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恶性淋巴瘤并发肠套叠三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肠恶性淋巴瘤并发肠套叠者较少见,近年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例1 女,40岁。脐周阵发性剧痛2天伴恶心呕吐。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软,肝脾未触及,右腹部触及条索状包块,表面光滑、活动、轻压痛。剖腹见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渗液,距回盲部70cm 处回-回型套叠,肠管色泽血运尚好,手法回复。检查套叠肠管,见肠腔内有约蛋黄大小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7岁.因右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3年,不能还纳l d人院.查体:腹部略膨隆,全腹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右腹股沟区肿物坠入阴囊,约6 cm×5 cm.入院诊断右腹股沟斜疝嵌顿,行手法复位成功.复位后腹胀等症状无明显减轻.腹部平片示腹腔内多个气液平面,肠管扩张明显.经24 h非手术治疗后出现上腹部绞痛并腹胀加重.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明显扩张,小肠距回盲部约90 cm处肠管疝人文氏孔内嵌顿.将小肠自文氏孔拉出,见疝入肠管约20 cm,淤血、水肿明显,肠管无坏死、穿孔,文氏孔约四指宽,间断缝合3针封闭文氏孔,并缝合右内环口.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3.
[病例]女,82岁.无明显诱因感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血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0.75.外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给予头孢噻肟钠2.0和甲硝唑静脉滴注,腹痛减轻,仍有呕吐,考虑静脉滴注甲硝唑所致,即停用甲硝唑,呕吐症状加重,发病10天来未排气排便.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腹透:肠腔内可见中量气体及液平面,以肠梗阻收住院.查体:体温37℃,脉搏85/min,呼吸18/min,血压112/76 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可闻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直肠指诊未及肿物.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治疗.2天后患者腹胀症状较前有所好转,有少量排气,再次查体见腹部膨隆,肠鸣音活跃,偶可闻高调肠鸣音,右腹股沟区隆起,皮肤无红肿,可触及一4 cm×4.5 cm肿物,张力大,压痛明显,不能还纳腹腔.追问病史患者右腹股沟肿物10余年,时大时小,考虑嵌顿疝引起肠梗阻可能,故急诊手术.术中见小肠距回盲部200 cm嵌入右侧股管,嵌入小肠部分坏死,与疝囊壁有粘连.行小肠部分切除,右股疝修补术.术后诊断:肠梗阻,右股疝嵌顿,小肠坏死.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下腹部不适半年入院。查体:右下肢可们及4cm×4cm实质性包决,可活动.B起检查员示:右侧腹部实质计肿物.下消化道钡剂造影显示:盲肠末端不能允盈,外形轮廓较完整.术中发现肿物位于回盲部结肠处,活动性较好,与周围无明显粘连,肿物大小约6cm×7cm,环绕肠壁,浆膜层有浸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回盲部肠管长26cm,剪开肠管见回盲部结肠处有溃疡型肿物,大小约10cm×8cm×2.5cm,环绕肠壁,表面坏死.肿物切而灰白色,质脆.镜下:见癌组织呈不规则巢状,巢中心可见用化,癌细胞呈多用形,可见细…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2岁。因上腹阵发性疼痛并呕吐于1996年6月28日入院。查体:全腹压痛,上腹部肌张力明显,可扪及6×6×2cm~3质软活动性包块,未见肠型及蠕动波。B超示,肠腔扩张积液,腹腔少量积液,不排除肠套叠。胃镜见胃窦部有两个直径为1.5cm大的息肉。CT示,左中腹葫芦状分层包块,其上为肠套叠,其下可能系肠袢或小肠肿瘤。手术所见:距空肠起端50cm以远有80cm长的小肠套入远端,外层肠腔扩大肠壁变薄,部分肠曲坏死,肠腔内见数个息肉,最大直径为6cm,最小为2cm,切除带息肉的坏死肠段送检。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性 ,2 4岁。因腹痛、腹泻、脓血便 10 d,入内科以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 7d,腹痛、脓血便加重而转入本科。体温 3 6.8℃ ,痛苦病容 ,腹部膨隆 ,可见肠形 ,肠鸣音亢进 ,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左腹部可扪及条索状包块 ,压痛阳性 ,X线检查 ,腹腔内可见数个阶梯状液平面。诊断肠梗阻 ,结肠套叠。行手术治疗。术中见 :腹腔内少量渗液 ,小肠扩张 ,套叠部位从回盲部 2 0 cm开始达乙状结肠直肠部 ,长度约45~ 5 0 cm“三重套叠”肠壁肿涨瘀血 ,无弹性 ,肠壁血管内血栓塞坏死 ,无法复位 ,整个结肠游离度较大 ,并可移至切口外面 ,在距回盲部保留升…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6岁,因左下腹间歇性疼痛1月余,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腹平,左下腹有压痛,未及肿块。听诊肠鸣音亢进,腹部X线空气灌肠提示肠套叠。即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回盲部约10cm处小肠套叠(回回套),套入部约  相似文献   

8.
例一、女,25岁。因腹胀、腹痛反复发作9月余入院。体检:营养差,腹部膨隆,见肠型及逆蠕动波。右下腹偶可触及拳头大小囊性肿物。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平片:小肠管高度扩张,直径达8cm,有多个宽大的液平。钡餐:小肠广泛胀气,回盲部显影不清,钡剂可进入结肠。保守治疗无效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下段高度扩张,管径达8—10cm,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其内淋巴结肿大。回盲部见一椭圆形约12×7×6cm~3肿块,包膜完整,质软。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吻合。病理诊断: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囊肿型)。术后随访2年8个月,症状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2岁,因5月来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及进行性消瘦,于1978年11月2日入院后剖腹探查,发现回盲部位于左上腹部、盲肠固定、右半腹腔被小肠占据,小肠距回盲部150cm处有约10×10×5cm大小肿块,手术切除病变肠管25cm,病理报告:小肠腺癌Ⅱ  相似文献   

10.
例1:男性,56岁。1个月前偶触右下腹发现一胎头大小的肿物,无疼痛及坠胀不适,仅有腹泻稀便,每日2~3次,无脓血,便后里急后重,不伴有便秘及排气停止,精神、饮食均正常,无消瘦乏力。入院查体:腹部稍微膨隆,未见肠型,右下腹可触及一实性肿物,约胎头大小,外侧边缘清晰,内侧触诊不清,表面光滑,触压痛阴性,无结节样改变,活动度良好。B超示:右下腹15.5cm×16cm×12.1cm大小的肿物。CT示:右下腹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伴腹腔内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上中消化道造影示:回肠远端及回盲部可见肠腔狭窄,肠管变细,呈不规则僵直,黏膜中断,蠕动波消失。肿…  相似文献   

11.
罗德全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8):1257-1257
我院2001年~2005年共收治2例Crohn病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分析讨论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74岁。以反复右下腹疼痛、腹胀6月,加重伴恶心呕吐2天入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8cm×7cm肿物,界限不清。B超示:右下腹肿物5cm×4cm。腹部立卧位X片示肠道胀气及大液平。初诊:阑尾周围脓肿,急性肠梗阻。于当日急诊手术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黄绿色透明液约300ml,小肠明显扩张,回盲部粘连成团,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摘要 例1,患儿女,6岁。因间隙性腹痛3年,阵发性加剧1d入院。查体:一般状态欠佳,急性病容,呼吸略促,心肺正常。腹部饱满,肝脾肋弓下未触及,右上腹部可触及一个长度约25cm的腊肠样包块,有触痛,活动度尚可。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0次/min,可闻及气过水声。四肢活动如常。肛诊:指套上附有少许果酱样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在X光下行经肛门置管空气灌肠术。术前常规腹透见空、回肠不显影,结肠内有少量积气,在60mmHg的压力下向结肠内注入空气,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结肠脾区渐显影。于横结肠中段可见一杯口状龛影,随着结肠内气体量的增加,龛影逐渐向回盲部移动。距回盲部约15cm时龛影位置固定,复位器报警,调解压力至70mmHg时龛影位置无明显改变。考虑患儿病情较重,决定弃充气复位术,行经腹手法复位术。术前充分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肠套位于右下腹部,尾部的肠管为空肠。  相似文献   

13.
患儿 ,3岁 ,因“右下腹疼痛 3小时 ,阵发性加重伴呕吐 ,排果酱样便 14小时”入院。查体 :T39℃ ,高度腹胀 ,腹肌紧张 ,右侧腹可扪及腊肠样肿物 ,表面光滑 ,可略微推动。压痛明显 ,反跳痛 (± )。腹透示 :回盲部见杯口状充盈缺损 ,近段回肠扩张并可见多个液平面。肛诊指套染果酱样便。入院诊断肠套叠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 :末段回肠套入结肠达横结肠中段。手法复位后见 :距回盲瓣约 30cm处回肠明显肿胀 ,淤血 ,可见片状发黑区 ,该段回肠系膜对侧缘见 0 5cm×0 5cm凹陷 ,内可扪及约 4cm× 2cm盲管。术中诊断美克尔憩室并发肠套叠 ,行憩室同…  相似文献   

14.
小儿阑尾炎以其发病快,并发症多,易穿孔及大网膜发育不全等特点,常使腹部体征复杂,误诊率较高。而肠套叠有腹块、血便、梗阻及钦灌特征性表现诊断较明确.我科收治1例钡剂阻滞于回盲部呈杯状影误诊肠套叠回盲型的阑尾脓肿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40,60,82岁。均有胆囊结石的病史6个月,3年和4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全性小肠低位梗阻的症状与体征。3例均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不能解除梗阻而中转手术。剖腹探查时发现3例在距回盲部40cm,55cm和100cm处回肠内有大结石堵塞。结石大小分别为4×6cm,4×4cm和5×2.8cm大小。胆囊与十二指肠有粘连。2例施行了回肠切  相似文献   

16.
患女7岁,腹部包块伴腹痛、便血7天就诊。体检见腹部膨隆,明显肠型、蠕动波及包块,包块呈长条状,占据左中及中腹部,呈腊肠样。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不明显,肠鸣音亢进,可闻气过水声及金属音。血常规白细胞14.2×10~9/L,大便常规红细胞 。诊为肠套叠而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洗肉水样腹水500ml,套叠近端为回肠,距回盲部约50cm,远端达乙状结肠下部,部份地方肠管重复套叠达6层之多(即回一结一结型)。给予手法复位,解除套叠,温盐水纱布湿敷肿胀瘀血之肠管,10分钟后观察肠管血运恢复良好。探查阑尾明显肿胀,给予切除。视肠系膜较长,为避免套叠复发,于盲肠与回肠壁间间断固定缝合3针,盲肠与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报告患者女,73岁,因右腹部隐痛、不适1月余,于2005-05-19入院。查体:右中下腹可触及4cm×4cm肿物。结肠镜检查:见升结肠隆起型肿物。活检病理诊断:中分化管状腺癌。B超示肝脏右叶低回声肿物,直径约1·0cm,提示肝囊肿。肝功能正常,CEA6·2μg/L,AFP<20μg/L。临床诊断:结肠腺癌伴肝转移。于同年06-02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及部分肝切除术。术中见肝右叶表面有淡黄色质硬结节。病理检查:升结肠距回盲瓣2cm处见隆起型肿物7cm×5cm×1·5cm。镜检:中分化管状腺癌。肝标本一块10cm×7cm×4cm,肝表面见一淡黄色结节,呈瘢痕样;体积1·2cm×1c…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0岁。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二天肛门排气排便。次日出现右上腹阵发性钝痛,无血使、呕吐、腹胀等。应用解痉剂后可缓解。术后第七天,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阑尾切口周围。体检可触及右下腹一腊肠样肿物,约2×3×4cm,移动度差,压痛明显。切口处无感染征象。疑为“肠套叠”,即给口服石腊油,症状体征无变化,又在X线下行钡剂灌肠,发现钡剂不能通过结肠肝曲,呈“倒杯口状”影。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盲部套入升结肠直止肝曲。行手法复位并固定术,关闭腹腔,术后第三天可进食,大小便正常,术后第七天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我院外科收治196例胃肠肿瘤中有3例空肠肿瘤病人,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男,46岁.因反复上腹部隐胀痛伴黑便2年,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有1cm×1cm癜痕,粘膜糜烂,少量出血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内科治疗1年,症状不缓解.复查胃镜仍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均1cm×1cm瘢痕,粘膜充血,仍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转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中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瘢痕约2cm×2cm大小.行胃肠吻合时发现空肠距屈氏韧带约28cm处肠系膜缘上有一个4cm×2cm×1cm肿瘤,肠腔外生长,基底部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出血.手术切除肿瘤及部分空肠,术后解剖标本见十二指肠球部瘢痕约2cm×2cm质硬,粘膜皱折消失,有出血点.肿瘤基底部向肠腔内突出约1cm×1.5cm,肠粘膜结构破坏,粘膜糜烂出血.病理检查,诊断空肠类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随访9年,健康.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2岁.右耳部疼痛,伴外耳道肿物1年余入院.查体:右外耳道前壁可见1.5cm×1cm×1cm大小肿物,皮肤略红,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无压疼,实性.CT示肿物位于外耳道软骨部,部分骨破坏.鼓膜及鼓室内结构正常.术中见肿物包膜不完整,鱼肉样,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外耳道壁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