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本文观察了7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QT离散(QTd)变化以及8例住院期间猝死的AMI患者QTd改变,与正常人组和陈旧性心肌梗塞组比较,AMI患者入院时平均QTd明显大于正常人组和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P<0.01);猝死的AMI患者平均QTd明显大于69例有活AMI患者;AMI用者出院前平均QTd较入院时减小(P<0.01)。提示AMI患者入院时平均QTd增大,猝死者平均QTd增大更明显,且较存活者增大。连续观察AMI患者急性期体表心电图QTd变化,可为评价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QT离散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蓉  郭战宏 《四川医学》1999,20(1):25-27
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心电图及其中60例的恢复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QTd:5040±2025ms和2483±1269ms,QTcd:57.48±2514ms和2731±1384ms,AMI急性期的心电图QTd和QTcd均值均显著高于恢复期;按心电图心梗导联数目多少把100例AMI分为:1~,4~,8~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别为:4474±1704ms、5308±2138ms、5800±2101ms,三组间无显著差别(F=27383,P>005);根据心电图心梗定位把100例AMI分为:前壁梗塞、后壁梗塞、复合壁梗塞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别为:5250±2234ms、4531±1665ms5417±1730ms,三组间无显著差别(F=15355,P>005)。结果提示:心电图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显著增大,心肌梗塞部位和范围不是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增大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均匀,在AMI急性期监测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QT离散度(QTd)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室性心律失常QTd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100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例,测量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的QTd等值,及随病情的变化。结果:Lown氏Ⅲ级以上病例(35例)与Lown氏Ⅲ级以下(65例)相比,QTd、QTcd、QTc显著增大。40对配对病 列QT离散度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与体表ST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观察了3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时QT离散度的变化情况,发现AMIQT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并探讨了与室性心律失常、梗塞部位,梗塞范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增加的临床意义,本测量了AMI和正常对照组的QRSd,QTcd和JTcd,结果发现AMI组QTcd(JTcd)为78.86±19.76ms(78.14±19.03ms)显大于对照组的37.80±10.49mg(38.57±14.24ms)(P<0.01),QTcd值越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部位梗塞和死亡率越高,提示QT离散度是判断AMI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 (QTd)明显延长 ,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 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 (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发病 4 8h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38例 ,男 2 8例 ,女 10例。年龄 33岁~ 84岁 (平均 5 8.2 1± 6 .4 2 )岁。全部病例经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且均无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再通后QTc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发病6h内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相关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45)和未通组(n=19)。结果:溶栓后再通组QTcd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溶栓后比较明显缩小(P<0.01);溶栓后24h再通组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未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QT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cd变化也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P<0.001)。(2)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P<0.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P<0.05或P<0.01)。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延长,提示心肌复极存在明显不均匀性和心电不稳定性,对预测心脏病发作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32例 )和未溶栓组 (36例 ) ,观察两组QTc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 ,分别为 (458± 46)ms、(457± 52 )ms,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后第 1、2、4天与未溶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溶栓再通组QTc间期的峰值较未溶栓组提前 2天出现 ,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未溶栓组快。结论 溶栓治疗可以改变心肌梗死患者QTc的峰值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我院近10年来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结果提示,心律失常仍然是AMI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却明显减少,而窦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相应增多。前壁心肌梗塞最易合并窦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梗塞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不仅室上性心律失常与泵衰竭有关,室性心律失常同样也与泵衰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急性心肌梗塞时低电压心电图的预后意义,作者比较了30例伴低电压心电图与44例无低电压心电图的AMI 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死率(16.70%与13.64%),发现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时的甲状腺激素变化。AMI时T_3和T_3/rT_3比值暂时性降低,rT_3暂时性升高。梗塞范围越大,上述变化越明显。其中11例进行了治疗前后对比研究,结果证明随着病情的好转,T_3和T3/rT3比值复升,rT_3复降;死亡4例,临死前T_3仍无明显上升,提示持续性低T_3血症者预后不良。AMI时甲状腺激素的测定,有助于判断梗塞范围大小、病情轻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3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甘丙素(GAL)的放免活性.结果示AMI.患者急性期各次血浆GA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伴高血压、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者升高更显著,GAL和内皮素(ET)、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实验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浆GAL、血清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CK-MB)、丙二醛(MDA)含量亦明显高于对照大鼠,用GAL抗血清治疗心梗大鼠,减少坏死面积45.4%和缩小了梗塞范围47.1%,亦明显降低了血浆GAL水平,抑制血清CK、CK-MB、MDA活性,提示早期阻断GAL的生物学效应,对防治AMI有重要意义.实验还发现牛磺酸对GAL亦有拮抗效用,显示牛磺酸有保护心肌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177例AMI早期QT JTc变化结合临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QTc延长组心律失常(56.1%),左心衰竭(56.1%),病死率(43.9%)均显著高于QTc正常组(分别为25.0%,20.2%,14.4%)(P<0.005)。QTc缩短组心律失常(50.0%)也显著高于QTc正常组(P<0.05)。JTc延长组心律失常(62.9%),左心衰竭(62.9%),病死率(37.1%)均显著高于JTc正常组(分别为22.2%,21.4%,17.0%(P<0.025%0.001)。JTc缩短组的并发症,病死率亦均显著高于JTc正常组(P<0.05—0.001)。表明,AMT早期QTc,JTc延长与缩短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QTcJTc变化对AMT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Q—T离散度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对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出现心功能不全时的应用价值,我们对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3h内的心电图检测,将其心功能按照Killip临床分为四级,其Q—T离散度(Q—Td)显示与心脏的舒缩功能无关。但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时显著增高。提示Q—Td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