平及胆管损伤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N组水平(P<0.05);再灌注后6 h,N组大鼠肝组织的MPO含量明显高于P组(P<0.05);供肝再灌注后2 h、6 h,P组大鼠肝组织TNF-a及ICAM-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 门静脉、肝动脉双重血流同时开放.有利于减轻肝移植物胆管组织的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TNF-a和ICAM-1表达水平的降低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的肠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远端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仅做肝门分离;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肝¨阻断法(Pringle's法)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远端顸处理组(RIPC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0 min,再灌注10 min,然后同IR组.分别取门静脉血清测肝酶(ALT、AST)、内毒素;取肝、肠组织分别作病理学检查、MPO活性测定;取肝组织作免疫组化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测定.结果:RIPC组较IR组:①血清ALT、AST、内毒素减少(P<0.05);②肝和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MPO活性降低(P<0.05);③肝组织内TNF-α和ICAM-1表达减少.结论:对大鼠肠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发挥远端预处理作用,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减少肝脏前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聚集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缺血再灌注(I/R)时不仅对肝细胞产生损伤作用,同时对肝内胆道的胆管细胞也有损伤,使胆道发生病变。肝移植后,由胆道上皮细胞损伤引起的胆道并发症也是移植物失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I/R损伤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过量表达有关。本文主要就MMPs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供肝热缺血损伤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方法 108只受体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正常组)、无热缺血组(对照组)及热缺血10 min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第1、3、7、14天取9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另取肝组织行石蜡切片,分别以HE染色和纤维素染色观察移植肝胆管周围血管丛及胆管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电镜检测各组各时相点胆管上皮细胞及胆管周围血管丛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组术后各时相点血清胆道酶谱和胆红素较相应时相点的对照组和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延迟;实验组HE和纤维素染色可见术后胆管周围血管丛损伤及胆管损伤较对照组及正常组严重,且实验组胆管周围血管丛内观察到微血栓形成;电镜下可见实验组术后早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且胆管上皮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性改变.结论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胆管周围血管丛损伤及胆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性改变,可能是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管病变和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PARγ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胆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罗格列酮组(ROS组)和GW9662组,每组10只。通过制作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PPARγ的配体罗格列酮(ROS)和拮抗剂GW9662作为干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胆道组织中PPARγmRNA表达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灰度扫描,以各组β-actin条带的扫描值为标准,计算PPARγmRNA/β-actin吸光度比值,记录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PARγmRNA在SO组胆道组织中呈低表达;I/R组PPARγmRNA表达稍有增高,较SO组无显著差异;ROS组PPARγ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I/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GW9662组PPARγmRNA表达显著降低,与RO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各实验组胆道组织中存在PPARγmRNA表达,但各组表达量不同。配体罗格列酮可以活化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外胆道组织中的PPARγ,但这种活化是PPARγ依赖性的,可被PPARγ的拮抗剂GW9662逆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 根据PTC或ERCP检查、病理结果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32例和吻合口狭窄(AS)9例患者,对其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5例,MRCP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13例,MRCP示广泛性肝内、外胆管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4例,MRCP示仅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ITBL组中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25例(78.1%,25/32),MRCP上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影。伴有肝门部积液4例,胆汁湖3例。MRCP上AS主要表现为吻合口处局限性狭窄,上段管腔不同程度继发性扩张。AS组中胆管管腔内伴有胆泥形成3例(33.3%,3/9)。【结论】MRCP可全面观察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胆管病变的整体信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及分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临床工作中一种简单、实用、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管阻塞对大鼠肝脏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胆总管结扎组(BDL,n=50)和假手术组(n=10,仅游离胆总管不予结扎).BDL组据结扎持续时间又分为BDL3、BDL7、BDL14、BDL28和BDL42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第3、7、14、28、42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 (ALT)等肝功能指标,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假手术组于术后7 d行上述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BDL组大鼠肝脏功能指标明显改变,血清TBIL、DBIL、TBA值在阻塞早期(BDL3 或BDL7 组)为最高,后呈下降趋势,至实验末期(BDL42组)时仍高于对照组;ALT等酶学指标也有类似变化.BDL组大鼠的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肝内小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结论:大鼠肝脏功能阻塞早期即发生明显的损害,机体可产生一定的代偿以改善肝功能,但持续存在的胆管阻塞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大鼠阻塞性黄疸期内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显示其肝功能测定值并不能反映其肝脏组织的实际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一位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终末期病人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恢复良好。认为该术式由于保留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具有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肾功能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肝移植常规术式。但是对手术前一般情况差或者估计无肝期时间长的病人,采用背驮式手术时应加作门静脉—腋静脉(成人颈静脉)转流。作者提出了改良Starzl介绍的吻合肝动脉的生长因素法(GrowthFactor),不但适用于小动脉的吻合,也适用于静脉吻合,可以避免或减少吻合血管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在胆管重建时强调保证胆管血供的重要性并且放弃了胆总管的T管引流法,改用经胆囊管插管引流,可以减少胆总管的损伤和术后胆管狭窄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管状吻合器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胆肠吻合的应用研究,确定管状吻合器在肝门胆管空肠吻合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优于传统的手工吻合。方法对于肝门胆管肿瘤局限于肝总管或分叉部(BismuthI/Ⅱ型)的病例,随机设立管状吻合器组(26例)和非吻合器组(24例),管状吻合器组:26例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非吻合器组:24例行常规手工胆肠吻合的病人,对二组手术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数据行统计学的相关分析。结果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是科学的方法,手术时间缩短,P〈0.05;术后住院天数缩短,P〈0.05;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于BismuthI/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肝门胆管空肠吻合术是可行的,较非吻合器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致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方法对7例LC引起的胆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胆道损伤病例中,术中钛夹误夹闭胆总管1例;3例Mirizzi综合征致胆总管损伤;右肝管损伤2例,其中1例是由于胆囊管变异所致;1例因胆囊颈部粘连严重,分离中在肝门处断离左肝管,并损伤右肝管。所有病例均行胆总管修补或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获得成功。结论LC引发的胆道损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术者经验、局部粘连严重和胆道变异是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可采用胆总管修补成形、端端吻合术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中胆总管重建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的胆总管吻合术式对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猪的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分别行胆总管侧侧(n=6)和胆总管端端(n=17)两种重建方式。比较分析它们在移植术后7d内的肝功能改变及其死亡原因。结果 虽然两组术后的总胆红素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侧侧组的总胆红素值显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低值变化。反映肝细胞功能损害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反映肝窦状内皮细胞损害的血清透明质酸在侧侧组中分别呈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低值。死亡时确认有黄疸肝侧侧组1头(17%),端端组5头(29%)。结论 胆总管侧侧吻合术被认为是肝脏移植中有效的胆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亦称为胆管近端癌、胆管上段癌、围肝门胆管癌、Klatskin瘤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理念和策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大多数的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最常采用的是肝叶或扩大肝叶切除、肝外胆道切除、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和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因此,如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做好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移行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新术式,探讨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进行“移行吻合术”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可行性.方法小型猪30头随机分为:A、B、C3组.A组(对照组)于十二指肠上缘分离出一段长约2cm的胆总管;B组分离胆总管同A组,然后以钳夹、电热等方法制造胆管组织物理损伤;C组制造胆管损伤同B组,术后监测小型猪的饮食二便,ALT,AST和胆红素等指标,待狭窄形成后再次开腹行移行吻合术.术后观察饮食、精神状态及尿液颜色,术前和术后1d及术后每7d测ALT、AST、T—BIL、D—BIL,全部手术完成3个月后处死,取部分肝组织,并用液氮保存,待做病理检查.结果从术前到术后30d,A组ALT、AST、T—BIL、D—BIL等指标无明显变化,B组、C组相关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21d的ALT、AST、T—BIL、D—BIL较术前及术后14d明显升高(P〈0.05).C组行移行吻合术后,各项指标在移行吻合术后14、21d较移行吻合前明显减低(P〈0.05).结论“移行吻合术”治疗小型猪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是切实可行的,为临床以“移行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石建平  朱勤 《海南医学》2008,19(7):42-4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与防治。方法主要诊断方法为B超、瘘管造影、MRCP和ERCP检查。术中确诊后行胆管对端吻合或胆管空肠Roux-Y型吻合术。结果本组6例行胆管对端吻合,效果最好;17例行胆肠吻合,其中7例效果较好,5例偶有腹痛,2例反复发生胆管炎,1例死亡。结论应重视医源性胆管损伤,合适处理是避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做好预防工作. 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期间该院收治的3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临床资料,总结胆管损伤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入组320例患者中胆管损伤共计11例,经临床对症救治后治愈9例,另行肝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1例患者术后伴有发热以及胆漏症状, 临床采取引流处理后治愈;1例胆管损伤病例于术后发现,行肝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时发生胆漏,给予引流后治愈.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中胆管损伤较为常见,术者应严格、系统地训练腹腔镜操作技术,熟悉并掌握胆管解剖以及变异知识,手术过程中应高度警惕胆管损伤,细致辨认肝外三管,做好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