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传统手术术后髌骨的轨迹,探讨是否单纯通过此项技术能改善髌骨轨迹和减少膝前痛.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TKA手术41例47膝,男19例22膝,女22例25膝,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9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在计算机导航下的全膝关节置换中计算的截骨厚度和实际的截骨厚度的比较,评价导航下膝关节置换截骨的精确度.[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2月,23例24膝初次TKA置换患者,应用无需影像资料的计算机辅助导航仪(OrthoPilot,Aesculap,4.0版本)辅助下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Searc...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操作。由于不同人群的膝关节大小、形态存在较大差异[1-4],依据传统的基于欧美人体解剖学特点而设计和研发的机械引导装置及截骨工具施行TKA手术,精确度低,很难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其TKA术后出现下肢力线对位误差大于3°的概率也超过10%[5]。随着计算机与影像学等相关技术的快速进展,出现了计算机导航辅助TKA技术。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较传统TKA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在假体植入精确、下肢力线恢复好等方面[6-7]。但也有研究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TKA与传统TKA相比临床疗效并没有明显提高[8],却增加了术后膝关节翻修的风险[9]。而且计算机导航辅助TKA的学习曲线长、导航设备昂贵、操作技术要求高,因此只能在某些大型医院开展,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综上分析,传统的 TKA 手术及计算机导航辅助TKA手术各有缺陷,因此现行的TKA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自2006年12月~2007年12月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11例12膝,男5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7~74岁;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行传统TKA手术10例12膝,男4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6~78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影像学评估:MFTA、LDFA、MPTA、STCA下肢力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传统TKA手术组与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MFTA、STCA下肢力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TKA手术,假体植入更准确,下肢力线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TKA)具有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如下肢力线精确、软组织平衡良好、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但对于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研究尚少。目的:比较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行初次TKA的53例58膝。其中导航组,即行计算机辅助导航TKA治疗23 例 26 膝,年龄 42~82 岁,平均 67.3 岁;传统组,即行传统 TKA 治疗 30 例 32 膝,年龄 53~78 岁,平均 67.1 岁。根据术后3~5 d 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 DVT 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及压力、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的差异。结果:导航组和传统组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8.7%和36.7%,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导航组和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2±21.3)min和(110.0±18.0)min,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总和分别为(987.1±441.9)ml和(1250.0±422.5)m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5);止血带时间分别为(50.3±17.5)min和(45.9±15.4)min,止血带压力分别为(257.7±20.7)mmHg 和(255.9±18.1)mmHg,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314 和 0.732)。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TKA可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伴有关节外股骨严重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在2005年1月至2010年为5月间,我院共收治了伴有股骨严重畸形的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例,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术前膝评分平均10分,膝功能评分平均22分.术后膝评分平均85分,膝功能评分72分.术后下肢力线偏差均在3°以内.无患者出现导航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严重关节外畸形的患者,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不需要进行股骨、胫骨截骨,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对此类患者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和传统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 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计算机导航组(导航组)和传统方法组(传统组),每组 30例.导航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8.3)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9.4°±5.3°;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2例,Ⅳ级18例.传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9±8.1)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8.9°±4.8°.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7例,Ⅳ级13例.均采用同种产品的TK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膝外翻角、冠面和矢状面的假体组件角度和手术时间. 结果 导航组髋-膝-踝角平均偏差角度(0.7°±0.2°)小于常规组(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0).导航组额面股骨部分角平均偏差角度(1.5°±0.4°)小于传统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P=0.017).导航组额而胫骨部分角(1.4°±0.5°)平均偏差角度小于传统组(1.5°±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116).导航组侧面股骨部分角(7.3°±0.4°)和侧面胫骨部分角(2.5°±0.2°)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9.5°±0.4°、4.5°±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比传统组延长15~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08).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TKA与传统方法相比,下肢力线和假体组件的位置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年2月起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凸外科手术,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椎弓根螺钉植入及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X线定位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术后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判断两组内固定术的植钉准确性。[结果]10例脊柱侧凸病例共植入椎弓根螺钉114枚。其中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共植入椎弓根螺钉61枚,其中优56枚(91.8%),良5枚(8.2%),无差的螺钉;另5例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术中X线定位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共植入椎弓根螺钉53枚,其中优30枚(56.6%),良12枚(22.6%),差11枚(20.8%)。[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性明显优于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术中X线定位法,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显著提高脊柱侧凸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及矫正效果,对脊柱侧凸手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与传统方法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近期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应用于TKA的优势。方法将186例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186膝)分为导航组(110膝)和非导航组(76膝)。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总引流量、术后下肢力线、术后KSS关节功能评分以及WOMAC评分。结果 18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与非导航组相比,导航组手术时间平均延长9 min,手术切口平均长了2 cm,但术后引流量更少,下肢力线偏离≥3°更少,胫骨平台后倾更接近预设值0°;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KSS关节功能评分和WOMAC评分导航组均优于非导航组(P 0. 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能提高下肢力线的精准度,提高膝关节假体安放的准确性,近期临床效果较传统手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在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1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0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采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导航组),20例采用常规髓内定位技术(常规组)。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2~36)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遗忘程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摄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想状态下各角度的偏移值均4°,且导航组上述参数偏移值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可靠,患者下肢力线矫正更满意,假体组件安装的位置更加精确,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患者19例(25膝);年龄18~54岁,平均33.4岁.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100%,术后3 d内80%以上,术后3 d至一周60%以上.术后进行以持续被动活动器(CPM)为主的功能锻炼,锻炼时机为Ⅷ因子输注后6 h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18例(24膝)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54月,平均31个月.术前患者HSS评分为平均(51±14)分(31~64),术后HSS评分为平均(86±9.5)分(62~110).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55°±26.3°(10°~100°),改善为术后平均82°±18.6°(60°~100°).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19°±13°(0°~45°),改善为术后平均2.7°±3.2°(0°~10°).所有患者术后1~5 d时间内检测的平均Ⅶ因子浓度为74.07%.术后1例发生关节出血,1例发生腓总神经麻痹,1例患者术后17个月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术.结论 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症状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Moon YW  Kim JG  Woo KJ  Lim SJ  Seo JG 《Orthopedics》2011,34(5):355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medial flexion gaps after medial release for varus deformity by navigation-guid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In each patient, a preoperative standing anteroposterior (AP) radiograph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nd an AP valgus stress radiograph of the knee were used to measure preoperative mechanical axis angle and valgus stress angle,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eoperative varus deformities and medial flexion gap increases as measured by navigation was examined.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2 groups: group A (25 knees), in whic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teral flexion gap (LFG) and the medial flexion gap (MFG) (LFG-MFG) was ≤ 1 mm; and group B (73 knees), with an LFG-MFG of >1 mm.Mean preoperative mechanical axis angles in groups A and B were 13.21° ± 5.01° varus (range, 3.7°-23.6°) and 10.05° ± 3.70° varus (range, 1.9° - 23.7°), respectively. Mean preoperative valgus stress angles in groups A and B were 1.72° ± 0.89° valgus (range, 0.1° - 4.0°) and 4.84° ± 2.61° valgus (range, 0.1° - 11.7°),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groups in terms of mechanical axis angle (P = .002) and valgus stress angle (P<.001). Furthermore, valgus stress angle was found to be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medial flexion gap increase than mechanical axis angle. The cutoff values of mechanical axis angle and valgus stress angle in group A were 13.4° and 2.45°, respectively.This study shows that preoperative valgus stress angle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extent of medial release for varus deformit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术(medial condyle sliding osteotomy, MCSO)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纠正患者内翻膝关节外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MCSO在关节内纠正股骨侧的关节外内翻畸形的12例患者,统计该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股骨远端外侧力线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髋-膝-踝(hip?knee?ankle, HKA)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综合评分系统中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等,评价MCSO纠正关节外的内翻畸形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6~40个月,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mLDFA分别为117.4°±4.7°、91.6°±1.4°;手术前后的HKA角分别为167.2°±9.8°、179.6°±1.6°;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4±1.1)分、(1.8±1.5)分;手术前后的AKS膝评分分别为(60.2±17.6)分、(92.6±9.4)分;手术前后的AKS功能评分分别为(69.4±21.3)分、(87.6±14.9)分。手术前后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合并关节外畸形的内翻膝的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MCSO技术可以正确纠正内翻力线,更容易实现伸屈间隙平衡,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能有效避免对膝关节后内侧和内侧组织结构的过度松解,从而避免单纯依赖软组织松解而导致的屈曲位内侧间隙松弛及髌股关节对位不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术中透视与术后CT测量泰勒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安装参数的精准度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TSF治疗膝关节周围畸形患者资料,根据测量安装参数不同方法分为透视组(通过术中透视测量获得安装参数)和CT组(通过术后CT测量获得安装参数)。其中透视组33例(35侧),男23例(23侧),女10例(12侧);年龄(36.4±11.6)岁;22例(24侧)行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5侧)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6例(6侧)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CT组30例(30侧),男19例,女11例;年龄(36.9±13.8)岁;22例行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3例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电子处方数量及畸形矫正时间、机械轴偏移距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9个月(范围,12~60个月)。透视组和C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9±9.1)min和(79.2±10.8)min,电子处方数量为(1.4±0.6)个和(1.2±0.4)个,畸形矫正时间为(19.4±3.6)d和(16.0±4.4)d,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03,2.042,3.440;均P<0.05)。透视组和CT组外固定时间分别为(4.8±0.9)个月和(4.6±0.9)个月,MAD为(4.3±2.1)mm和(4.0±1.9)mm,MPTA为88.5°±1.9°和87.8°±1.7°,mLDFA为89.2°和88.6°,膝关节ROM为122.4°±3.9°和122.7°±3.4°,HSS评分为(90.0±3.6)分和(91.1±2.9)分,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视组22侧肢体通过一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13侧肢体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CT组25侧肢体通过1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5侧肢体通过两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两组患者均对最终的矫形效果满意。两组无一例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结论透视法和CT扫描法均可以获得TSF的安装参数,进而矫正膝关节周围畸形,疗效均满意;但CT法测量安装参数更精准,手术时间更短及电子处方数量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全节段椎弓根螺钉(all segmental pedicle screws,ASPS)固定与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selective segmental pedicle screws,SSPS)固定治疗重度僵硬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单纯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重度僵硬型AIS患者.站立前后位主胸弯Cobb角>70°和柔韧度<30%者为筛选对象,从327例AIS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8例,22例行SSPS同定,26例行ASPS固定.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术前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脊柞柔韧度、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率.结果 ASPS组和SSPS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5.65岁和17.32岁,术前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分别为86.77°±11.71°(71.31°~107.51°)和87.56°±14.88°(70.10°~117.83°),柔韧度分别为15.82%±7.37%(6.82%~29.74%)和19.30%±9.19%(0.89%~29.71%),手术时间分别为(280.69±35.92)min和(275.10±33.9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88.50±287.80)ml和(800.98±360.47)ml(t=2.004,P=0.051),术后1周冠状面主胸弯畸形矫正率分别为60.07%±8.80%和46.79%±14.90%(u=3.280,P=0.001).ASPS组有1例因凸侧断棒而明显丢失畸形矫正率,余患者无明显丢失.结论 对于重度僵硬型AIS,ASPS治疗的患者术后冠状面主胸弯矫正率明显高于SSPS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短节段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posterohteral fusion,PLF)与经椎弓根植骨(transpedieular grafting,TPG)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LF组和TPG组.PLF组行短节段内固定加自体髂骨PLF,34例;TPG组行短节段内固定加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28例.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X线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相对高度,末次随访的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运动范围,功能评定采用Greenough腰痛评分法(LBOS).平均随访时间:PLF组29个月,TPG组24个月.结果 PLF组平均住院时间20.1 d,术前平均Cobb角20.8°,椎体相对高度降低48.5%,术后平均Cobb角3.1°,椎体相对高度降低6.7%,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矫正丢失3.7°,椎体相对高度矫正丢失4.0%;TPG组平均住院时间18.8 d.术前平均Cobb角19.0°,椎体相对高度降低46.7%,术后平均Cobb角2.5°,椎体相对高度降低5.%,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矫正丢失3.9°,椎体相对高度矫正丢失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G组平均手术时间182.0 min,平均失血量423 ml,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3.6%,低于PLF组的233.0 min、614 ml与23.5%;TPG组手术节段运动范围7.4°,优于PLF组的0.8°.两组术后各时间段LB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腰段脊柱短节段固定结合两种植骨方式的短期结果均满意.TPG手术具有如下优点:缩短手术时间、失血量少、减少供骨区并发症,保留手术节段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PKP)时穿刺角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的关系.方法 收集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患者112例,病变椎体为T10~L4共147节,术后第2~3天注射椎体行CT扫描,在PACS影像浏览器IE 4.0上根据骨水泥分布情况进行穿刺角度测量.结果 单侧穿刺骨水泥中心分布119节椎体,偏心分布28节椎体.T10骨水泥中心分布时穿刺角度为12.56°~16.23°(14.79°±1.32°),偏心分布时穿刺角度为10.26°~15.71°(12.38°±1.18°);T11~L2单侧穿刺骨水泥中心分布时的穿刺角度为15.24°~26.40°(17.86°±2.10°),偏心分布时穿刺角度为10.38°~14.76°(13.5°±1.15°);L3骨水泥中心分布时穿刺角度为14.69°~22.57°(17.56°±2.05°),穿刺角度在10.58°~16.40°(11.63°±1.27°)时骨水泥呈偏心分布;L4椎体骨水泥中心分布时内倾角度为15.57°~24.60°(18.54°±2.16°),偏心分布时角度为13.24°~17.25°(15.34°±1.21°).结论 掌握适当的内倾角度(15°~20°),单侧穿刺行PKP能够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中心分布,减少手术时间和风险,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疗效,探讨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患者23例34膝,男3例4膝,女20例30膝;年龄25~73岁,平均为56.9岁.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关节活动范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2.2个月(24~40个月),无失访病例.HSS评分术前平均(42.9±5.2)分(24~66分),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72.4±7.1)分(58~8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5.7±4.3)分(66~94分),较术前增加42.8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2.6°±5.7°(25°~50°),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80.2°±9.2°(60°~105°),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2°±40.5°(60°~110°),较术前增加46.6°.12例16膝因术后活动范围不足90°,在术后3~8周进行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松解.末次随访时仍有6例8膝活动范围不足90°.结论 术中大范围的软组织松解、术后充分的肌力和活动范围训练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于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病例应及时采取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按摩松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以及获得相对最大屈曲度的技术.方法 自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85例患者102膝行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LPS-Flex knee arthroplasty,LF-KA),男16例17膝,女69例85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8膝.膝内翻畸形82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7膝(平均5.1°±2.4°),屈曲畸形31膝(平均15.6°±4.9°).骨缺损5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NexGen,LPS-Flex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66例81膝随访24~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4.8)分.优64膝,良11膝,中4膝,差2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0.5°,改善至术中平均136.8°,终末随访时平均127.5°.结论 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对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尤为重要.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实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度的重要因素.但肥胖、有膝关节手术史、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2种上颌前份截骨术式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收治双颌前突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9~32岁。根据入院的治疗顺序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改良手术组,传统手术组20例,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改良手术组10例,采用改良上颌前份截骨术。于术前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将获得的DICOM数据导入Proplan CMF 2.0软件,三维重建颅面部解剖结构,选取反映鼻部形态的软、硬组织标志点,同时建立3个定位平面及三维定点测量系统,测量手术前、后各标志点间的距离及角度,包括鼻唇角、上鼻唇角、下鼻唇角、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尖深度、垂直鼻尖位置、鼻翼基底宽、内眦间距、鼻小柱高度、右侧鼻孔轴角、左侧鼻孔轴角、鼻孔面积,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评价2种术式对患者术后鼻部形态的影响。结果(1)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3.74°±9.42°增加至121.93°±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小柱倾斜度由术前的129.86°±7.63°减少到120.06°±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高及鼻翼基底宽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尖角、鼻尖倾斜度、垂直鼻尖位置、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及鼻孔面积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0.75°±1.67°增至122.4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鼻尖位置由术前的(11.87±1.39)mm减少至(11.16±1.02)mm;但鼻翼基底宽、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以及鼻孔面积,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相比,改良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非常小,掌握适应证,灵活应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