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血化瘀话生地301900天津市蓟县中医院王学荣‘生地,味甘苦性寒。医者临床常用其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却鲜有人用其活血化瘀之效。其实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生地“逐血痹”之记载。痹者,闻也。血痹,即瘀血阻闭,经络不通。逐血痹,乃活血化瘀、开通闭塞之...  相似文献   

2.
生地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黄有鲜生地、生地,熟地黄之分。鲜生地味甘性寒,为养阴清热之主药;生地乃冬季采集后晒干者,味甘、性微寒,为补阴的主药;熟地黄是将生地蒸熟而成,性甘微温,有较强的补肾养血作用。我院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某些补肾中药如同激素可使胸腺萎缩,从而认为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单味生、熟地亦有类似的作用,因此我们着重用增大生地剂量的方法(每日30g~90g),在临床上探讨  相似文献   

3.
生地与熟地黄含单糖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黄为最常用中药,含有梓醇(Catalpol,C_(22)H_(26)O_(12)),地黄素(Rehmannin),及多种糖类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鲜地黄洗净泥砂,烘干为生地,把生地照酒炖法或蒸法制备,晒干,即为熟地黄。生地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功,熟地黄有滋阴补血之效。中医认为生地与熟地黄在作用上有共同之处,但亦有差别。二者在成分上有何不同,目前尚少见报导,现仅就其  相似文献   

4.
生地榆甘草汤治疗过敏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地榆甘草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医院黄朝阳(322118)生地榆不仅有凉血止血作用,更有解毒敛疮的作用;甘草素有“国老”之美称,生用解毒清热之功见长。生地榆剂量30~60g,生甘草剂量15~30g。临床用生地榆甘草汤治疗过敏性紫癜421例,...  相似文献   

5.
蒋立基老中医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富。蒋老临证,喜用生地,颇有创见。兹举蒋老临床验案数则,略加分析、以示其用生地之一斑。一、治痹证:痹乃闭而不通之谓。可因风寒湿邪壅滞或痰瘀痹阻,也可因气血亏虚或运行无力。故有不通则痛与不荣亦痛之病理。倘若气血充沛,营卫调和,在外之邪不易入,即使已入内之邪也无容留之地。蒋老对生地疗痹倍加赞赏,他说,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痹证之发生恒与心肝肾攸关。生地一药,人心肝肾三经,气凉质润,性降通利,擅养阴生津,生血脉。《本经》  相似文献   

6.
生地性寒味甘苦,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其药源广,价格较便宜,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在临床中略有感受.现简括如下: 地生配细辛:消炎止痛。用于治疗各种牙痛。如牙神经痛、龋齿牙痛、牙周炎等。两药相配,具有滋阴清热、消炎止痛之功效。临床亦可以此为基本方加味,其效显著。生地配石膏,清泻胃热。生地养阴生津,石膏泻火止渴,两药配伍,能清胃热,滋胃阴。临床用于治疗口渴喜饮,胃中灼热、口苦、嘈杂等症有效,常用治消渴、胃热症。生地配黄芩:滋阴清热。临床治疗肺热咳嗽、痰中带血,支气管扩张、气管炎、肺炎等阴虚肺热症。生地滋阴凉血,黄芩清泻肺热,两相配伍,能养阴清热,泻火凉血。生地配沙参:养胃阴而生津。对于胃阴不足之  相似文献   

7.
鲜药治疗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三鲜汤”(鲜石斛、鲜生地、鲜沙参)治疗高热急症有显著疗效。“二鲜饮”(鲜生地、鲜藕节)治疗因热引起的出血症具有独特疗效。在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中药学》中,就记载着许多鲜用的中草药,如“竹叶宜用鲜品”、“芦根以鲜者疗效为佳”、“鲜石斛清热生津之功较干石斛为好,所以热病伤津,舌干口渴之证当用鲜石斛”。我省著名老中医消化道专家魏长春,有“非鲜石斛不用”之特点。可见鲜药的治疗效果和用量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三七在外科急腹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止血是其所长,并有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素有金不换之美称。内、外、妇、儿各科均喜用之。笔者仅就外科30余年的临床应用体会阐述一二。 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取三七粉6g,另配代赭石30g,生白芍20g,生地30g,白茅根60g。浓煎200ml,冲三七粉,冷凉服之。代赭石镇逆止呕,且有止血、补血之功效;白芍缓急止痛、解除胃肠痉挛,通血脉,消痈肿;生地养血、凉血,得白茅根凉血利尿,可使血热妄行得以安静。上述诸药配合,具有凉  相似文献   

9.
<正>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有时用生地黄,有时用干地黄。在中医同道中,有人认为干地黄即生地黄的干品,包括某些刊物上也有此记叙。笔者认为干地黄就是汉代以前的熟地,并非生地。其根据如下:一、二书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五首,即百合地黄汤、炙甘草汤、肾气丸、薯蓣丸、大黄(庶虫)虫丸等。五方中只有生地黄和干地黄之分,无熟地黄之品。若生地黄和干地黄都是生地,仲景又何必在地黄前冠以生、干二字来区别呢?所以干地黄、生地是不同的二种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中药生地与熟地之异同,试图从生地与熟地的药用功效、临床应用、炮制加工来阐述生地与熟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特别强调了两药的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利用热压灭菌器蒸制熟地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压灭菌器蒸制熟地黄王富卿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中医院475004地黄为常用中药,历代本草著作均有记载。临床应用可分为鲜生地、生地黄、熟地黄3种。鲜生地和干生地性寒,有清凉血、滋阴养血之功效;熟地黄性温为滋阴补血要药,且通血脉、利耳目、乌须发、补气血、...  相似文献   

12.
地黄,其基原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茎。经过各种加工炮制方法可以使其改变药性。因此,在中药学的分类中又有鲜地黄、生地、熟地和生地炭、熟地炭之分。地黄的鲜品、制炭品以及熟地在外观及性状上界线分明,易于鉴别区分,但是现在流通领域中来自不同渠道的一些生地与熟地,虽标签写得明确,外观尚能分辩彼此,但内在质量已随着产地加工方  相似文献   

13.
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按炮制之不同,有鲜生地、干地黄、熟地黄之分。本品含地黄素、木蜜醇、维生素 A 及铁质等。生地味甘,性微寒,清热凉血;熟地味甘微温,补血滋阴。地黄一般用于血热与血虚。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深入,地黄的应用范围亦越来越广。现综述有关文献,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增液汤出自昊鞠通之《温病条辨》,为治疗温热病伤阴保律之名方,由玄参、麦冬、生地组成。玄参:味苦咸,性凉入肺、肾经;有滋阴壮水,降火润肠之功效。麦冬: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胃二经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生津益胃之功。生地味甘苦,性寒凉入心、肝、肾经,有养阴清热,凉血养血的作用。三者合用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润便之功。含有“增水行舟”之意,故名为增液汤。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玄参中含有玄参甙、哈巴甙、生物碱、糖  相似文献   

15.
一、苏子煎法(《外台》方,治上气咳嗽)歌诀:苏子杏仁各一升,生姜生地汁交淋,绢绞汁和白蜜煎,上气咳嗽用意深。注:生姜汁、生地汁、白蜜、杏仁各一升。捣苏子,以生地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之,绞令味尽,去滓;熬令杏仁微黄黑如脂,又以汁浇之,绢绞;  相似文献   

16.
生地茅根汤治疗肾炎血尿3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滋阴、凉血类中药配伍治疗肾炎血尿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方生地茅根汤 (侧柏叶、旱莲草、女贞子、生地、白茅根、茜草、炒槐米、大小蓟、甘草 )治疗肾炎血尿 36例。结果 :总有效率 91 .7%。提示本方标本同治 ,有滋阴益肾、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相似文献   

17.
近读《柳宝诒医案》、《丁甘仁医案》、何廉臣编著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发现在他们的处方用药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经验,即某些中药饮片在内服汤剂中的特殊炮制,所谓特殊炮制,就是在传统炮制基础上,根据病证需要,医者提出相应的炮制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炮制范围,如鲜生地烘干、晒干为生地,蒸至内外黑润为熟地等,这属于传统炮制方法。而在《柳宝诒医案》中却有鲜生地用薄荷同打,鲜生地与淡豆豉同捣,鲜生地与薄荷,生姜同打等等。这就扩大了传统炮制范围。象这种炮制方法,我们称为特殊炮制。近代和现今的处方中,这种特殊炮制已很少见,其原因,一是医者对这种医家的经验没有认真研究,用药力求简单;二是配方部门对这种特殊炮制无法  相似文献   

18.
生地祛邪配伍举隅孙太振,张叶,刘大新(河南省邓州市卫校,474150;内乡县中医院开封第一中医院)主题词生地/治疗应用生地味甘苦而性寒,功擅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温热病伤阴及及血热妄行之证。习惯以生地滋腻粘滞而补虚扶正为主,较少用其苦寒走泄以法邪...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上,口苦作为一个症状还是比较多见的,一般认为口苦辨属热证,常见于火邪为病或胆热之证.在治疗上,实火上炎,常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等苦寒清热泻火之药治疗.若为虚火,即阴虚火旺所致,常用生地、麦冬、玄参、龟版等养阴清热潜阳之品口服.然而,引起口苦的原因不尽属热,在内伤杂病中,口苦也有主寒者,这就提示我们治疗口苦一症,需综合全身症状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鲜生地因含糖分,水分较大,不易自然干燥,多由产地烘干。由于火候过大或翻动不及时,常有一些生地炕焦炕糊,其性状焦黑体轻,起鼓枯松,完全改变了生地的质量要求,药材部门不作收购,多被弃之。笔者对焦糊的生地与生地炭进行性能比较,除少数焦糊程度不到火候,需稍加处理外,绝大部分与炮制目的,质量要求完全相同。都具有焦照、存性、无灰化这一特点。经我院多年临床观察,并与生地炭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