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讨论端粒酶在乳癌、乳腺瘤样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化疗、生长抑素对端粒酶的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TRAP方法对77例乳癌及51例乳腺瘤样病变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端粒酶在正常乳腺腺体、乳腺纤维瘤中未见表达,在乳腺导管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中为10%(1/10);在乳腺导管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中为20%(3/15);在乳腺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中为(75%);Ⅰ期乳癌中为90%(9/10);Ⅱ期乳癌为93.1%(27/29);Ⅲ期乳癌为98%(14/15);Ⅲ期乳癌经生长抑素治疗后端粒酶活性下降为55%(11/20),Ⅳ期乳癌以术前化疗端粒酶活性亦下降,为60%(6/10)。结论端粒酶是一种较好的乳腺肿瘤标记物;化疗和生长抑素可以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u S  Liu Z  Sun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515-516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61例中49例(80%)显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关。5例乳腺囊腺病无一例端粒酶活性,9例乳腺腺瘤中4例端粒酶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极少数的乳腺腺病中,该酶活性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4.
细针穿刺乳腺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细针穿刺活检乳腺组织(FNA),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PCR-ELISA法检测70例术前乳腺组织细针穿刺活检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与术后病理检查相对照。结果:良、恶性乳腺肿瘤组织细针穿活检端粒酶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恶性乳腺肿瘤端粒酶阳性率随病理分型的恶化,肿瘤直径的增大及淋巴结有无转移而增高。结论:术前乳腺组织细针穿刺活检端粒酶活性分析有利于良、恶  相似文献   

5.
马春燕  邹雄等 《华中医学杂志》2002,26(1):11-12,24,F00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同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的意义。方法: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测定53例乳腺癌,10例纤维腺瘤及6例癌旁组织标本的相对端粒酶活性。结果: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P<0.01);术前未经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局部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及乳激素受体表达有关;术前化疗组端粒酶活性水平较未化疗组低。结论:端粒酶活性水平可反映肿瘤的侵袭性,并可作为乳腺癌的预后判断指标及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乳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乳癌组织、29例良性乳腺增生病变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gp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参数的关系。结果:45例乳癌组织和P-gp阳性表达22例,阳性率为48.9%;29例良性乳腺增生病变组织阳性表达8例,阳性率27.9%;15例正常乳腺组织均为阴性,3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表达与病理 组织学分类、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P-gp在乳癌、良性乳腺增生病变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40例宫颈癌、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CIN、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44.0%、10.0%,各组间比较P<0.01;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CINⅠ、Ⅱ、Ⅲ各级病变中分别为22.2%、37.5%、75.0%,CINⅠ、Ⅱ与CINⅢ间比较P<0.01。结论:端粒活性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36例宫颈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5例非癌宫颈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和6例正常卵巢的新鲜 组织及41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定性量检测。结果:宫颈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CIN56.25%(9/16),宫颈癌91.6%(33/36),非癌宫颈组织4%(1/25);宫颈脱落细胞,CIN61.54%(8/13),宫颈癌82.35%(14/17),正常0%(0/11);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5%(2/8),交界性66.67%(2/3),恶性85.7%(12/14),正常卵巢16.67%(1/6)。恶性肿瘤与正常或良性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TRAP-ELISA法较传统的TRAR法更为简便快速,有材料多样,可定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同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的意义。方法 用半定量TRAP 银染法测定 5 3例乳腺癌、10例纤维腺瘤及 6例癌旁组织标本的相对端粒酶活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 (P <0 .0 1) ;术前未经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中 ,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局部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有关 ;术前化疗组端粒酶活性水平较未化疗组低。结论 端粒酶活性水平可反映肿瘤的侵袭性 ,并可作为乳腺癌的预后判断指标及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简便、快速及无放射性污染的银染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ilver staining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S-TRAP)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运用SS-TRAP法检测了293细胞、经加热处理的293细胞、空白对照及典型乳腺癌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其结果予以定量。结果:该法有检测出10个以上293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热处理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乳癌组织标本中银染条带清晰可见,而良性病变中未见端粒酶阳性条带。结论:非核素银染TRAP法可用于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与TRAP法相比,同样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更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癌组织中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和端粒酶mRNA(hTR)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ELISA法对54例乳癌、配对癌旁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半定量检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TR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hTR表达率高于癌旁及良性病变组织(P<0.01).乳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乳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和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乳腺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乳腺癌组织(86.67%)表达阳性,其中18例术前针吸活检组织(83.33%)表达阳性,而癌旁组织(13%)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乳腺癌,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乳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变化。方法 :分别用 TRAP- EL ISA及 Southernblot方法对 4 0例各型肾癌病理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测定。结果 :肾癌组织样本中 90 %呈端粒酶阳性 ,癌旁组织中有部分样本 (2 / 2 2 )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可能成为判定肾癌恶性程度或肿瘤易发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组织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银染端粒序列重复扩增 (TRAP)法检测 4 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4 4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 39例 (88 5 %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大小、是否有蒂无关 (P >0 0 5 ) ;也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 (P >0 0 5 )。随访资料表明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病人是否复发无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是膀胱癌理想的肿瘤标记物。膀胱癌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及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肿瘤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35例大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结果:35例大肠癌标本中,29例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82.86%;而相邻正常黏膜中全部为阴性.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经统计学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大肠肿瘤Dukes'分期有关.结论:端粒酶表达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对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断有应用价值,并且有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Li C  Liang Y  Wu M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9):1405-1408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and its preneoplasia lesions,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cancer differentiation, cancer invasiveness,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Methods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CC tissues, adjacent dysplasia tissues and normal epithelia from the surgical edge were assessed by microdissection-TRAP 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ilver staining assay.Results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37 (82.2%) of 45 esophageal tumors, 23 (79.3%) of 29 dysplasias, and 2 (5%) of 40 normal epithelia.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between dysplasia and normal epithelium, as well as between tumor and normal epithelium.Twenty-six (92.9%) of 28 tumors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had detectable telomerase activity compared to 11 (64.7%) of 17 non-lymphatic metastasis tumors.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but the one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umor grade was not.Conclusion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high both in esophageal SCC and their preneoplasia lesions.Th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SCC tissue was related to lymphatic metastasis, but not to cancer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