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电活动的变化。方法:对52例置入DDD永久起搏器并以房间隔部位起搏心房患者,进行起搏前、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描记,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房间隔起搏后Pmax及Pd较起搏前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一年疗效。方法对46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采用ASP和室间隔起搏方式植入DDD45例和AAI1例。植入前检查24h动态心电图(DCG)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复查ASP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复查DCG,用以测量起搏前窦性心律时和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以及观察起搏前和起搏后一年内房早和房速的发作情况。结果①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明显缩短(76.00±14.59msvs98.00±14.07ms,P0.01)。②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时,DCG检出的房早发作次数和房速发作阵数均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3个月时DCG检出的房速发作例数也有减少(P0.05)。结论 ASP能缩短房间传导时间,减少术后房早和房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P波离散度(Pd)对高血压病者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方法选择高血压病PAF者45例为A组,高血压无PAF者45例为B组。窦性心律下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并计算Pd(Pd=Pmax-Pmin);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直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组患者的Pd及Pmax显著高于B组(P<0.01);A组LVEF显著小于B组(P<0.05);A组LAD显著高于B组(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max、Pd、LAD及LAEF均为PAF的预测因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Pd是PAF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窦性心律下高血压病PAF者的Pd大于无心房颤动者;Pd是PAF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波离散度(Pd)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伴PAF患者53例为观察组,高血压病无PAF患者48例为对照组,窦性心率下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P波离散度(Pd=Pmax-Pmin),同时用24h动态心电图测量其心率变异性.结果①观察组的Pmax和P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而HRV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时照组(P<0.05);②Pmax、Pd与HRV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PAF可能与Pmax、Pd增大及HRV降低有关,Pd与HRV结合可望提高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PAF的预测价值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部位心房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109例(右心耳电极72例、房间隔电极3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间(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 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明显增加,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较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时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波变异(Pv)的变化,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变化对ACS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20例ACS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体表心电图的Pmax、Pmin、Pd、Pv,并与26例ACS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房颤组Pmax、Pd、Pv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ax、Pd、Pv均是ACS并发PAF的预测因子,但仅Pd是独立预测因子(P<0.001)。结论Pmax、Pd、Pv均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而Pd是独立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病人的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的变化.研究Pd与Pmax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和测量80例PAF病人(观察组)的Pd和Pmax.并与70名健康者(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 PAF组与对照组比较,Pd与Pmax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d是一种新的预测PAF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明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窦性心律时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反复心房颤动发作的预测因子。方法 测量 71例有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PAF组 )及 73例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照组 )窦性心律时的 12导联ECG ,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及最小P波时限 (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 (Pd) ,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随访PAF组房颤反复发作情况。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 ( 4 7.0 7± 12 .3 5 )ms和 ( 12 1.2 5± 13 .2 4)ms,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1) ;PAF组反复房颤发作者 ,Pd≥40ms时相对危险度 3 .3 3 ,Pmax≥ 110ms时相对危险度 2 .48。结论 窦性心律时Pd、Pmax增加是预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反复发作的有效且无创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9.
观察房间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患者最大P波时限 (Pmax)及P波离散度 (Pd)的影响 ,探悉房间隔起搏防治AF发作的电生理机制。对 2 1例阵发性AF患者和 2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无阵发性AF患者 ,分别进行右心耳和房间隔起搏 ,比较不同部位起搏对阵发性AF和无阵发性AF患者的Pmax和Pd影响。结果 :阵发性AF患者较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值明显大 (分别为 1 35± 1 5vs 1 1 9± 1 4ms ,P <0 .0 5 ;36 .5± 9.2vs 1 9.7± 7.1ms ,P <0 .0 1 ) ;房间隔起搏使阵发性AF患者Pd、Pmax显著下降 (分别为 2 3 .4± 8vs 36 .5± 9.2ms ,1 2 0± 1 1vs1 35± 1 5ms,P均 <0 .0 5) ;右心耳起搏使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明显增加 (分别为 1 32± 1 2vs 1 1 9± 1 4ms,2 5 .5± 8.5vs 1 9.7± 7.1ms ,P均 <0 .0 5)。结论 :右心耳起搏能够使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值增加。房间隔起搏能够明显降低阵发性AF患者Pmax、Pd ,纠正房内或房间传导延缓 ,改善心房内电活动的各向异性 ,防治AF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 选择52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7例无PAF的对照组患者,测定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 Pmax),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及aVR导联P波面积和振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相似文献   

11.
P波离散度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问题。方法:对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患者215例,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值,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测量值和计算值均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患者(242例)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Pmax[(123.7±11.2)ms:(115.8±12.6)ms]和Pd[(49.8±12.7)ms:(37.2±10.1)ms]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Pmin、LAD和LVEF差别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ax和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仅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OR=3.136,P〈0.01)。结论:Pmax和Pd均可预测高血压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但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搏器的休息频率功能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9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休息频率,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双腔起搏模式下打开休息频率,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增加(U=4.19、4.28和4.39,均为P<0.05),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增加(χ2=4.57、4.61和4.96,均为P<0.05)。与未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比较,打开后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56%(40%73%)比84%(64%73%)比84%(64%97%),P=0.03];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减少(P<0.01)。结论休息频率模式可以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后阵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阵发房颤(PAF)患者54例,行双腔起搏治疗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瑞舒伐他汀低剂量(低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高剂量(高剂量组),每组18例。12个月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房内径(LAD)和房颤(AF)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他汀低、高剂量组血浆hsCRP[(4.79±1.62)mg/L比(3.37±1.24)mg/L、(3.31±1.21)mg/L]水平明显降低,AF发生次数[(16.17±4.89)次/年比(7.39±2.68)次/年、(7.44±2.68)次/年]、AF负荷[(30.61±5.65)h/年比(6.33±2.57)h/年、(6.44±2.60)h/年]明显减少,LAD[(40.22±4.91)mm比(36.39±3.29)mm、(36.28±3.53)mm]显著减小(P均<0.05),高、低剂量组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改善起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房颤患者双腔起搏治疗后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其疗效与剂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将78例双腔起搏术后1个月仍有阵发性AF的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不予他汀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AF发作次数(次/天)、AF负荷(h/d)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起搏术后1年AF发作次数、AF负荷、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10±3.84次/天vs9.20±6.25次/天,0.484±0.288h/dvs0.791±0.326h/d,2.98±2.30mg/Lvs6.50±4.03mg/L,P均0.05),亦低于用药前(P均0.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抑制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AF的发生,降低炎症因子CR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心房颤动(AF)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62例SSS合并阵发性AF(PAF)未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且血脂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d),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AF发作次数、AF持续时间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F的发作次数、AF持续时间虽没有明显降低但显著低于对照组(13.4±2.8次/年vs 16.2±3.6次/年,62.4±7.2小时/年vs 66.3±4.7小时/年),血CRP水平显著降低(7.95±0.87 mg/L vs 9.52±1.31 mg/L)且显著低于对照组(7.95±0.87 mg/L vs 10.02±1.37mg/L)。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则无明显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未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SSS患者AF的复发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程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病窦综合征合并PAF患者植入Vitatron Selection 900E(AF2.0、DDDR)型双腔起搏器,比较患者术后不同阶段PAF的发作总数、持续时间、AF负荷和心房起搏比率。结果除1例外,其余11例术后第2个月和第6个月(起搏预防阶段)比术后第1个月(监测阶段)的PAF事件数[80(25;215),57(12;102)vs 203(86;425)],房颤总持续时间[1.9 d(0.6d;5.3 d),1.5 d(0.3 d;6.1 d)vs 2.9 d(0.8 d;9.8 d)],AF负荷[6.3%(2.0%;17.7%),5.0%(1.0%;20.6%)vs 9.6%(2.7%;32.8%)]均减低(P均<0.05),心房起搏比率增加[60%(40%;80%),54%(42%;84%)vs46%(26%;54%),P<0.05]。结论预防性心房起搏程序可以减少PAF事件的发生,降低AF负荷,改善患者的症状,具有短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