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2020年3—12月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观察组,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进行静脉溶栓。比较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以及溶栓前、出院后3个月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前,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末,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团队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6月 30 日某三级甲等医院介入手术室治疗的68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前后时间段分别取样分组,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入院-溶栓时间、入院-股动脉穿刺时间、转诊时间和待手术时间;术后2组患者的致死率、致残率、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患者就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入院-溶栓时间、入院-股动脉穿刺时间、转诊时间和待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致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医疗环境外,观察组对医护服务态度、团队业务能力、护理应急能力及主动性、沟通交流、健康教育和患者需求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对急诊介入手术脑卒中患者实施基于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可提高抢救患者的工作效率,改善患者临床救治结局,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型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急救环节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分别抽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92例和2017年6月—2019年6月98例在南京脑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诊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型指导下的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从入院到完成各环节用时及临床结局情况。结果 观察组风险优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517.59±31.88)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从入院到完成各环节用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14%,高于对照组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观察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为(2.98±1.08) 分,低于对照组(6.12±2.21)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型能够有效筛查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急救的失效风险,并构建针对性优化流程,联合多科室医疗资源,有效缩短急救延时,整体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达志  季学丽  张丽 《护理学报》2019,26(14):19-21
目的 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及其在脑卒中救治工作流程改进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系统设计、构成、特点和应用方法,同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应用传统人工流程模式,对照组患者应用信息化流程模式,比较两组流程模式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流程模式优于传统人工流程模式,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由(48.66±27.12min缩短至(35.76±16.3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是优化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工作流程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杜静  余红  徐倩  张帆  赵诗婷  欧子杨 《护理学报》2021,28(13):70-73
目的 探究坐卧式“六字诀”功法锻炼对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3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卒中后抑郁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坐卧式“六字诀”功法锻炼,2次/d,15~20 min/次,干预28 d。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8 d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评价。 结果 干预前,2组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8 d末,2组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28 d末,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坐卧式“六字诀”功法练习可改善卒中后轻中度患者的抑郁及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6.
黄玲  胡莉萍 《护理学报》2020,27(2):74-76
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技巧模型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本院治疗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动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评估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末患者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脑卒中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末比较,自我效能各维度得分和自我效能总分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3个月末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干预前(t=18.673,P<0.001)。结论 基于信息-动机-技巧模型健康教育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耳节拍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及疲劳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7)、普通音乐组(n=47)和双耳节拍音乐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普通音乐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普通音乐训练,双耳节拍音乐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双耳节拍音乐疗法的训练,干预前、干预14 d末及干预28 d末,观察比较3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及疲劳评分情况。结果 3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32,P<0.001);不同时间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疲劳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与时间点间具有交互作用(P<0.001)。进一步单独效应,干预前3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疲劳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末和干预28 d末,3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疲劳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变化3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疲劳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预28 d末双耳节拍音乐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疲劳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普通音乐组和对照组,且普通音乐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耳节拍音乐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其疲劳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天津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0个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并对其中21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未签订家庭医生服务的患者94例,已经完成签约(≥1个月)的患者118例。结果: 签约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好于未签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57,P<0.001)。签约组与未签约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195.35±13.457)分、(160.07±19.3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 家庭医生责任制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静  翁维华  柯炜  谈丽丽 《护理学报》2019,26(16):68-71
目的 探讨回授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96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回授法对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前、出院前、出院后2周末、出院后3个月末观察比较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干预前,2组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出院后2周末、出院后3个月末,2组患者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管理、症状管理维度时间和组间具有交互作用(P<0.001);而饮食管理维度时间和组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回授法,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曙  吕海霞 《护理学报》2019,26(8):71-73
目的 探讨基于317护APP对内镜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16年12月—2017年4月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5月—2017年9月4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基于317护APP实施健康教育,观察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相关内容及健康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基于317护APP对内镜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相关内容,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1日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我院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进行管理干预前后为节点,进行分组。将2020年7月1日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前收治的72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前收治的85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平台干预组。平台干预组利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对救治流程各个环节时间点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对照组使用院内自制救治流程记录表对患者的各项时间资料进行手工记录。比较两组静脉溶栓流程中各环节所需时间及医患满意度情况。结果 平台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到院至CT时间(door-to-imaging time,DIT)和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明显缩短,平台干预组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静脉溶栓的救治时效性和医护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侯敏 《中国临床护理》2020,12(3):200-203
目的探究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干预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规干预的急性脑卒中康复期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行动研究法干预的急性脑卒中康复期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424,P<0.001;t=4.795,P<0.001);FMA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8.546,P<0.001;t=7.364,P<0.001);关节挛缩、肩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急性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超声引导下留置针穿刺技术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9月在我院治疗的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溶栓治疗;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结果、再通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490,P=0.002),平均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t=9.490,P<0.001),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0.519,P=0.001);观察组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7.371,P<0.001;t=5.255,P=0.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留置针穿刺在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中的应用,有效性更强、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6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1例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进行干预。比较2组入院至见到神经内科医生的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实验室检查出报告时间(door to laboratory,DTL)、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oor to imaging,DT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改良 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 DTP、DTL、DTI、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Z=-8.506,P<0.001; Z=-6.750,P<0.001; Z=-5.812,P<0.001; Z=-6.026,P<0001)。观察组患者溶栓后24 h、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均低于照组(Z=-2.689,P=0.007; Z=-2.354,P=0.019; Z=-2.255,P=0.024)。结论 “一键启动”优化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流程,减少了院内延误时间,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优化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实施常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实施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优化)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救治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预后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就诊至CT检查时间、化验结果出来时间、DN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优化能够显著提高AIS静脉溶栓救治有效率,缩短急诊候诊时间,且护理满意度和预后优良率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群组管理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18年5-6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健康宣教,研究组患儿接受群组管理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 结果 入组时,2组患儿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2周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9.556,P<0.001; t=9.576,P<0.001),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Z=-2.901,P=0.004)。 结论 群组管理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改善其负性情绪,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导管室前驱激活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由我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救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3月)和观察组(2018年4月-2019年6月),各50例,对照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急救模式干预,观察组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集体健康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chronic schizophrenia,CS)住院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住院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精神类药物治疗以及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窗中应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实施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干预后,观察组入院至接诊时间、入院至确诊时间、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患者急救效率,提升其治疗效果,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阶段性心理干预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眼科疾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及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 -SF)对2组患者进行评价。 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1.486,P<0.001; t=9.179,P<0.001),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FOP-Q-SF评分低于对照组(t=2.287,P=0.025)。 结论 将阶段性心理干预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中,可缓解患者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程度,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